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合作模式

2017-01-18陆心远李莉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育博物馆大学生

陆心远 李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有效结合,为拓展大学美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者之间积极合作,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

1967年美国人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一份商品开发计划报告书中率先提出了 “新媒体”(New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又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扩展到了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波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先提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三大职能中的教育职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重要成员,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何种方式将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如何拓展大学美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者之间积极合作,笔者在文中将两者结合的模式划分为馆内和馆外两大方向分别论述,望能对此课题相关的研究者们有所借鉴。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内建设模式

在我国以往最常见的博物馆与学校美育的合作模式,就是学校组织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教学,但是由于带队教师及馆内人员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集体参观往往起不到大的教学效果,对此由博物馆入手笔者建议有三种方式可改善或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

1.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馆内设立美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西方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模式对各高校专业教师开展培训,在如今多媒体环境下可加入网络培训课程,如美国许多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网站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栏目提供服务,包括各项教学资源介绍、参观活动单、教案、线上学习游戏、教学媒体等,有的还开设了网上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信息等在线互动服务,这样通过网络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不必到馆就能享用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在培训后也可将博物馆的理念与内容在课堂中传播,提高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

此外可加强馆员与高校教师的联系,设立专门部门线上、线下共同备课、讨论互动,逐渐将博物馆发展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教学的最大优势——收藏品,艺术类、文史类等专业找到相应的博物馆分点实物教学,通过新媒体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博物馆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提供、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辅助人员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务,最终达到博物馆教学与在校教学一样便利的效果。

2.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馆内实习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类型涵盖了艺术、自然、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等诸多方面,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各专业的划分亦十分详细,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对新媒体的运用接受快、效果好,如能与博物馆长期合作帮助大学生找到对口的博物馆实习,利用新数字媒体设备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宣传、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将优秀文化传播给他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审美能力、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如中文、历史等专业学生适宜文史类博物馆,艺术、广告类大学生适合为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旅游专业学生适宜为观众提供咨询、宣传服务;外语类学生对不同外宾的讲解条件得天独厚。博物馆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专业讲解培训,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技能,不但有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也为博物馆的社会美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观约取:公共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审美教育创新研究——以南京地区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880201。

猜你喜欢

美育博物馆大学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博物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大学生之歌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