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深澳村水系景观文化探微
2017-01-18唐纪成郑朝胜
唐纪成?郑朝胜
深澳村因水而名,可谓我国传统古村落中“先规划后建设”的典范。其多维系统的水系景观形态极具观赏、研究价值。本文探析深澳村水系景观背后蕴含的文化要素。以期促进对其水系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深澳村概述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南岸天子岗北麓,距桐庐县城16.5公里距杭州市区 45 公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村落地处丘陵,前迎前山,后拥狮岩,应家溪和后溪东西分流。
深澳村是申屠家族的血缘村落,申屠氏祖先于公元1154年由富阳申屠山迁入,村民绝大多数姓申屠氏,余有周、应、朱等姓。深澳呈长方形,中有老街,下筑引泉暗渠(俗称澳)。“澳”是“地下井”的意思,深藏地下的井即为深澳,因以名村。整个村落以水为脉。水系由溪、塘、澳、渠、井组成 。环绕村落 ,川流不息。而“澳口”更成为深澳村独特的文化景观。村落集中了近200幢明清和民国后建造的建筑,深澳富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深澳村水系景观的文化要素
解读深澳的水系,不仅分析其别具特色的水系空间构成,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显得更为重要,深澳村水系景观蕴含着中古人深刻的理水思想,可以概括为:
1.诗意栖居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是诗意的。受到道家文化和禅宗哲理影响,表现出崇尚自然本元和充满“意境”的诗性交相融汇的特性,对山水表现出了情有独钟的厚爱。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君子喻作山水,表现出对山水的深刻体悟。明代文人袁宏道说:“意未尝一刻不在山水”。可谓对于栖居山水的极致追求。清代张潮的《幽梦影》中写到:“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画卷所传达的审美情操,就足以体现数千年来中国人对于“诗意栖居”的永恒追求。
中国很多传统村落多沿山体水势灵活布局,山水潦绕。以深澳村为例,背倚狮子山,两溪环绕。不论是村口处水天一色的大塘,潺潺不歇的渠水,或是水质清冽的老街澳口都极具美感。在这里,可吟水、闻水、听水、饮水,水无处不在。倘若没有水,诗意也荡然无存。水系不仅蕴含着实用价值,更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理想。通过各类造物包括楼、亭、廊、桥等将自然山水与人工景观紧密融合。移步异景,令人流连忘返。烟雨袅袅、碧波卧桥,从而达到了“宛若画中居”的审美效果。
2.宗法礼制的道德观
在我国传统村落生活中,宗法礼制成为家族子孙尊崇祖先、维系亲情、遵守礼法的自我约束力量。宗族意识对村落的建设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举全族之力共建宗族公共事业。修缮宗祠、兴建道路、开挖水系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家族向心力与稳定性,而且推动了村落景观空间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水系景观的营建。
祠堂作为村落的核心和宗族社会的象征,它往往处于村落风水吉地——水口(大塘)处。申屠氏宗祠是旧时村民祭祖和节日庆典、处理纠纷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浓郁的徽州建筑风格,占地920平方米。五间三进两院式布局,观音兜屏风墙,双坡硬山顶,木雕精美。院外与大塘碧水相邻、交相辉映。
深澳古村的水系景观作为宗法礼制的环境基底起着重要的烘托气氛之用,随着深澳经济发展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村落以“宗祠-水口”为核心的活动空间和两条主渠及众多分渠、澳口框构的村落骨架。再根据各干系的血缘远近、势力强弱,逐渐发展形成层次分明的网状布局,最终形成了现有村落格局。
3.趋利避害的实用观
“风水学”又称“堪舆术”,是我国古代先民对居住环境的择优趋吉、避害求福的综合考量。村落的规划布局、水系景观营造蕴含着深刻的风水学奥义。 深澳村处于龙门高耸,负阴抱阳的吉地。因“两山两溪夹一村”的外部形态,恰似“浮簰”。寓意深澳村浮在水面上永不翻沉,繁荣昌盛。《阳宅会心集》提到:“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深澳的水口位于村落主入口处,即大塘所在。在水口处挖筑水塘,可聚集真气,抵御邪气侵入。有趋吉避凶、求福纳祥之意。村外活水通过水渠层层净化,送达各家。清水潆绕,流动不息,带来了财气福运,送走了晦气霉运。最终所有水汇入大塘,这也寓意着“肥水不流外人田”。
同时,村落的两条主溪有灌溉防洪的作用,大塘有蓄水排涝、防火消灾之用,还可养殖鱼虾。除此,为防火灾,村内备有充足水源。如村内的池塘、澳口、水井、明渠,以及民宅内的养鱼的风水缸都起到了安全防火的功效。
4.物我相融的生态观
与西方哲学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同,中国哲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哲理,强调人与自然休戚相关、互为依存。受限于地理环境,很多古村落在选址、规划和营建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人居空间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在深澳村中,村民通过精巧严谨的水系满足了生活所需,取水于自然,最后又汇于自然,达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村入口的大塘与自然山色浑然一体,自由开阔,是村民聚会聊天的公共活动场所。驻足岸边,妇女在埠头浣洗衣物,鹅鸭互鸣,锦鳞游泳,黑瓦白墙,一片盎然生机。步入古巷,黄狗懒散的卧在渠边石凳下,巷弄里不时传来孩童银铃般的笑声,天真烂漫。转眼步入老街,鹅卵石铺地,感受着“人在澳上走,水自澳下流”的诗意。
在古村里,“景以境出”,山色、水景、树木、古建等交融互汇。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达到了高度的共享共乐,构成了一幅美好幸福的生活画卷,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浙江省传统村落建设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YCX15046) 研究成果;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生态协同”研究(项目编号:14BG072)阶段性成果;
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空间建构与解析》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KC-Z150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