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绘画中的东方意味
2017-01-18孙青燕
孙青燕
莫兰迪是西方20世纪著名的油画大师,他的一生都在执着着画着瓶子和罐子,他以微妙的“冥想式”静物画著称,他的画面质朴、简约,似乎包含着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他的画面极具有东方的意蕴,巴尔蒂斯曾评价说:“莫兰迪无疑是欧洲最接近中国画的画家了,他把笔墨的运用到了极点。”他的绘画的观念也与中国的艺术是高度一致的,他画面中的瓶瓶罐罐更是对他内心感情的抒发,他的画面深处,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精神。
提起乔治·莫兰迪,我的第一印象就会想起他那形状各异的瓶子,他的画面质朴、简约、淡雅安静而神秘,他所表现的物体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的画面里蕴含着东方绘画中的美,其中也似乎包含着对宇宙的深刻理解,给人一种震撼和感动。从莫兰迪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的执着,毕竟,在画家当中能一生执着的画着一种母题的并不多。
乔治·莫兰迪出生于意大利的波洛尼亚,位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它虽然没有威尼斯、米兰等那样具有浓厚的宗教和政治的氛围,但是文艺复兴带来的各种新鲜的思潮使得当地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懂得欣赏理性,而莫兰迪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习惯表达那些看似简单但却非常严谨的东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不觉枯燥地画着他的瓶瓶罐罐,在平凡的东西中找到了不平凡的美。莫兰迪的一生都过着近乎修士般古板的生活,他的生活简单安静、平淡祥和,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性格也直接反映在了他的画面和对物体的取材上,使得他的画面风格含蓄而内敛,孤独而寂静。
莫兰迪的画面表现的虽然是静物画,但是他深深抓住了静物画中的精髓,创造出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画面语言,使作品中的瓶瓶罐罐传达给我们别样的美感。他的作品的形式感因素很强烈,作品中静物拥有独特的意味,但是画面却是舍弃了繁复的细节,造型精巧简约。他的画面中没有浓烈鲜艳的颜色,作品清新淡雅,一尘不染,且画面是比较和谐的,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灰色调和谐,也能使得画面在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眼球。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中所强调的美学原则,也是营造画面意境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莫兰迪的静物画虽然是油画,但更像是中国的文人画,他注重作品中的感情的投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自我的情绪抒发,所以,他的画面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莫兰迪的静物画与中国画有着接近的气质。莫兰迪的静物削减了物象外在的色质,将自我融入意象去探寻事物的真谛。莫兰迪对于画面的处理不是简单地再现对象,而是从眼前所见出发,从物体的形状、位置、尺度、细节、光照等诸多方面,对物体进行概括和提炼,按照自己对物体的理解方式,做到中国画家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
《静物》(1922年),这幅静物画是他中期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他受到塞尚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的影响,获得新的启发,画面的中的静物仿佛沉浸在似幽似明的光线中,画面中的静物也展现出了新的内涵与物理性,画面中物体的笔触感比早期时期强烈了很多,物体的边缘线也不如早期的明显,基本上都已经虚化了,而他的这种虚化体现了与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给我们无穷的回味。1926年所作的这幅《静物》中,位于前面的几个白瓶子莫兰迪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是画面中的较实的部分,而画面的背景和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几个瓶子,作者对它们刻画的相对较少,是画面中的虚的部分,“虚实相生”在这幅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他的绘画风格日趋变的成熟,画面的意境变的含蓄、隐约、宁和而悠远。莫兰迪在他的作品《静物》(1956年)中,刻画了寥寥的几只瓶瓶罐罐,他用极少的颜色和简洁的线条表达了它们,乍一看平淡无奇,但他抓住了瓶瓶罐罐的精髓,背景采用了平涂的手法,而这样便突出了瓶中,也使画面中虚实相生的意境更加深远和悠长。在他的另一幅《静物》(1955年)作品中,画面中的静物一字排开,紧密地挨在一起,秩序井然,画面形成了朴实无华的氛围,浅灰色的静物处在浅灰色的背景中,虽然都是灰色调,但是物体和背景很好的区分开来了,这种区分依靠的是物体的形和颜色与背景的虚实结合。
莫兰迪所营造的画面效果和意境看,与中国的文人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从他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世俗的淡漠,画面中的精神和追求也更接近东方的理念。在20世纪的众多的美术流派中,他的作品的面貌独特而鲜明,画面简约而传情,正是因为他的作品的简约,才使得他的画面中的虚和实显得格外重要,也避免了更多的客观上的细节,从而使作品进入到了更深的层次上,也使我们更加感悟到了他的作品的内涵与内蕴。
有意味的形式
