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徽派建筑的“风水”
2017-01-18徐慧丹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徐慧丹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解析徽派建筑的“风水”
徐慧丹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徽派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隶属六大建筑流派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智慧。“风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篇文章不谈迷信,而注重将传统与理性相结合,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徽派建筑中的“风水”问题。
徽派建筑;科学;风水
绪 论
建筑与风水自古以来就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建筑作为人类活动、居住直接相关的遮蔽所同时又占有较大比重的经济价值,所以人们在搭建自己家园的早期,就会对环境进行考察,在进行建筑装饰时也会考虑各种因素对人生活起居的影响。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风水学应运而生。风水和建筑物理的内容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研究理的学问。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风水”逐渐覆上了一层带有迷信的面纱。而本文就是以徽派建筑为例,撕下风水迷信的面纱,直窥风水学中科学的部分。
1 徽派建筑的材料装饰中的“理”
1.1 马头墙
提起徽派建筑,首先想到的是马头墙和“三雕”。简单说说马头墙错落有致的形态的来源。马头墙作为封火山墙首先是要高且高出屋顶。设计成为错落的形态首先是为了减少风阻,同时减轻墙体的自重。除了此功能的原因,再有就是社会原因。在古徽州,男人通常不在家,安全问题成了家家户户重点关注的问题。采用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与高耸且错落的马头墙,对于防盗、采光是很有好处的。
1.2 细节装饰
徽派古建筑修建所用材料以砖、木和石为主。大门口通常摆放一对鼓形的石雕,称为“门当户对”。门口的墙壁也是石材贴面,门楣通常装饰有石雕、砖雕和飞檐翘角。官宦人家的大门是八字开的,而有钱商贾或平常百姓的大门都是平开的。进入正门之后,内部结构与家具多用木制,在木头上多雕刻有圆雕、浮雕,以及窗户上花格的木雕装饰。据说在以前,这些有钱人家的木雕上面撒的是金砖磨成的金粉,金光灿灿,一片富丽堂皇。而由于文革期间文物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坏,只能在部分木雕上还可以发现金粉留下的痕迹。天花板上通常用蓝色颜料绘制了蝙蝠、花鸟、虫鱼,取吉祥长寿之意。这是徽派建筑的一些装饰细节。当然,在南屏现存富庶人家古宅中,也有用德国进口的彩色玻璃镶嵌装饰在花格上。对联也是徽派民居重点装饰之一,通常挂在正门入口的厅堂上,多数为家训,训诫子孙后人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对联笔法多遒劲,对子多工巧。将其悬挂于厅堂之上,整个厅堂的氛围立刻变得庄严肃穆。
2 徽派建筑的内部布局中的“理”
高墙深院小窗户,这是从徽派民居外部看来所得到的普遍的特点。据说这种格局也是迫于安全考虑而设计的,封闭的感觉往往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安定。
2.1 错开的门
就游览顺序来看,进入大门之后,部分民居会有一个露天的小院子,之后再是通向里屋的第二道门、第三道门。第三道门往往由三个小门组成。左右两个小门是平常穿行用的,而正中的大门往往是迎接贵宾时打开的。第二道门和第三道门之间有个停留的空间,且据当地人说,这门不能对齐来开,总是会错开一点,取敛财之意,而这从科学角度分析往往与避免又急又猛的穿堂风有关。
2.2 天井
进入第三道门,就到了前庭,前庭中央会有一个长方形的露天天井。这天井也是有来历的。天井的设计既与徽商的经营模式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有关。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水不致流向屋外,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当然如果从设计思路上来看天井的这种漏斗形,首当其冲考虑的是气候因素与功能因素,而不是为了有这个聚财的象征意义而设计成为漏斗形。由于当地气候在夏季潮湿,而天井具有垂直通风效果,利于夏季水蒸发降温。实际产生的就是烟囱效应。水汽蒸发,利用风动力螺旋性进行垂直通风:屋内热空气螺旋形上升,产生的负压使冷气下沉,从而达到降温通风的目的。当然在冬季,这种带天井的房屋自然会极其寒冷,所以当地人多吃辣椒、烤火以驱寒来适应环境。
2.3 室内布置
过了前庭就到了正厅,在正厅可以看见左右两侧的厢房和正厅正中间摆放的半圆形桌。这半圆形桌子也是有来历的。这种半圆形的桌子一般都有一对,平时是分开使用的,等到男人归家后再拼合在一起,取团圆美满之意。桌上往往正中摆放一个时钟,左右两侧安放一面镜子,一个瓶子。镜子寓意为让守候在家的女子心静如水,而瓶子则是保佑丈夫在外平平安安。正厅中央悬挂的对联多为家训一类的名言。在正厅向四周环望,一般可以望见前庭修建的二层小阁楼。小阁楼上多为公子小姐读书用的房间。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国自古以来皆有,然而在那种对女性轻视的大环境中愿意供自己的女儿读书,这点就足以表明古徽州人对读书学习看得是很重的。虽然在房间的大小、位置与布局上,多少会有重男轻女的体现,但毕竟这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当然,二层的阁楼也有小姐招亲的用处,这个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了。
