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7-01-18王自力王鲜忠赵永聚彭远义王豪举金美兰张家骅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兽医导师

王自力 , 王鲜忠 , 赵永聚 , 彭远义 , 王豪举 , 金美兰 , 聂 奎 , 张 翥 , 张家骅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重庆 北碚 400716)

现代兽医工作不仅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在减少人兽共患疾病的危害,提高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质量、改善环境卫生、服务人类健康方面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兽医人才培养质量,设立了专门的“兽医学博士学位(DVM)”。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DVM学位,但国家已经认识到兽医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并设立了专门的兽医学专业学位。然而,兽医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专门的学位类别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其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时,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委员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渝委发〔2016〕29号)、《重庆市加快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为了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仅依靠高校自身条件难以实现,需要结合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实行产学研结合教育才能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兽医专业学位优秀人才。

1 建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及必要性

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畜牧业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支持,实现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1],而动物健康养殖、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其关键内涵之一。近年来发生的抗生素滥用、兽药残留超标、违禁药物使用等引起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动物疫病如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链球菌病等的发生给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故亟需加强对畜产品质量控制、主要疫病的防控的创新性研究,实现畜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化发展,就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兽医人才。

同时,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出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的要求,面向动物诊疗机构、动物养殖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企业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境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动物诊疗、动物疫病检疫、技术监督、行政管理及市场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2]。因此,必须依据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和教育规律,创新和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畜禽养殖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水平兽医人才。

2 基于产学研结合进行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兽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从业人员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决定其工作能力和成效。因此,可从校内外实践培养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培养质量及论文评价体系、国内外学术交流机制等方面着手,探索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依托校企联合创新项目,联合构建校内外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是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地方,也是检验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共同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责任。因此,可通过加强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促进校内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相关实验室建设,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创新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促使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构建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将高校与用人企业或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双方提供研究人员组成小组进行研究,由研究生负责具体实施和攻关。

2.2 通过案例教学课程及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社会需求和相关单位人才要求,积极探索并修订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育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实行实用型案例教学模式,改变以理论为主型的教学模式,设计贴近生产实践的案例,将单向“填鸭式”传授知识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模型,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注重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应用所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2.3 建立和完善具备产学研联合创新培养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实施双师型导师培养计划 依托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和吸纳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兽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师型导师”,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实施产学研结合,紧密合作保障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4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和论文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 严格按照国家执业兽医师考试要求,对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分为兽医基础知识类和专业职业技能类课程进行命题考核,分别通过专题进展汇报、撰写课程论文、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考核;研究生可通过教学评价系统对教学效果进行匿名评价和建议。

2.5 加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交流,探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举办研究生培养模式研讨会,鼓励和支持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积极交流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经验和举措,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

2.6 建立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拓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我国开始实行执业兽医师制度后,要求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熟悉和掌握国内外兽医事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3-4]。因此,可充分利用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及参加企业合作等多种途径,开拓国际视野以加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现已取得的成效

以西南大学为例,每年招收兽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0余名,已为社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累计培养了500余名兽医专业学位硕士,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1 校内外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 通过不断的科研投入及建设,已拥有重庆市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草业与家畜工程中心、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建设了3 900 m2的教学动物医院、教学实验猪场、实验羊场、实验兔场等,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校内研究及实践条件。

通过联合开展校地合作项目及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如与重庆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生泰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正大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集团、通威集团、天友乳业集团、重庆恒都农业集团、四川天兆集团、重庆六九原种猪场、以及成都、广州、深圳及重庆相关动物医院等30余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及联合培养协议;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重庆市农委等科研单位的相关实验室开展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即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和技术合作开发关系,以产学研结合形式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基地,促使科研与实践结合,确保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转化为科研成果。

3.2 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及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 目前,全日制兽医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相关课程体系改革和案例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在重庆市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支持下,已开展了《小动物疾病》、《临床兽医学专题》、《预防兽医学专题》、《兽医行政管理》、《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等课程的案例教学课程建设,并开展了《高级兽医细菌学》实践类课程教学研究,已完成了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成功构建了案例教学资料库、教学课件及课程体系;同时为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分别开设了《现代兽医诊断及临床检验技术》、《兽医试验检验技术》、《兽医外科新技术》《动物生产安全与环境控制》等课程。

通过开展案例教学课程建设,已初步建立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案例和实践创新方法,构建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实践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解决问题的完整培养体系。

3.3 高素质的双师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情况 当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拥有专业教师和实验人员共计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22人具有博士学位,占73.3%,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1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8人。近年来已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同时,积极促进相关研究生指导教师立足社会、服务产业,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相关研究生导师先后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现有10余人入选国家“三区”科技特派员,常年参与重庆市主要养殖企业的畜禽疫病监测、疾病防治技术指导、重庆市扶贫计划项目技术培训,先后培训各类兽医技术人员、养殖人员3 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有力的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实践经验、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

目前,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开发等形式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有30余家,校外的研究生合作导师有25人,均具有高级职称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可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指导。因此,高素质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师型”导师队伍可为培养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3.4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和论文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 改变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偏重于基础研究的状况,充分鼓励研究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畜禽养殖中常见多发病等问题,可采用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等形式完成论文,制定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不再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发表研究论文作为毕业必需条件,切实保证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真正进入临床实践研究工作。近年来毕业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进入了重庆市、四川、贵州等地的畜禽养殖企业、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兽医站等,为当地畜禽健康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建立以社会及企业生产需求为评价标准,以能否解决畜禽疾病防治问题、能否提高畜禽养殖效率来衡量研究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促使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企业生产、研究生培养及学术研究的“三赢”局面。

3.5 通过举办和参加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提高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为了不断提高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学院于2016年邀请了国家兽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主要农业院校的兽医学研究生教育专家8人,采取研讨会的形式分别对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学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和经验,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0年以来,每年派出1~2名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参加全国农业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兽医专业学位委员会举办的研究生教学改革研讨会和案例教学培训会,通过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3.6 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拓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自2012年以来,学院已邀请美国农业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日本金沢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兰州卫生厅、日本北里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中国科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集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重庆市农委等国内外22家大学和机构的研究学者到校进行相关学术讲座,极大的拓宽了兽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促进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学院已与美国科罗拉州立大学、泰国孔敬大学兽医学院、泰国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兽医专业硕士、本科生交流互访及联合培养机制,拓宽了动物医学兽医硕士及本科生的国际视野。

4 小结

将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及政府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多方合作共赢,将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需求相结合,通过科研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符合教育部和学校倡导的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和要求,更是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动物医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只有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校内外培养设施,优化“双师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化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满足新形势下我国畜禽疾病防疫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1] 刘涛, 陆建中. 振兴我国畜牧业的科技发展战略[J]. 科技促进发展, 2014(4):95-100.

[2] 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EB/D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syss/267666.shtml.

[3] 欧百钢, 罗英姿, 伍红军,等. 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问卷调查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5: 33-38.

[4] 翁崇鹏, 毛娅卿, 曹华斌,等. 试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兽医教育[J]. 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8): 94-9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兽医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V eraW an g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