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峰:刻刀不辍,不疯魔不成活
2017-01-18吴婷
记者 吴婷
谢峰:刻刀不辍,不疯魔不成活
记者 吴婷
在苏州的艺术圈儿里,有个被称作“刀郎”的人。此刀郎可非那个唱着《2002年第一场雪》的巴蜀汉子,而是手持刻刀,游走于方寸之上的篆刻家——谢峰。因为似乎没有他不能刻的,没有他不敢刻的;因为他走刀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和天马行空。让他得此名号,而又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刀郎”名号犹在,他却自诩“谢疯”。翻看谢峰的朋友圈,只有惊叹:日刻几十乃至上百方印章,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他就实实在在这样做到。且件件作品可见构思精巧,刀法娴熟老辣。勤奋之程度,当真是“不疯魔不成活”!
当篆刻成为一种日常
篆刻,成了谢峰生活中的必修之课。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午后小憩,谢峰点燃一支烟,好给下午即将开始的工作提些精神。他那夹着烟蒂的手指,因为常年握刀,看上去显得瘦长而又遒劲。“小老百姓过过简单的生活,无论什么年月,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儿,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样就蛮好!”眼前的谢峰在吞吐的云雾中,平日里不喜交际应酬的他,竟有些超然于世的洒脱。而这处位于西北街上的宝丰堂,成为他潜心创作的净土,在这儿他可以胡子拉茬,不修边幅,十几年如一日,手握刻刀,像老黄牛般默默耕耘于印田。
如果要说谢峰执刀的年头,大概可以追溯到80年代,从1981年开始接触到篆刻,便不曾间断过。无论是之后毕业、当兵、工作还是经商,篆刻二字就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
“十六七岁那会儿,在华山当兵,司令部驻地都是各种石碑。”这让原本就对篆刻和书法感兴趣的谢峰越发地痴迷,“吃饭的空隙都对着石碑细看琢磨,那时经常被战友们笑话说是,疯子!”可正是在陕西当兵时,瞧多了这些秦砖汉瓦、石雕石刻,谢峰从中吸取营养,刀刀粗犷奔放,自成一派,将汉玉印和砖瓦结合形成了一种适合他的篆刻艺术风格。
经年累月的刻画,谢峰练就一套娴熟利落的刀法:无论朱文、白文,两刀成一线。“出手快,花心思”的特质,使得他成为圈里的高产篆刻家,几年间的作品数量甚至是其他同行前辈一生的创作数量。
然而,尽管数量高产,谢峰从未放低过对于自己作品的严苛标准。即便是忙,也不乏精心策划、耗时良久的系列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最为圈内津津乐道的是,他创作的《心经》和《金刚经》。
整部《心经》,56方印章。谢峰刻刀不辍、废寝忘食了四十多天,突破了篆刻中多字印和4公分以上的大印难创作的困难,终于刻成了《心经》。并将此赠给了江南名刹铜观音寺,完成了他曾与慧通大和尚许下了要篆刻一套《心经》的诺言。而这套篆刻《心经》的印蜕,连带精美的边款拓稿,被制成手卷,成为收藏界颇为重视的一件藏品。
2013年初完成的《金刚经》则耗费了谢峰更多的精力。历经几次修改,前前后后重新刻印了200多方,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1060方《金刚经》才最终全部定稿。这部新鲜出炉的印本由10个高2.4米,宽53厘米的屏条组成,除了红色印面之外,还拓印了边款。
至今,在圈内能将这两部作品完整篆刻出来的篆刻家屈指可数。
艺海浩瀚,学无止境
“有些事情看似简单却很难突破。而刻印能天天坚持,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谢峰有双时常红红的眼睛。只要这双眼睛血丝一现,朋友们就知道,前一晚他一定又“奋刀疾书”,在灯下篆刻到了深夜。
谢峰知道,篆刻之难,难在方寸之间大展拳脚,既要以少胜多,又要以小见大,可谓笔笔藏机锋,字字纳乾坤。“接下来的创作还要向更为精致的方向努力。所以,练习书法应该是我今年主要的日课之一。另外,现在正尝试着竹刻和扇骨上的印刻,也是希望弥补自己作品中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缺点吧!” 于是,谢峰在篆刻之余的时间里,在看似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不时地给自己的生活增添着新意:看书、写字,钻研着技法。
创作之余,谢峰也在教授篆刻。收学生,不收分文。但凡前来学艺的学生,谢峰只有一个要求:至少坚持每日三个小时的练习,坚持三个月。否则,还是别来浪费时间为好。也许,正是因为谢峰的直接和纯粹,正是因为他毫无保留的传授技法,他的几个学生进步很快。
而事实上,看到学生们已经能够独自创作,谢峰的心里欣慰之余,也悄悄地存着一个梦想:以后将宝丰堂交给学生打理,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去游历山川。十几年前,谢峰开了这间集书画、手工制品、印章石料、篆刻工艺品、传统礼品为一体的宝丰堂。当时,既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也是考虑到生计。如今,多年的经营,宝丰堂也日渐丰盈步入正轨,不仅有线下实体店铺,还在淘宝天猫升级上线。“再过个一两年,国外求学的女儿博士也将毕业。那个时候,我就真的可以刻一刻早前囤下来的闲章,再多去尝试其他的篆刻艺术啦!”谢峰嘬了一口烟,乐呵呵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