2.4 采光与房屋组合结构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山墙,靠墙设天井,两边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所以可见,徽派建筑的大体模式就是一堂周围设几个厢房,而厅堂的采光主要来自于天井。厢房有暗房类型的也有小窗子的。之所以少开窗其实也是为了安全考虑。且即使开窗,窗子一般对着的也不会是外面的巷子,而是自家的庭院。一句诗用来形容最好不过,“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3 徽派建筑的空间利用中的“理”
再好的布局难免会留下一些边角余料的空间,更何况是像徽派民居建筑这样根据需要一层一层往后修建的祖孙同堂的大房子。在宏村就有三角形的管家房以及藏小妾的暗仓之类的案例。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对房屋的设计讲求的是方方正正,所以设计师对三角形空间的利用无疑是为不规则的建筑空间的设计开了一个先河。这种设计在传统而又保守的中国古代是很需要勇气的。
3.1 三角形的管家房
先聊聊三角形的管家房。当然这种三角形的房屋存在许多弊端。不谈风水好坏,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空间利用率不高。不过既然作为边角余料的空间进行处理,甚至可以改造成为一间房间来使用,这种对空间的利用其实把握的还是很不错的。管家房外就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小池子,几尾锦鲤在其中游弋。猜想这个水和宏村的水系是相通的,不过主人家为了图聚财的吉利,巧妙设计让水只进不出。
3.2 藏小妾的暗仓
接下来就分析一下藏小妾的暗仓。虽是一间房,但是说为暗仓也不为过。这一间房只容纳不到十个人同时站立,没有窗子,内里没有桌椅家具只有一个小隔间。房间黑就不提了,这个小隔间也是异形的,可以勉强容纳一人藏身。
3.3 小姐招亲的二层阁楼
先简单说一下小姐招亲的二层阁楼设计的巧妙之处。大户人家将前来求亲的“门当户对”的公子哥都聚集在自家前厅时,小姐就在二层阁楼通过几个孔洞对楼下的公子进行相面。好处就是公子们见不到小姐的面,小姐却可以看见公子,从而为自己挑选如意郎君。
3.4 藏歌妓的前厅两侧厢房之间的夹层
再来说说藏纳歌妓的小空间。由于歌妓在古代的地位低下,虽说是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但毕竟是红尘女子,所以被大户人家请来也走不得正门,从侧门进,坐在前庭两侧的厢房之间的夹层空间用竹帘遮住面容。主人家宴请宾客时只可以听见歌声不见其容,从而遵循了古代尊卑有序的礼法。当然现如今来解读时,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小空间的利用上来看。
4 徽派建筑的节点构造中的“理”
4.1 冬瓜梁
首先介绍“冬瓜梁”。“冬瓜梁”即中部略微向上拱起的横梁,其受力原理很像今天的预应力混凝土的梁结构。据说“冬瓜梁”并非是后期人工刨制而成,而是采用的天然形态的木头,恰好迎合了当今的力学原理。当然作为主梁的“冬瓜梁”上雕刻装饰是少不了的,当时的能人巧匠迎合“冬瓜梁”两头窄,中间粗的形态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木雕,一入前厅便能看见其上精美的雕饰。
4.2 柱
再来谈谈柱。梁受到的力传给柱,再由柱传给地基。由于柱子的横截面往往很窄,不均匀沉降会对房屋的安全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在古建之中会在柱子以下设立正方梯形的踏板石,其下再设立柱杵,以增大受力面,对受力进行层层分解。且古建的柱杵挖到硬土,来防止不均匀下沉。
4.3 地圈梁
众所周知,徽派古建筑以木、砖、石为原料,房屋结构以木构架为主。地圈梁的铺设也是采用的梁架结构。黟县盛产大青石,于是就地取材,在大小的石子上铺鹅卵石,再用石板错封形成地圈梁。
4.4 瓦片
瓦片的设计更为巧妙。瓦片靠檐口处往往设计有滴水,使得雨水可以垂直低落,无抛物线式的抛落,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挡檐板受潮。感觉现如今窗台下沿的滴水设计很有可能是受到这类“秦砖汉瓦”设计思路的启发。所以,历史虽有其局限性,但是其中跨越时代的精髓仍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4.5 土质与水系
在上文交代完了天井与瓦片,这二者又是与水有关的物件,那是否下雨天这天井流下去的水会把房子给淹了呢。这就和这地面的材料有关了。天井下方的地面通常为含沙的地,东高西低,有沟雨水可以通过砂石间的缝隙渗入地下,流入宏村的网格状水系。同时也正是这种含沙的土质,从瓦片上滴落的水在地上不会发出瀑布的声响。所以即使家家户户有天井,宏村也没怎么淹过水。
结束语
本文在安徽宏村的实地调研以及土著居民的介绍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与深化。以上对徽派民居古建筑的分析与阐述也不是尽善尽美,许多分析与探讨也只是停留在很浅的层次。而之所以将本文命名为“风水”徽派建筑,就是想在对建筑进行介绍时顺带阐述其中的原理,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它的造型与美观上,而是明确这样设计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1]马佳. 谈徽派建筑的特色[J]. 南方建筑,2006,(10):102-104
[2]单德启.中国民居.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2
[3]中国古镇游.编辑部.古镇映像馆(徽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余治淮、余济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之旅(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