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巴州尉犁县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2017-01-18蒋梅

中国棉花加工 2017年3期
关键词:棉农机采棉花

■蒋梅

〔巴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新疆库尔勒841100〕

新疆巴州尉犁县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蒋梅

〔巴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新疆库尔勒841100〕

针对新疆棉花品质难以满足棉纺织企业用棉需求的现状,2016年巴州尉犁县积极参加了新疆自治区开展的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成为全疆参加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5个县市之一。尉犁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围绕提升棉花品质“五大指标”、推广综合植棉集成技术、与棉纺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农业,探索出“纺织企业+棉花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棉花产业发展模式,构建集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了当前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新疆巴州尉犁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位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下游,总面积5.97万km2。县域内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3075h,全年无霜期达184d;年平均气温10.5℃,≥10℃的积温有效4147℃,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50.7mm,蒸发量2730mm。尉犁县现有耕地面积8.27万hm2(124万亩),尉犁县农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棉花至今已近40年,棉花已成为尉犁县域经济和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尉犁县是全国重要的高品质细绒棉和优质长绒棉产区之一,是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县,是新疆的植棉大县,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90%以上是棉花,县域棉花种植面积逾百万亩。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棉花大规模高产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使所产棉花纤维长、色泽好、品质高,先后被命名为“双百斤皮棉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

一、尉犁县棉花生产现状

2014年、2015年、2016年尉犁县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7.94万hm2、7.80万hm2、7.51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97.58%、94.33%、91.11%,占全巴州棉花面积的25.28%、35.57%、34.77%。2014年、2015年、2016年尉犁县棉花总产分别为12855.7万kg、15202.7万kg、15911.5万kg,分别占全巴州棉花总产的26.69%、34.92%、35.42%。2014年、2015年、2016年尉犁县平均皮棉单产分别为1620kg/hm2(108kg/亩)、1950kg/hm2(130kg/亩)、2115kg/hm2(141kg/亩),分别是全巴州棉花平均皮棉单产的106%、98%、102%。

二、尉犁县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4年国家开始在新疆试点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使棉花种植、收购直接同市场接轨,棉农按“老三高(即高产量、高衣分、高利润)”的思路种植棉花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但植棉户还不能完全从以前的植棉习惯中解脱出来,导致近几年种植棉花平均收益大幅下降,甚至倒挂。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当地政府、棉花加工企业、植棉户均清醒地认识到再按以前“老三高”的思路去发展棉花已落伍了。一时间,广大棉农对种植棉花十分困惑,产生了疑虑,棉花还种不种?怎么种?棉花产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特别是对尉犁县刚刚起步的机采棉发展影响较大。面对这种困局,2014年尉犁县委、县人民政府大胆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知难而进,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实践与探索。

(一)探索棉花供给侧改革“两个模式”

尉犁县通过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十农户”准订单和“农场(企业)机采棉管理”两种模式,从播种、田管、采摘、储运、加工全过程强化质量控制,提高棉花品质,破解“老三高”,走优质、优棉、优价之路。

1.“企业+合作社十农户”准订单模式。

由尉犁县供销社(棉麻公司)牵头,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出资组织实施。瞄准市场,从选择优良品种入手,将绒长、马克隆值、强力、三丝等优质棉指标纳入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统一赊销棉种、技术管理、回收棉花,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此模式下,出现300hm2白棉一级、单产8400kg/hm2(560kg/亩)籽棉、衣分42%左右、马克隆值3.8~4.5之间、绒长28.5mm以上、强力28cN/tex以上的优质高产田,走出一条既优质又高产的路子。年初,由县分管领导带领众望合作社负责人逐乡动员引导,众望合作社已吸纳6乡1镇18个村572户农民,涉及土地10360hm2,其中基本农户489户5333.3hm2,加入合作社的棉花长势明显好于其它棉花,平均产量从2015年籽棉2250kg/hm2(150 kg/亩)~3300kg/hm2(220kg/亩)提升到 2016 年5250kg/hm2(350kg/亩)~6000kg/hm2(400kg/亩),并实现白棉一级2000hm2,籽棉单产500kg以上666.7hm2,为全面推广长度好、强度大、马克隆值适中的棉种提供示范和借鉴。

2.“农场(企业)机采棉管理”模式。

由中良棉业与统一种植新陆早41号农户签订机采棉订单,承诺3129等级40衣分保底价5.5元/kg收购。对使用公司同一优良品种,籽棉单产4500kg/hm2(300kg/亩)以上的全部返还购买棉种资金,同时,对棉田距离中良棉业轧花厂150km以上,每缴付1kg棉花由中良棉业补贴运费0.1元,提高农民种植机采棉的积极性。2016年签订机采棉收购订单6666.7hm2,每公顷减少采摘费3750元以上。

(二)筑牢“六大基础保障”,提升棉花品质

1.调控棉花面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编制尉犁县农业种植业规划,对没有用水保证的棉花低产区和生态脆弱区,逐步实行休耕和种植其他作物;对调减出的风险棉区、次宜棉区发展林果、花生等其他特色农作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基本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有能力的种植大户、农业公司等社会团体,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经营;鼓励棉花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棉花种植协议,推进“订单农业”的发展。

