城市双修,别遗忘了古井
2017-01-19刘彦卿
刘彦卿
城市双修,别遗忘了古井
刘彦卿
日前,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文,将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洛阳名列其中。这预示着洛阳市将在未来两年内,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相关工作,在多个方面探索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
有人曾将水井比作城市的眼睛,在自来水时代之前,如果没有水井,不仅居民不能生活,城市也没了灵气。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水井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损坏,许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古井,甚至被填埋在高楼大厦和民居之下而永远消失了。据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在洛阳城乡有过上万口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井,但现在已有很多不见踪影了。
洛阳的古井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千年历史的古井随处可见,每口井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如老城的四眼井、吉利的潘安井、伊滨区李村镇的刘秀井、偃师市翟镇的甄官井和首阳山镇的向秀井,以及遍布各县的扳倒井等。这些特有的水井文化以及独特的市井风俗,是历史留给洛阳的宝贵财富。千余年来,这些古井一直静静地存在于城乡的各个角落,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发展和变迁。因此,保护和利用好洛阳的古井,不单是延续它的功能,更应该通过这些水井,唤醒人们的记忆,传承历史的文脉,展示古都风貌。
国内许多城市近年来对古井保护高度重视,如杭州市启动了古井保护工程,对市内的211口古井进行全面修缮、改造;苏州连续多年举办“擦亮城市之眼,保护苏州古井”活动;成都的薛涛井已与杜甫草堂、武侯祠鼎足而三,成为该市历史文化旅游的名片。
洛阳的古井长期淹没在城乡偏僻的街巷中,要对其进行“双修”,首先要普查建档、了解现状,尤其是组织专家学者对著名古井甄官井、向秀井、潘安井、刘秀井的具体位置予以确认;其次是适时给出专项资金,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予以修复;再次要以用促保,长效管理,在保护水井“外形”的同时,确保“内质”。
保护古井文化遗产,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古井不仅是政府行为,也应成为市民的自觉作为。因此,可以招募爱心市民,让其担任“民间井长”,感受古井水质,品尝甘甜清泉,共同参与古井保护。
让古井延续洛阳的历史文脉,可以让我们感受家乡的灵气,亲近故土,了解民俗,从而“记得住乡愁”,这对于土地情结日益淡薄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和利用古井文化遗产,对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保护古村落文化具有同样的启示作用。
(作者:洛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市杂文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