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传播的起源与变革
2017-01-18孙雅婧
图形在发展进程中,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在信息传播领域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五个层面浅谈了图形传播的起源与变革,即图画是图形发展的早期形式;文字的产生是图形传播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革命;中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图形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图形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新世纪图形传播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每天接受着来自方方面面各类的资讯,这些信息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行动。在人类进行信息互动时,图形的传播力是表现的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图形传播的起源与变革可以更好地促进视觉交流的多元化发展。
图画是图形发展的早期形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源远流长,在其演变过程中,图形的发展一直作为沟通交流的媒介,而进行着不断的变革。早在原始社会,那时的人类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语言和文字,此时人类的狩猎活动、思想传递及表达情感,都是依靠结绳记事、木刻或是岩壁图画等手段进行记录与交流。当时的手绘涂鸦并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形式美感,更多地反映了原始人类社会的生产劳作场景等,形成了属于原始人类才了解的图画信息,在这绘图的过程中原始人类有意识用图画进行标记,注意改良,去繁入简,慢慢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图画形式。例如,通过现阶段已经发掘的考古资料来看,全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度、区域的岩洞壁画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带有象征性的图画符号,这就成为了最早期的图形形式。
文字的产生是图形传播进中的一次重大革命
在长期的原始生活中,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有些原始的图画,其信息被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并被赋予一定含义,这时文字便产生了,这就是文字早期的雏形。
我们生活的这片沃土上,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度,每个国家的文化也不尽相同,人类祖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众多文化,其中文字就各具特色。早期单纯的象形文字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为了表现的更有传播力度,人们开始采用表音、表意等手法来创造文字,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当今世界文字体系有两大板块结构,即代表华夏文化的汉字体系和象征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体系。正因为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文字的完善又使图形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图形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也为图形的发展与传播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使其真正成为信息的中介物进行广泛的传播。这两大发明使图形信息可以被大量复制,传播的范围更为宽泛,也为图形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印刷术的发明也加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文艺复兴时期也是图形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批批知名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巧妙地将科学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相结合,为图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技巧和经验借鉴。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图形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
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设计的需求变化,图形的概念也随之发展。众多的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取代了传统审美,并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广。
与此同时,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摄影作品,也为图形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摄影的运用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视觉观念,使图形设计的表现力与传播力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信息传达更加鲜明,图形的表现技法更加卓越。
新世纪图形传播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
20世纪,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如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对绘画中的图形进行大量的创意探索,设计元素以交错型、矛盾空间图形为主,使一些语言无法表现的思想得以再现,创作了许多“睿智图像”,使其空间互换、虚实共存,扩展了想象力,让观众感慨万千,仿佛置身于图形空间中。在此期间,超现实主义大师横空出世,那就是萨尔瓦多·达利所创作的《记忆的永恒》等代表作,达利利用梦境,激发潜意识将图形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绘画中可以看到马不在是现实中的马,钟不在是现实中的钟,任何物象在达利的绘画中图形都可以拿来塑造,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离奇且有趣的景象。再到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图形设计大师,如瑞士的尼古拉斯·特罗斯勒,日本的福田繁雄,德国的冈特·兰堡、霍格尔·马蒂斯等,他们的作品视角尖锐,充满了图形传播的张力。
直到新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技术化、信息化和数码化浪潮的到来,给图形传播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冲击着传统图形的处理方式。微博、微信的使用增强了图形的传播,互联网使图形成为了世界的语言。这时很多的图形,可以做到无需语言,瞬间识别。
综上所述,现在的图形概念依然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二维走向三维,发展是动态的且富有变化。图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也使图形的表现有了更为广泛的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入研究图形传播的起源与变革可以更好地促进视觉交流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孙雅婧(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