2.强化棉花品种管理,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优质棉花的生产离不开优质种子的供应。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生产、乡镇引导、跟踪服务的原则,着力打造全疆棉花制种基地县。大力整合全县棉花种业,积极培育具有较高科研、生产、加工、检验、销售能力,质量有保证的大型种业集团,健全棉花新品种育、繁、加、推体系,打造自治区级棉花制种基地县,占领产业制高点。规范棉花品种管理,开展棉花品种普查,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各项品质指标协调的优质棉花品种10个以内作为主栽品种,从源头上保证棉花质量。同时,将乡镇优良品种选用情况纳入年终农村农业工作考核范围,明确优良品种选用率低于50%的乡镇考核为不合格。2016年筛选出制种企业6家,通过自治区农业部门审定制种繁育主打优质品种8个,全县良种种植率达80%以上。

3.推广立体管理,提升棉花单产。

按照“谁运用补贴谁”的原则,将棉花综合集成技术的运用情况纳入惠农补贴范围,引导农民自觉使用精量播种、双膜覆盖、高标准节水灌溉、绿色防控、测土配方及增施有机肥、残膜综合治理、耕地深松、无人机植保等10项综合技术。建立健全专业式服务、机械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机制,成立由自治区农业专家、州县农业技术员、兵地农民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从植棉收益到植棉技术指导、从选种育种到市场风险防控全部实行产业化管理,解决棉农后顾之忧。联合保险公司制定符合棉花生产特征新型商业险种,提高棉农抗风险能力,形成综合补贴和保险相结合的政策体系,推动尉犁棉花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型升级,实现棉花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和品质。

4.严控“三丝”,提高棉花品质。

棉花“三丝”控制既是生产成本控制的重点又是质量控制的难点,做好“三丝”防控是适应企业需求的关键要素。通过宣传培训、统一装备、签订责任书、返还溢价等方式,全力做好棉花“三丝”控制。即利用农闲时间,从“三丝”管控、采摘、装备、堆放、加工等环节面对面进行培训,提高棉农对治理“三丝”重要性的认识。从源头控制“三丝”,推行装备“三统一”(即统一采摘装备、统一收购堆放、统一加工),防止异性纤维的混入。积极引导轧花厂与棉农签订“三丝”管控责任书,对“三丝”含量在0.2g/t以内的,出现的溢价全部返还给农户,提高棉农主动做好“三丝”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5.推广机采棉,降低种植成本。

如何降低棉花种植成本,增加农户的收入,最大的降低成本空间就是采摘环节。经测算,机采棉比手摘棉综合成本降低250元~300元。尉犁县委、政府将全面推广机采棉作为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的重要战略来扶持。通过制定机采棉优惠政策、提供机采棉专属优质棉种,选派专人跟踪技术指导方式,引导棉农积极种植机采棉品种,激发他们的种植热情。依托兵团农机装备和技术优势,与兵团二师31团联合成立绿源农机公司,每年为尉犁县农村机械作业666.7hm2以上,将机采棉生产线建设纳入惠农政策补贴范围,全力推动机采棉生产线建设。目前尉犁县已建机采棉收购企业3家,采棉机20余台,2016年种植机采棉28000hm2。

6.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依托自治区级尉犁工业园区,围绕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三城七园一中心”和巴州“一城六园”发展布局,按照“延伸配套、错位发展”的思路,出台企业扶持政策。完善纺织服装产业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围绕发展织布、家纺、成衣下游产业和纺织终端产品,突出大项目和纺织服装差别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从信贷、税收、价格补贴、市场准入等环节研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性政策,规范收购加工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和贸易平台建设,鼓励纺织行业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坚持走“精品、特色”路线,延伸发展纺纱、织布、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六大类产品,到“十三五”末,力争纺织服装园区形成100万锭纺织规模,精品服装1000万件、针织2000万件,争创3个自治区级针织和家纺产品品牌。目前,已吸引了63家纺织企业落户园区,形成棉花种植、皮棉加工、棉纱、织布、成衣制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尉犁原棉品牌建设,提升了尉犁原棉在疆内外的影响力。

三、尉犁县开展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

尉犁县通过棉花产业“2+6”供给侧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今后几年棉花种什么品种?怎么种?怎么增收?等问题,初步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

(一)促进了棉农思想转变

从2014年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以来,植棉户因还是按“老三高”的思路种植棉花,导致植棉效益下降,部分植棉户认为,棉花收益降低是因为国家推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造成的。通过参与实施棉花供给侧改革,纠正了部分植棉户的错误认识,目前,广大植棉户参与棉花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从最初排斥到观望再到积极响应的思想转变,由过去单纯追求单产、衣分到棉纺企业要什么棉花、收购企业收什么棉花,棉农就种什么棉花的转变。如尉犁县阿克苏普乡积极主动与众望合作社洽谈合作,在基本农户种不下地的情况下,全乡共有170户,约890hm2棉花田加入合作社,其长势明显好于未加入合作社的棉花,平均产量较2015年有很大提升。

