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 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2017-01-18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郝志勇和亮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和亮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康 敏
《绿色食品 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和亮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康 敏
背景
绿色食品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立足国情,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维护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孕育而生,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模式。绿色食品坚持“全程质量控制”的理念设计,旨在打通种、养、加、收、储、运、销各个环节,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将工业化先进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根植于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实施(产地产品)两端管控、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全过程管理、全链条追溯、产业化经营、质量安全保障、商标标识监管,在引领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创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的认证数量和产地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全省无公害蔬菜获证企业及合作社达226家、产品648个、产地认定10.24万公顷,其中无公害西葫芦认证单位及产品各44个、认定面积1 137.3 hm2;缘于消费升级和市场拉动,绿色蔬菜生产开发的积极性逐年高涨,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得以应用,一系列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规程陆续发布。但比较而言,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建设明显滞后,尚缺乏细化、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可供参照推广,成为制约山西省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根据山西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6年度山西省农业地方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晋农质监发〔2016〕3号)要求,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牵头,联合晋中、太原、忻州等市、县农业部门和晋中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中心、晋中市榆次区蔬菜中心、阳曲县旱丰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晋中市德长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经过1年多的努力,编制了《绿色食品 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
起草过程
2013年以来,我们与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旱农中心联合,在阳曲县河村实施了以甘蓝、西葫芦、菜豆、糯玉米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技术研究试验项目。一是保障源头安全。产地远离工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远离铁路、公路,生态环境良好,经检测符合绿色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二是做好规划设计。利用沟壑、坡岭、林地等天然屏障,设置绿色作物生产区与常规作物区的隔离保护,便于集中指导和管理;三是严格标准化。绿色作物从选种处理、栽培管理到收储运的全过程,都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生产规范,通过专业培训、地块与农户编号管理、记录台账管理、“制度上墙、规程下地”、投入品管控、全程追溯、“5统一”(统一生资、统一规程、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统一采收)等措施,优选出绿色防控药剂,完善了绿色生产规范。
2016年3月,标准编制组成立,研究确定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记录等5个方面着手编制。之后,查阅相关文献,研究比对了各地绿色产地环境检测数据,分析了8家绿色蔬菜企业的生产规程,围绕框架结构、标准引用、文字表述、技术措施,深入长治、晋中、忻州、太原、吕梁走访调研及问卷调查,在10多个园区进行对比试验。多次与晋中、太原、阳曲、榆次、清徐、柳林、定襄等地专家座谈,逐条逐项研讨。经征求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山西农大以及一线专家意见,确定了编写大纲。2016年6月中旬,提出征求意见稿,反复修改完善。
2016年6月下旬,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专家初审,吸纳有关意见后完成了送审讨论稿。8月15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标准审查会议,确定为报批稿。
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本标准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在绿色西葫芦生产方面的规定与要求,借鉴外省经验,立足山西实际,更贴近山西省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及绿色认证要求。通过历年大量的对比试验、分析论证、实地推广,逐步形成了基本的框架和内容,又经过1年集中的试验、修正,得以完善。标准来源于现实需要,吸收采用了最新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凝聚了有关专家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
2.实用性
着眼于产业发展以及工作、生产需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务实管用。重点把握绿色食品在认证工作及生产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和技术核心,旨在解决具体问题,可操作、可推广。
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规定了绿色食品西葫芦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记录。
1.绿色食品的定义
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可食用的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因“AA级绿色食品”规定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故本标准适用于A级绿色食品设施西葫芦生产。其必要条件包括:(1)产地环境符合NY/ T 391的要求;(2)生产方式遵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3)生产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4)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5)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6)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2.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不对环境或周边其他生物产生污染,并保证基地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
绿色食品产地满足4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确保无污染。产地及周围没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向没有污染源;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水域上游没有对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远离对水体容易造成污染的工矿企业,尽量避开某些因地质形成原因而导致水中有害物质(如重金属)超标的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产地及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土壤未受到人为污染,无农药残留且具有较高肥力。二是设置隔离带。合理规划和安排种植区和非种植区的空间分布,在绿色作物和非绿色生产区域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屏障,防止遭受外部污染。隔离带包括草场、林地、植物、水沟、山体、湖泊,或农田防护林、防洪防风设施。三是保持多样性。通过作物合理配置和农业管理,避免单一种植带来的疾病和害虫的易感性。四是保持可持续循环性。规范农业生产,严格绿色食品标准,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功能,保证资源在生产过程的持续循环性。
3.生产技术
(1)选用抗病、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适应市场的品种。禁止转基因产品。(2)育苗前应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选用优质疏松田园土和腐熟农家肥过筛后按6:4混匀,每立方米加入氮磷钾复混肥(N15:P12:K15)0.5 kg~1 kg,均匀铺于播种床上,厚度≥10 cm。播种前1~2 d,将种子均匀晒4 h~6 h。未包衣的种子放入55℃温水,浸泡20 min,水温降至30℃后浸8 h~10 h。将种子放在发芽皿中,在25℃~30℃温度下催芽24 h~36 h。合理安排播种。每穴2~3粒种子,一般每667 m2用种量400 g~500 g。播前浇足底水,每平方米床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 g、10%辛硫磷颗粒25 g与15 kg~20 kg细土混匀,撒于床面上,1/3盖在种子上,种子覆盖土厚度1.5 cm~2 cm,后覆地膜。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3 000 kg~4 000 kg,配合施纯氮(N)10 kg~15 kg、磷(P2O5)5 kg~10 kg、钾(K2O)15 kg~18 kg作底肥。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坚持:(1)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2)安全优质原则。应对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及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3)化肥减控原则。在保障植物营养有效供应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兼顾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4)有机为主原则。应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
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等;主要虫害为白粉虱、烟粉虱、蚜虫、红蜘蛛、美洲斑潜蝇等。(1)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进行化学防治,使用低风险农药,提倡广谱兼治和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393的规定。(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减少病虫害发生。种植前高温闷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棚内地表温度55℃,闷棚25~30 d。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②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10亿孢子/g)500~1 000倍液或1.3%苦参碱1 500倍液,或用藜芦碱0.5%可湿性粉1 500倍液剂喷雾。③物理防治。用防虫网封闭通风口防止害虫进入。黄板诱蚜,每667 m2设25 cm×40 cm黄板30~40块,于植株上方10 cm~15 cm处。棚外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辐射半径80 m~100 m,离地高度1.2 m~1.5 m。④化学防治。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虱、烟粉虱。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美洲斑潜蝇。用20%四螨嗪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0%哒螨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
5.采收
应符合安全间隔期的相关要求,执行GB/T 8321的规定。
6.生产记录
建立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等生产档案。详细记录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具体措施,应保存3年。
标准起草人员在绿色蔬菜大棚进行调研。
预期效果
本标准来源于生产和工作需求,立足于认证、推广需要,填补了山西省设施绿色食品西葫芦生产技术标准的空白,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利于解决困扰人们的质量安全问题,对于推动山西省蔬菜的绿色标准化生产、满足大众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