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敦煌壁画中的色彩规律
2017-01-18王琳
王琳
敦煌壁画闻名于世,其颜色使石窟艺术更加绚丽多彩。这些经历了千百年的壁画至今仍然光彩鲜艳,金碧辉煌。即使是非艺术专业人士也会为其华美艳丽而感动。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敦煌壁画属重彩画,丰富的色彩是体现其内容的基本元素,因此对敦煌壁画色彩的研究尤其必要。
色彩是最大众的艺术语言,正如姚最所说:“赋彩鲜丽,观者悦情。”
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壁画的色彩艺术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壁画色彩。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会伴随着它特有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每一段社会时期的形态是不同的。然而,能真实的反应和概括社会形态的是当时社会的社会文化,敦煌壁画在各个历史朝代所体现的不同内容,也是由复杂的历史原因影响的,比如当时的文学,绘画,宗教,和社会现象等。
敦煌壁画由于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这些洞窟里的壁画内容、风格、色彩以及所形成的绘画气氛有着极大的差别,而绘画中任何色彩效果的形成都必有色彩规律可遵循,
鲜明醇厚的早期敦煌壁画色彩
早期敦煌图案用色种类简单而又效果丰富,对比强烈而又统一和谐,色彩比较鲜明,整体色调倾向于暖色调。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黑、红、白、褐作为主色调,灰青灰绿为辅调,颜色种类不超过十余种,这一时期的红色绿色运用较多,有着明确的色相对比和冷暖对比关系。图案中的红与绿为土红、石青、石绿,土红暗沉,石青明亮,有着较强的明度反差;而土红中含有褐色的成分,石青石绿中含有白色的成分,色彩纯度有所降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得到对比强烈而又不失优雅和谐的色彩搭配效果。“对比协调”是色彩结构中不可缺少而又
不可分离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对比产生色彩的多样变化,而多样变化的颜色必须统一于和谐的色调之中,方能显出丰富美。由此可悟出
一条色彩相和的规律:过于纯净的补色对比容易艳俗,难以协调,而带有一定“调和色”素和“明度差”的“补色”对比是和谐的,。
魏晋时期除了部分土红和石青石绿,还使用了不少明度与纯度相对较高的白色,使主体色调硬朗明快。在间色的使用上,褐色作为主要调和色变化最为丰富,具有明暗、冷暖的细微差别,主要作用是调节主色对比中不协调的关系。青色、碧色、绿色作为主调对比色拉动画面的跳跃感,画面层次丰富,展现了早期图案中冷暖对比的深沉之美。
典雅富丽的中期敦煌壁画色彩
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这一时期的壁画题材丰富,色彩瑰丽,艺术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图案色调中青绿的比重开始增大,唐代后期整体呈现出一种冷色调,而土红土黄等颜色的比例逐渐减少,仅仅用来点缀画面。唐代壁画在色彩运用上,形式更丰富,手法更细腻,风格更多样。主调颜色经过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不同阶段的演变,逐渐由土红暖调向青绿冷调变换。
1.初唐时期,敦煌壁画继承了隋代图案的色彩特征,但色彩种类比隋代多,色彩丰富,层次多样,尤其对绿色的使用,无论在画面的比重,还是纯度和色相变化等方面都比前代有所增加。处处彰显雍容富贵之风韵。
2.盛唐、中唐时期,是敦煌壁画中绿调子使用得最漂亮的时期,且巧妙处理了红与蓝、红与绿的强对比色调,使画面变得既丰富又协调。盛唐时期的用色种类虽多,但整体却统一和谐,这是由于采取了一两种颜色作为主色进行大面积的运用,而其他丰富的色彩用以装点局部。不同冷暖,不同纯度的色块对比清晰,饱和度低,冷暖色调不同而又和谐统一,故盛唐是敦煌壁画最为丰富、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3.晚唐时期的敦煌壁画的用色种类减少,在绿调中增加了“青”味,色调朴素,略显清冷。色调虽然不及盛唐时期厚重,但是色彩简洁,搭配协调,仍不失高雅俊逸之气韵。
从唐代敦煌壁画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传统颜色的发展,无论是对颜料的制作工艺还是对色彩搭配的考究已形成一套相当完整成熟的审美体系。
清淡素雅的晚期敦煌壁画色彩
敦煌晚期的壁画色彩在装饰性上被认为“走向衰落”,此时期壁画的整体色调偏重青绿,富丽光彩减少,色彩上灰绿、赭石、茶褐色增多。倒是西夏时期的个别石窟壁画在色彩搭配上凸显了民族特色,但与前代的富丽堂皇相比,仍失之气魄。元代时水墨文人画已盛行于中原,重着色的绘画受到排斥,即使着色也只施以淡彩。 晚期的敦煌装饰图案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壁画的色彩单调素净,颜色变化较少。尽管如此,在敦煌壁画中还是出现了极少数的极品,色彩浓重对比强烈,美艳中透射着诡秘的气氛。
结语
对敦煌壁画中色彩规律的探寻,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色彩变化历程也为探索发展中国绘画和了解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的东方色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以及为研究色彩本质属性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优秀的典范。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