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位一体”智慧城管建设
2017-01-19王连峰
文|王连峰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大力推进“五位一体”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城管执法工作模式创新,在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社会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大核心功能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建成于2012年9月,初步实现了智能感知、分析研判、公共服务、指挥调度、巡查监察五大核心功能:
一是智能感知。城管物联网平台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感知资源进行了整合。在执法装备资源上,整合了880余套执法车GPS终端、5000余部数字集群终端和7000部执法城管通,将人、车等资源进行准确定位,做到了实时掌握执法力量分布情况。在共享部门资源上,共享了2.2万余路公安视频探头、住建部门1000余个施工工地视频探头,实现了对政治核心区、施工工地等重点地区的全天候监控。在动态监控上,整合了400个无线视频监控探头和400余套城管执法车载取证装置,实现了对领导关注和市民关心重点乱点地区的监控。在倾听市民声音上,以96310城管热线为基础,整合了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12345、领导交办、部门移交、媒体报道、网络舆情等多个举报渠道。在执法过程记录上,为全市一线执法队员配备7000余部执法记录仪,实现执法全过程记录留痕,利用采集工作站实现执法现场音视频资料统一管理可回溯。
二是分析研判。城管物联网平台整合了声音、图像、位置、噪声、勤务、举报、巡查、公共服务等8大类业务数据,为科学分析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是公共服务。我们以信息化为支撑,打造了“我爱北京”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局长信箱、城管微博、微信公众号、市民城管通、政务维基等多种互动方式,畅通了市民举报、投诉、咨询、建议的参与渠道。
四是指挥调度。城管物联网平台通过感知、分析,实现了科学、高效的指挥调度。目前,初步建立起市区街三级的勤务报备体系,通过把人、车等各种执法资源在地图上动态展示,实现了对城管热线及领导交办的部分急难险重任务的扁平化指挥。
五是巡查监察。我们为每名队员装备了执法城管通,并正在开发“三个一”功能,即综合执法“一卡通”、督促考核的“成绩单”、应急处理的“护身符”,目前执法城管通已具备了综合办公、指挥调度、巡查监察、视频监控、业务查询、公共服务、移动核录等功能,已成为了一线执法队员现场巡查、执法的重要装备,有效支撑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
五个方面成效
北京城管物联网平台运行四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五方面效果:
一是提升了指挥调度的精准性。依托物联网平台建设,创立了市区街三级勤务报备制度,通过勤务报备功能将执法队员与执法车、数字集群终端和执法城管通等装备信息进行关联,实现人、车等资源的准确定位。
二是提升了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通过启用点对点应急指挥工作流程,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事件的时候,指挥中心可以查看事件周边环境秩序监控视频,可以了解事件周边执法人员分布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扁平化指挥调度,将任务指令派发到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城管通上,通过数字集群手台进行沟通,通过执法城管通进行任务处置情况报送,通过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执法过程,通过电子法律文书系统全程记录案件办理流程,极大地提升了应急指挥能力。
三是提升了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96310城管热线受理中心坐席数由8个增加到18个,提升了热线受理服务能力。同时,将热线受理数据推送到指挥调度大屏上,紧急任务由指挥调度人员快速调动处理,提升了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
四是提高了执法决策的科学性。依托物联网平台构建了“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管理新模式,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汇聚收集和科学分析,能及时掌握违法行为的动态规律,及时针对性做出部署,使执法工作更科学、更加高效。
五是拓宽了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我爱北京”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了“互联网+”公共服务,促进了城管执法部门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增强了市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进了新型智慧城市市民参与城管工作的共治进程。
下一步的工作
下一步,北京城管将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一是进一步研究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模式,依托“我爱北京”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城管政务维基、市民城管通、城管地图微信服务号等功能建设和应用,不断推进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变,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工作模式。
二是进一步分析城市管理运行数据、监控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综合执法数据、基础支撑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汇聚分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推进“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工作模式。
三是进一步完善物联网平台指挥调度功能,将智能视频识别、网络舆情监控任务纳入指挥调度体系,进一步推进执法城管通移动核录APP应用,推动一线队员的巡查、核验、执法,推进“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