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
2017-01-18
互联网词语“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常被写为“吃瓜群众”,这是网络上网友们回帖、聊天常用语之一。表示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观”的态度。
这也是当今大多数网民的一种心态,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表情包与常用语言形式。
词汇来源及出处
根据“正解词典”对本词条的出处解释为:“吃瓜群众”中的“瓜”,实际上是“瓜子”的意思。
在论坛、IM群中,经常有人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就一堆人围观扯淡,此时就会形成如下面的盖楼、刷屏——
前排出售瓜子;
前排吃瓜子;
前排吃瓜;
吃瓜群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
于是就干脆有人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个事物的人们。
第二种来源说法,是源于一个新闻。
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
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从此流行开来。
再后来,“吃瓜群众”就已经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词汇意义及考证
根据360搜索、搜狗搜索与百度搜索三种搜索引擎,查找互联网上有关该词条的使用现状,本文随机选取若干处词汇例句——
① 不管怎么说,未来Uber在国内与国外将不再同步发展,本次重新设计的Logo相信也不太会带入国内,从本次设计的改版来看,不少的吃瓜群众都是不明觉厉。——(科技讯)
② 听吃瓜群众说,大众最新7座SUV名叫“途猛”。——《搜狐汽车》
③“吃瓜群众”并非中国特色,美国人也是各种谣言的受害者。——《新浪国内新闻》
④ 吃瓜群众围观生日会迷妹:河南烩面太馋人了。——《腾讯体育》
⑤ 11月的通信圈,最火的关键词就数“Polar Code”了。虽然95%以上的吃瓜群众都未必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但大伙儿抱着“不明觉厉”的态度,为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加油,为未来的5G标准中能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而喝彩。——《新浪科技》
⑥ 南派三叔小说连载,正写到“佛爷”的戏份,吃瓜群众表示搬好小板凳坐等三叔填坑。——《新浪微博》
⑦ 作为吃瓜群众的围观者们,和王宝强及其经纪人两口子是有多亲?——《新华网.传媒》
⑧吃瓜网,是吃瓜群众自己人的娱乐网站。集八卦新闻、明星花边、影视综艺、奇闻趣事、网络热点等服务为一体的娱乐综合门户网站。——《吃瓜网首页简介》
⑨总有人悄悄引导网民言论,企图操纵舆论,带风向,扣帽子!想炒作时,带风向,引吃瓜群众跳坑!想抑制时,带风向,引吃瓜群众恶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天涯论坛》
词意归类
① 强调围观、路过,知情但并未参与事件活动,与事件无关(撇清关系)。
② 强调不明所以、不知道具体情况。
③ 强调看热闹,有不嫌事大的挑唆之嫌。
④ 蒙蔽的群体。
⑤ 指代广大的草根群体(无感情倾向)。
词意语境分析
作为网络语言,“吃瓜群众”这个词语很少运用于线下传统媒体的正规报道中,在收集到的若干样本中,除了少数信息之外,大部分都是在网络媒体中出现的,使用语境大多是公众性新闻的标题。
如果想知道为什么网络媒体的新闻推送常常会使用“吃瓜群众”这个词作为标题,离不开这个词产生的背景和生态环境。
首先,产生于互联网回帖与调侃性质的交流,决定了“吃瓜群众”一词最具传播效力和传播土壤的环境,就是互联网,而线下的沟通尤其是传统媒体的受众,常常年龄比互联网受众大一代左右,因此,注定了现阶段“吃瓜群众”的传播更多地限定在互联网区域。
其次,无论是强调撇清关系还是看热闹,或者不明所以,“群众”一词,本身就是相对于“官僚”“精英”的存在,因此“吃瓜群众”很自然地带有广泛性和群体性,互联网媒体常常用“吃瓜群众”来代表广大的民众和群体。
第三,虽然是同一个词汇,但是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褒贬并不一致,因此,词意与语境关系非常大。具体来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自称
在自称“吃瓜群众”的时候,词汇的意思多为自黑或者无贬义,强调“自己旁观身份”或“带有幸灾乐祸的看热闹感情”。当自己并没有参与甚至连旁观都没有的时候用于描述自己时,如“发生了什么事情?吃瓜群众默默围观”,此时词汇的情感内涵被进一步剥离,甚至带有一丝的卖萌和显示自己的不知情。因此,用于自称时,“吃瓜群众”的贬义色彩并不突出,常常即使自黑自嘲也是自己能够把握幽默度。
(2)指代某件事件中的在场群众时
此时“吃瓜群众”的负面含义逐渐增强。主要分为两种词语表述主体来区别,一是媒体报道中“吃瓜群众”,常常与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小市民形象挂钩,虽然有一点负面色彩,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吃瓜群众”如果包含媒体的受众、新闻的接受者时,则不会带有反面、负面色彩,因为需要考虑新闻的传播效益,自然不敢轻易往阅读者身上扣上反面的词语色彩。
第二种词语表述主体是“意见领袖”或者“评论性文章”,在针对“吃瓜群众”本身的相关文章中,“吃瓜群众”一词则变成了感情色彩非常明显的负面词语,包含着文章句子的写作者的批评和恨铁不成钢之感。这时候的“吃瓜群众”和鲁迅笔下的“麻木群众”画上了或轻或重的等号,词意在此时滑向了负面含义。
词意不同原因猜想
吃瓜群众用于称呼他人时,往往是一种讥讽行为,认为对方无脑子无主见,容易被蒙蔽,或者愚蠢被人利用。但有时候也可以自称吃瓜群众,自嘲背后,是对当下泥沙俱下媒体信息的无奈和怀疑。
另外政治术语中“官僚”和“群众”这一组对比的存在,也增添了词汇的自嘲效果。
互联网是一个解构权威,狂欢和传播迅速的场所,“吃瓜群众”这一词汇的产生,也正是来源于网民的生活和交流,体现了网络用户的表达趣味和表达习惯。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乎、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