(二)创新了棉花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认真总结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准订单和“农场(企业)机采棉管理”两种模式,探索出新形势下棉花种植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种植新模式,找到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发展之路。在自治区棉花供给侧改革座谈会上,尉犁县做了专题交流发言,纳入全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个重点县市之一,承担了1项自治区棉花供给侧改革重点课题。

(三)提升了棉花经营水平和棉花品质

通过繁育优良棉种,改变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基本做到了棉花产业统一制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机采棉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有效提升了棉花纤维品质的一致性,降低了棉花种植成本和“三丝”对棉花质量的影响,使尉犁县原棉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初步适应了纺织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新需求。

(四)基本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与纺织企业对接,按照纺织企业提出的用棉标准,探索出与企业签订皮棉质量供应订单,并按订单中纺织企业提出的用棉标准与合作社(农民)签订棉花生产订单,组织合作社(农民)按照订单生产符合收购标准的原棉,构建起尉犁棉花制种、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

四、存在的问题

(一)棉花种植品种多乱杂

2016年尉犁县种植的棉花优良品种有新陆早61、新陆中22、新陆中42、新陆中46、新陆中72,新陆中26、新陆中35、新陆中56、新陆中65以及适合该县机采的新陆早41-2品种。人工采摘棉主栽品种太多,还没有做到“一区一品种”。

(二)棉农诚信意识淡薄

试点企业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从种植环节开始建立了统一的棉花种植管理技术规程,统一的棉花质量监控体系。但部分农户缺乏质量诚信意识,未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仍然盲目追求高产、高衣分、低品质的棉花,造成皮棉滞销,影响企业经营;少数农户不履行合同条款,不按时偿还春季赊销农资款,影响了合作社的资金周转。

(三)销售环节未完全实现优质优价

在尉犁县众望合作社棉花供给侧改革试点工作中,生产出的棉花达到了优质皮棉的“五大”指标,赢得了市场青睐,价格比其他棉花每吨高2000元左右,但是价格不稳定,往往是有质无价,还未形成以质定价的市场价格机制。

五、对策建议

(一)精选棉花品种,严把种子环节

由皮棉加工厂与种子企业合作,比选出试点区域符合用棉企业用棉标准的棉花品种,试点区域实行单品、单种、单收。要生产出“双30”的商品棉,必须培育和种植优于“双30”的品种,鼓励扶持制种企业大力培育和推广符合用棉企业要求、适宜试点区域种植的高品质机采棉或手摘棉品种。

(二)实行区划种植,重抓种植环节

由皮棉加工厂与土地合作社合作,采取“一区一种”单品种植的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即在同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地区只种1个品种或少数几个品质相同的品种,实行区划种植。建立棉花共性技术突破性发展试验示范区,制定试点区域机采棉或手摘棉种植技术规程,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棉花优质高效、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残膜回收利用,达到棉花种植提质节本增效的生产目标。

(三)实行单品单采,严管采收环节

对籽棉实施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分轧,经检验后的皮棉按品质分类打包、组批,品质混杂问题将会得到较好解决。采取机采棉模式的试点县市,实行单品专机单采的标准化采收模式,制定完善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强化机械采收环节监管,做好棉花落叶剂喷施,按照采收时间要求降低棉花回潮率和含杂率,满足棉花企业需求。采取手摘棉模式的试点县市在棉花采摘中推广使用白棉布帽子、棉布兜、棉布袋等拾花工具,采取棉花采摘后集中堆放,堆放前挑拣“三丝”,堆放后不允许人畜接近等措施,彻底解决棉花异性纤维(三丝)含量高问题。

(四)实行单品、单收、单轧、单储,关键在加工环节

棉花加工企业对试点种植的棉花实行单品、单收、单轧、单储。同时加快机采棉加工生产线加湿设备的改造,推广籽棉回潮加湿技术,提升机采棉加工技术能力。严格管理加工环节,提升加工皮棉品质,生产出符合纺织企业湿度、强度、长度等指标要求的皮棉。棉花加工企业根据长期积累的棉花加工经验,总结形成优质棉轧花规程。

(五)实行优质优价,重在销售环节

由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与纺织企业签订优质优价皮棉采购合同,对试点范围内定品种植的棉花采取比同期市场价高的合同价格进行收购,形成以质定价的市场价格机制。

(六)建立产加销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

结合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研究提出在棉花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棉农、农民专业合作社、轧花企业和棉纺织企业间相互制约、监督、合作,共同创造国际一流原棉产品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棉花全产业链各环节、各单位的有机融合和互利共赢,引领棉花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中高端品质”棉花发展,提升新疆棉花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棉农机采棉花
新疆机采棉花和手摘棉花公证检验质量分析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棉花是花吗?
棉农
棉花
在改革中绽放青春
——记鹏远棉业公司棉检员杜军
机采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