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
2017-01-18李梦君
李梦君
国内智能化产品设计的现状
目前中国院校的设计教育没有发展出自己的体系,院校的专业划分单一,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偏重理论。智能化产品的设计不仅是产品外观的设计,还包含了用户分析、程序设计、产品交互和界面设计等各方面的综合需求。目前中国工业设计偏重于理论教育和造型设计的培养,在用户调研、交互分析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学生并不能独立的完成智能化产品从设计概念到实物产品或是商业推广的整个流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加入
由于中国设计类学生招生特点和专业课程结构的客观因素,设计类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知识的缺乏导致对智能化产品设计的不够深入。工业革命期间机械生产的出现使设计出现了许多新的需求,比如人机关系、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造型的矛盾、大规模商业模式的出现以及用户需求层次的改变。而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是首次和产品设计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对于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
智能化产品的出现弱化了产品造型,更倾向于产品内部程序、操作界面、使用流程和用户潜在需求分析等方面的设计。
互联网产品的普及时间短,用户需求的分析不明确,需要设计师对用户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善于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
以互联网为基础设计产品,设计师对互联网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洞察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才能合理把握设计方向,使产品能在实际应用中顺利实施。
设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合作推动概念产品实物化
实物模型是产品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能在模型制作中体会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后期加工制造的可行性。智能化产品的特点决定其设计实施过程很难由设计师独立完成,产品的实现需要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
由于智能化产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以计算机编程为载体的服务设计,设计师与程序员的合作模式是发展的趋势。设计院校应该提供设计专业学生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合作机会,针对产品从调研到设计, 再到后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实物产品的全过程。既为计算机学院的程序设计提供了实物载体,同时也促进了设计概念转化为实物模型的成功率。设计实践经验赋予了他们更高的价值, 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水准。
设计专业与经济管理专业合作推动实物产品商业化
众筹平台的开展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概念商业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设计教育可以利用好这些平台,将学生的智能化产品的设计推向商业化。智能化产品推广相比传统商品的推广有几点优势,使其更容易被推向市场:
智能产品在市场上发展时间短,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不明确,需要设计师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产品有很大的设计空间。
产品设计向内部转化,结合3D打印技术,实体生产成本降低。
有产品本身的设计向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设计转化,通过视频演示和商业推广在众筹平台上更直观的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缓解了传统商品定位不明确造成的商业损失。
20世纪30年代以后,设计师与商业的关系就已经非常密切,在目前设计专业课程中也有进行价值工程和设计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商业策划和商业推广的整体流程是不太了解的。中国各大学不久前完成了向“建设组合大学”发展的进程,设计院校基本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由各种各样专业的学生和管理部门组成,门类齐全,可以将经济管理专业和产品专业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商业包装、商业策划和商业展示,将学生自主设计的产品以商业形式推向市场。不但能提供给学生设计概念商业化的机会和获取实践经验,学生还能各方面认知自己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从不同专业的视角对自己的设计概念进行改进和完善。
学校在项目实践中的组织作用
学校对于项目的组建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首先,学校需要创造各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机会。比如创建大的合作式工作室,模拟公司,在一个工作室内划分不同学院的工作区,提同一个方便沟通交流的公共场所。其次,对学生的成绩考察可以改为项目考察,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设计理论,寓教于乐,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再次,学校可以和公司或者公益机构合作,开展一些设计项目,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直接和公司的负责人联系或者可以去养老院等公益机构实地调研,增加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了解。
“互联网+”的兴起,智能化产品的普及将会给设计教育带来很多变革和机会,学校应该及时引导,发展新的培养模式和学科方向。针对社会的需求,结合学校资源的优势发展适合本院的特色专业。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