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建筑
2017-01-18杨恬怡余小荔
杨恬怡?余小荔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土地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利用。身处高楼林立的城市,背后的浪费与破坏也都一一显现出来。一种无形的建筑——覆土建筑则是顺应时代背景,本文通过探索现代覆土建筑中生态出现问题的及形式与优势可行性方法,提出为应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绿色建筑。现代覆土建筑就在于解决一些生态完整性破坏、绿植覆盖率过低等问题,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是以穴居和巢居为主要居住方式。根据“上者为巢,下者为营窟”,窑洞就是原始社会就出现的古代覆土建筑,人们利用自然馈赠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在天然的窑洞里,躲过风雨、抵御寒暑。同时窑洞也是和自然环境最好的结合,因为它来自自然、融于自然。古代覆土建筑的理念是人们当时处于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状态并对现代覆土建筑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思路。
现代覆土建筑研究背景
1.生态问题的出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渐渐占领人们的视野。然而伴随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同时出现的,还有光污染——候鸟失去方向感,破坏美好夜空,造成炫目;伴随各种形态各异的建筑产生的,还有土地资源的浪费;伴随山林房产开发导致的森林破坏。当城市化在不断加速推进的同时,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也开始出现。
如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城市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是需要城市规划者反复推敲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土地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很多建筑仅仅是为了追求外观的好看而去浪费资源。在很多一线及二线城市的小区住宅用地中,绿化面积越来越小,楼与楼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导致了房屋采光变差,私密性降低,压抑感变大等等问题。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一个新的概念也慢慢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的兴起
早在第一次能源危机出现后,美国出现了一座生态建筑——美国明尼苏达州Ouroboros生态住宅,它囊括了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太阳能,风力发电,废水利用等;它也采用了覆土屋顶,自然通风等自然诱导式设计。这就是最早的绿色设计,是将可持续建筑的尺度扩大至地球规模,希望整个居住环境能像Ouroboros一样,整个建筑产业能自我循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Ouroboros生态住宅的这个概念是首创性的,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体现着“生态”。
建筑产业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角之一,全球建筑产业对地球能源的消耗超过了50%,同时造成声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建筑垃圾污染等。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环境中,当我们从原始时期开始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现在应当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绿色建筑旨在可持续发展,生态,节能,健康。绿色建筑在不同的国家有不一样的名字,在日本它被称为环境共生建筑,在欧美它被称为可持续建筑或者生态建筑。不管它的名字是什么,它的主题永远是为了保护地球能源持续发展。
对现代覆土建筑的理解
1.现代覆土建筑的形式
在多种绿色建筑兴起的现代,覆土建筑成为了一种热门的建筑类型。与古代覆土建筑深埋地下的概念有所不同的是,现代的覆土建筑并不单指覆盖着土的建筑,也不单指地下的建筑。它广义的指以土、石、木等作材料,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着的建筑。它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的建筑学中的新兴学科。然而在遥远的古代,覆土建筑的原型却早已出现,它提供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它在当时技术与环保意识并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已经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方面有了很大的优势。当前,建筑师肩负着服务于全人类的崇高职责,应该把热衷于现代化建筑风格方面的争论扭转到如何解救地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方面来。建筑师如果不尊重自然的生态与环境应该算是不文明的建筑师。现实要求我们积极投身于发展、创造与大自然和谐的“文明建筑”。它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建筑,它将建筑融入了环境,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自然。
2.现代覆土建筑的顶面
现代覆土建筑是地下空间的一种,建筑的是设计中的重点,它会出现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它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他有一个巨大的壮观的整体效果,但并不突兀,在环境中完美的融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直岛美术馆(图1)就是形态具有连续性的代表,它位于直岛的一座山上,它是一座地下美术馆。直岛地中美术馆使用了安藤忠雄一贯的设计风格——清水混凝土,透过形状各异的天窗采光。俯瞰全景,直岛地中美术馆完全融入了山顶的树林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顶面的概念是由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1965年在他的著作《新建筑与包豪斯》中提出的——在建筑设计中要打破常规思维,将顶面作为地面,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根据覆土建筑的接地形式可以分为地下式,半地下式和地上式。