在美术的每一个阶段,静物画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光彩,尽管每一个时期对静物画的理解有所不同,而莫兰迪的画流传至今成为经典,有他独特的绘画语言。莫兰迪的画面,显现出来的恬静和含蓄,跟东方人的审美趣味和追求很相似,因此有人说他是西方的八大山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画面给人的感觉也确实是这样的,他的画达到了一种境界,各种不同的情愫也随着观者不同而出现。
莫兰迪对静物的写生,绝对不会去照搬,他是在写生中寻找形式美感,捕捉独特的取景点,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味和意趣。当然,他在强调这种独特的形式美感的同时,不喜欢缺乏意味的形式,他十分注重自己内心的灵感,并引发想象,燃起对绘画创作的激情,创造出独特的构图。他的构图,虽然采取的样式比较单一,但能够给我们带来新鲜的感受。
《静物》(1919年),画面中的立方体、圆、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处在他严谨安排的画面中,物体拥有光滑的表面,质地稀薄清淡,甚至有点透明,静物的感觉有如照相底片的显影,也没有凹凸玲珑的体积,整个构图个设色仿佛都仔细衡量过,有着十分科学和合理的比例,画面中的物体安安静静的沉浸在画面中,仿佛超越了时间的概念,具有一种祥宁的安静,虽然表现的是静物画,但却似文艺复兴初期画作人物在建筑前的场景的呈现,表现的更是莫兰迪的形而上的精神。
《花》(1961年),莫兰迪除了画静物就是画花,这幅花表现的是一束花放在桌面上,插于陶瓶中,枝叶俯遮瓶身,花也画的比较谨慎,这幅花是他少数的没有紧紧抱在一起的一幅花,画面的背景采用了平涂的技法,从而更加突出了花的形象。莫兰迪的花虽然是在瓶中供养,却有花的意趣,并且是含蓄的、隐约的,如同罩上轻纱与人保持距离的美丽女子,整幅作品的形式意味很强烈。
灰调的色彩
莫兰迪的静物被称为“玄妙的静物”,其实,这不单是对他简练形体的称赞,更是对他画面中的色彩的一种赞扬。我们在他的静物画中,看不到纯色,每个色块都是灰色,但就是这些看似没有生命力的灰色,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变得和谐,也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有着诗一般的境界,给我们的视觉上带来静谧的享受。
莫兰迪的画面中对于形体的处理和精神的把握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他的这种和谐与画面中的色彩相呼应。他画面中的灰色调含蓄又朴素,雅致又不失浑朴,色彩丰富又清晰,观看他的绘画,我们需要静心细品。莫兰迪的静物画浑然一体、含蓄内敛,他笔下的静物有着一种宁静、淡逸的气质,笔触娴熟、质朴,色彩精妙,画面中流溢出一种真诚的气息。他的画是静的,是滤除杂质的恬静,就像瓶子的颜色,每个颜色都摒弃原来强烈而浓重的颜色,柔和而古雅地与其他的颜色调和在一起,瓶子之间不争不抢,构图简约有序,有着平衡的美感。在莫兰迪的作品中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光影、形体和色彩的界限,使物的形体和空间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形与色构成的韵律。莫兰迪的作品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他后期的作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现出追求细节的倾向,微妙的明度和冷暖变化,描述了事物的无穷复杂性。
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如果艺术家想要完整地表达这个世界,就要花时间和经历去研究和观察它,在表现的时候也不能单纯地去还原这个世界,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的感情去表达它,这也是作品中物体的生命所在。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莫兰迪创作的单一的瓶瓶罐罐,让我们明白,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创作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的东西能否打动人们的心灵,给予我们以启迪。
莫兰迪有限的母题展示了他的世界的丰富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并不需要伟大的发明或者主题的多变,因为即便是某一个物体当中发生的视觉事件都可以被称作是无限的。几乎现实的任何部分,任何一件日常用品,都具体化了任何有关现实的精华:光线、形式、空间和色彩。它们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的分布赋予日常用品高度的容纳性和人相学特征,赋予日常用品全神贯注的沉思,赋予日常用品繁复纷杂,而这些则吸引了艺术爱好者们的眼睛。
莫兰迪以最简单的静物画来触动我们的心灵,他的画面能够让我们冥想,让我们安静,他的画面也透露了中国的艺术思想与精神气质,他的作品注重神似,并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来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莫兰迪所表现的画面是他一生苦心经营的结果,他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研究自己对画面的表现方法。他擅长将具体的物体几何化,舍弃物体的细节,只留下物体具体的形和对物体神韵的把握,画面简单但又不失趣味,构思别具一格。他在描绘平凡的事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使画面的意境清新脱俗且耐人寻味。莫兰迪的一生品性淡泊,喜欢安静,终日与瓶罐作伴,他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自己的人生观念相结合,以自己的性格和认识等入画,因此,他的作品更像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他作品中的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也都符合他自己的内心需求,他的绘画用最简单的事物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他的作品中传达出单纯、宁静、清雅的情调,流露出神秘的气息,他的画能够让我们冥思,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