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改造与老旧街区更新的关系
2017-01-18孟培杨涵
孟培?杨涵
更新城市老旧街区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比较多的社会问题,从建筑保护和老旧街区规划的视角分析,践行街区更新目的时,建筑改造与街区更新之间存在深刻的相互关系,认清这种具体关系时可根据不同的更新重点快速有效的打开设计思路,制定规划方案,为后期的街区更新提供一个可行的设计参考。
“街区”这一概念来自于早期欧美国家,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 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空间的总称,建筑、街道分别是构成街区的基本细胞单元。一座城市都是一座博物馆,其中街区都是馆中不同的展示空间,而所有的建筑都是街区内展示的有文化内涵的展品,展品的陈列构筑了展示空间的具体风貌,展示空间则为展品所丰富。
研究背景和意义
城市中的老旧建筑是我们感知街区形态的主要元素,是认识城市肌理的重要媒介,也是了解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线索,老旧建筑在老街区街景营造中发挥的“引导”作用。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街区不断的更新,作为城市街区细胞的老旧街区建筑呈现出三种状态:一种是为了开发新城完全推翻;一种被改造成为新的功能空间;还有一种呈现出原本逐渐破败的原貌。
本文将在老旧街区更新目的基础上着手,结合社会学原理分析建筑改造与老旧街区更新的重要关系,探索建筑改造与老旧街区更新之间以及在“人”媒介联系下呈现怎样的相互关系,为后续的老旧街区更新中如何进行建筑改造做一个分析参考。
老旧街区更新的主要目的
老旧街区更新的主要目的分为:塑造地方环境风格意象、避免环境不当开发、保存历史人文价值的空间场所、都市环境建设有秩序的发展以及建设现代人性居住环境等五个大项。
1.塑造地方环境的风格意象
塑造地方风格意象主要以街区天际线及建筑立面、街道组成,以建筑结构形态及外立面装饰细节形态为表达元素构筑人们对街景形态的认知,所以说街道空间形态是建筑外部形态的延续。街道空间由两侧建筑立面与地面界定,两端开放;建筑位置朝向,组合形式界定了街区空间的走向,延续建筑形态的同时为建筑所界定形态。所以合理的建筑改造是街区空间形态的保证,也是街区环境风格意象的保证,对于建筑外立面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改造概念,以最真实的效果还原街区形成之初的风格形态,恢复街区形成之处的场域精神,无论是具象形态还是抽象氛围上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效果。
2.避免环境不当开发
为了避免重蹈过去城市开发功能单一,建筑分散无序的覆辙,很多城市在旧城更新建设过程中,在街区规划领域中强调中心区的功能完整和建筑统一的原则,以满足融合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需求。所以更新老旧街区必须理解街区的形式和结构、功能条件和与周边环境形成网络的方式。建筑与街区中因为有“人”这个不定性媒介,其从事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赋予建筑与街道空间不一样的关系属性;不同街区结构规定了不同功能空间位置差异,周边结构与街区结构属同级别功能结构街区,还是互补型具有功能主次的结构街区,不同的社会属性让街区功能场域会有所差异,街区建筑作为街区元素,其功能定性必须配合街区功能需求,所以建筑改造定位与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共生关系,建筑空间发展优则街区可持续性强。在系统设计原则下,系统性的设计规划是避免环境不当开发的前提保障,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建筑改造与街区更新的共生关系才能更加全面的快速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3.保存历史人文价值的空间场所
《城市发展史》作者芒福德1983年指出,一个城市应该学会利用不同时代的多样性的建筑,避免因现代建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专断感文化记忆与遗产连续性价值。凡是有人生存的地方,都会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文化、经济形态以及生活状态,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形态都对其做了真实记录,且大部分直接的或间接的都体现在建筑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状态决定建筑形态,特定的历史背景让场域形成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人与人相互作用,时间的累积,动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历史文脉,表现出特有的场所氛围。故城市更新求发展就必然不能忽视历史人文价值,必须认清建筑作为历史信息载体与老旧街区的相互关系。进而思索怎样用建筑载体将人文历史信息呈现出来。更新求发展,保护为传承,在街区更新时,首先定位老旧街区的属性,再定性历史信息的表达,然后针对其特点,对建筑空间进行改造以便后期活化利用时扬其长避其短,以达到历史人文价值的最大化呈现。
4.都市环境建设有秩序的发展
之于街区更新的都市环境建设秩序主要涉及建筑层面及街道层面两个方面;建筑层面主要以建筑室外改造分析,经武汉黎黄陂路、鄱阳街和菱角湖周边老旧街道实地调研发现,非正规自发室外改造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建筑结构上加建,主要加建方位为屋顶以及入户位置的虚空间,本身加建部分的建筑肌理、形态特征与原建有不同程度偏差,以至于建筑立面肌理呈现混乱状况。一类是空间拓宽,主要以阳台与窗户向室外延展,多用于晾衣服和放置杂物,同样给建筑外立面造成杂乱效果;另还有楼栋与楼栋之间的连廊,部分也被占为私人用途(以武汉鄱阳街洞庭界相夹三角区域内的八公房子旧址为代表),此类现象严重扰乱了环境建设秩序,而且对于建筑空间、街区的安全造成一定隐患,老旧街区建筑群落本身密集紧凑,建筑空间的隐患直接关系到街区安全,合理的改造是避免街区隐患的根本保障。故在进行街区更新时必须以都市环境建设有秩序发展为目标,建筑整洁可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益于街区的永续发展。
5.建设现代人性居住环境
现提倡“以人为本”的宜居概念,优质街区必须涵盖人居所需的所有基础配套功能设施,包括足够的公共空间,以保证街区活力。在调查鄱阳街区域居民的人口结构、居住条件、行为方式时发现一个街区在不同时间里均有不同目的、不同人口结构的使用人群,而使用人群行为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延续和关联。历史街区需要更新的主要是其功能配套与当代人居需求出现了不协调因素,一种是建筑本身的问题,如上下水功能,空间尺度,空间表面形态等单体建筑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街区建筑的功能与整个街区的线性功能结构出现重复或者缺失。建筑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资产,单体建筑不足以引起足够的外界关注,当单体建筑呈片段式分散在街区里的时候,通过人这个媒介从点到线性结构时,美学层面上建筑多样性呈现出一种视觉直观连续性;配合街道空间就形成完整的街区场域了,建筑与建筑在街区中一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建筑群落的外立面形态、环境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街区更新就建立在这种相互关系之上。
结语
从展示设计学层面来讲历史建筑与老旧街区存在着展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建筑是街区空间的展品,街区具体风貌由建筑形态呈现,建筑改造是街区风貌变动的一个诱因。之于街区,建筑作为历史信息载体,发布历史文脉信息,吸引人流活化街区的作用。以街区更新目的基础结合社会学角度分析,建筑与街区是从属关系,建筑的改造需配合街区的功能性定位需求。在点——线——面层面上看,建筑与建筑在街区中一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建筑群落的外立面形态、环境都相互影响,而街区更新就建立在这种相互关系之上,合理的建筑改造能促进街区更新的进程,提高活化场域的可持续性,提升市区人行徒步环境的品质。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孟培(1963-),汉族,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杨涵(1991-),女,湖北恩施人,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关于更新城市老旧街区建筑功能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