3.现代覆土建筑的优势
现代覆土建筑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节能,节地,隔音性能良好,安全性能良好,室内环境质量较高,环境保护。
现代建筑更多的考虑到了经济效益,甚至不考虑建筑是否适合当地的环境。现代覆土建筑考虑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例如贝聿铭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图2),由于处于巴黎的历史街区,贝聿铭为了不破坏整个环境,将空间放在了地下,最小程度的占用地面空间。再比如,台湾日月潭向山游客中心(图3),它是由日本建筑师团纪彦设计的,建筑的主体是两个大V组成。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考察了周边的环境,日月潭周围群山环绕,为了不让建筑主体在环境中显得特别突兀,于是,团纪彦将建筑主体融进周边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与周围有联系的整体建筑。随着地形的起伏,建筑主体也随着山坡缓缓升起,柔和的曲线就像连绵的山脉,建筑师强调的曲线美让建筑更加的和谐。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图4)的这个建筑被称为“校园谷”。由于这个建筑所处的位置是山谷,所以设计者就按照原有地形设计了这个集教室、图书馆、餐厅为一体的建筑。这样开敞的设计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小广场,屋顶则是学生休闲的公园,梨花女子大学的建筑的优美曲线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更是对周边环境起到了美化的作用。
现代覆土建筑由于与生态结合的比较好,所以,不论是从室内还是到室外,都符合了绿色建筑的标准。由于四周的绿植覆盖率较高,所以室内的环境质量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美秀博物馆(图5),它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在日本滋贺县的建筑。它远离城市,虽然有了很好的地理优势,但是建筑的80%仍然埋在地下,为的是要保护山上的自然环境。贝聿铭第一次到这里时便说“这就是桃花源”,的确他建造了一个桃花源,没有生硬的建筑线条,只有屋顶和连绵的山峰一起律动的节奏。但是为了强调与外界的联系,贝聿铭还专门建造了弧形的隧道,隧道口有微光,走至隧道末才能看到博物馆主馆的中间部分,山林掩映中的坡顶小屋,然后走一段吊桥,拾阶而上,最终进入展馆大厅。
现代覆土建筑有良好的安全性。比如古代覆土建筑中的陵墓,由于里面多是古代高官贵族的珍品,大体量的建筑埋于地底主要是为了达到防盗的目的;由于地下开凿时无法做到四通八达,所以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盗作用。所以现代建筑中,有大量珍贵藏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则更加适合采用覆土建筑的形式。李禹焕美术馆(图6),它是安藤忠雄为韩国极简主义艺术家李禹焕设计的个人美术馆,李禹焕设想中的美术馆和洞窟一样,安藤忠雄按照他的意愿,设计出了互相连通三个箱型展示空间,他们同时也是地下独立的一个个体,不与其他空间有所牵制。
现代覆土建筑与环境
1.现代覆土建筑的气候环境
地下的特性主要有:隔热性,恒温性,恒湿性,抗气候性。地面五米以下基本不受温度变化影响,稳定性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地下室里总是冬暖夏凉。覆土建筑正是有这样的优势。土壤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储热性能,由于屋顶的覆土,所以室内的温度波动较小,相比普通建筑需要开冷风和采暖,现代覆土建筑则大大节省了能耗。现在许多覆土建筑都会设置中庭,这样一来,采光和通风的目的都可以在中庭实现,例如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图书馆(图7),巨大的中庭解决了灯光能源的过度消耗,同时自然采光有较强的杀菌消毒的功能,对于覆土建筑有很大的意义。
2.现代覆土建筑的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覆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外形的主要来源。它的主要设计手法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让建筑与环境完全融合,让建筑仿佛在环境中隐身了一样,这种手法一般是为了保证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另一种手法则是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对比之美,最大化突出人工之美。三星堆博物馆就是这种手法的很好体现(图8)。
生态环境与现代覆土建筑碰撞与结合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他们往往以自然的形态出现,例如大阪国立美术馆(图9),它是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日本大阪的作品。这是一座建筑结构主体在地底下美术馆,但是建筑师将一部分的建筑物露在地面上,具有很强烈的延伸感,它的寓意是池塘上生命力旺盛的芦苇。在大阪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中,这个建筑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在日本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美术馆将它埋在地下,很好的利用了地下空间。
现代覆土建筑一定要长远的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因为现代覆土建筑就是设计师为了抵抗如今较为糟糕的生态环境而设计的,所以,我们应该长远的将覆土建筑设计与生态学相结合。
生态学的思想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三点:原生态,公共参与和环境协调。具有原生态理念的建筑应最大限度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建筑语言返璞归真,具有粗矿,原始,混沌的特质。同时它又将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新的原始语言。
结语
现代覆土建筑之所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建筑,因为它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它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现代覆土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一种,它是值得整个建筑行业探索和推崇。在越来越多的高楼林立在城市中,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厉害时,也许我们更加应该思索,我们是否应该把城市的绿色还给它。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