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研究

2017-01-17吴春玲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移动阅读创新研究发展对策

吴春玲

摘要:互联网主导的图书馆移动阅读逐渐成为读者用户的主流阅读方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具有移动性、公益性、便携性与实时性等特点。本文对短信服务模式(SMS)、无线应用协议(WAP)、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无线通信技术(I-Mode)等4种移动阅读推广服务技术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响应式Web等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最新技术进展,并提出满足用户需求、推进多元建设,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用户,拓宽发展渠道、丰富内容资源,制定合理资费、减轻读者负担4条创新发展对策,以促进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阅读;创新研究;实现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6-0031-05

Abstract: Library mobile reading dominated by the Interne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way of reading. Based on Internet thinking, library mobile reading promotion service has the features of mobility, charity, portability and real-tim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four kinds of mobile reading promotion service technological models, i.e., the SMS, WAP, APP and I-Mode, discussed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mobile reading promotion service, such as responsive Web, and proposed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i.e., meeting user demand and promoting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enhancing propaganda and actively guiding users, widening development channels and enriching contents and resources, and formulating reasonable budget and relieving reader burden, with a purpose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mobile reading promotion service.

Key words: Internet; mobile reading, innovation research; realization mod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研究是继“云概念”与“微服务”之后,引起图书馆界学者专家密切关注的领域。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悄然兴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高达6.38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数量为3.88亿[1]。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影响下,人们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变化,智能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工具。因此,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作用。

1 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图书馆的转型。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呈现出新的特点,具有移动性的显著外在特点,公益性的内在特点,以及终端设备体现出的、独具的便携性与实时性等特点。

1.1 移动性

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首先是要基于移动终端实现的,因此,移动性是其最显著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和以数字数据为载体的移动图书馆改变了广大读者用户传统的阅读方式,读者不再固守于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同时也突破了图书馆开闭馆的时间束缚,只需要拥有一台电脑、一部智能手机、一个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随时随地畅游于图书的浩瀚海洋,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资源。在4G环境下,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更是呈现出了云阅读、个性化微需求以及“自助式”的群体化阅读趋势[2]。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和无线通信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便携设备是连接读者与知识资源的窗口,移动性也成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显著特征。

1.2 公益性

无论什么类型的图书馆,都是国家文明建设体系的一部分,都承担着社会文化信息服务的重任,也都具有保障广大公民平等获取知识信息权利的使命。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是适应于信息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型移动图书馆,但它的本质和作用并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有内在的公益性与服务性。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移动图书馆在移动网络技术支持下不断进步与突破,成为读者享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平台,公益性是其内在不变的特点。

1.3 便携性与实时性

应用于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手持移动设备普遍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等特点,移动设备使得图书馆成为触手可得的网上资源,可以轻松装进口袋,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摆脱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摆脱了时间的限制。因此,便携性与实时性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终端设备独具的特征。

2 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实现模式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推广服务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模式是数字化与移动化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实现模式有多种多样,本文对短信服务模式(SMS)、无线应用协议(WAP)、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无线通信技术(I-Mode)等4种技术模式进行分析。

2.1 短信服务模式

SMS(short message service)是短信服务的简称,是一项由移动通信网络提供的由字符构成的信息服务。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移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以短信为载体,向读者提供移动信息服务。一般来说,实现短信的方式有终端方式和网关方式2种。所谓终端方式指需要GSM MODEM等设备的参与,而网关方式是与无线网络服务运营商合作开发的应用程序。此外,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移动图书馆短信服务又分为主动服务模式和被动服务模式2种。主动服务模式是指图书馆通过短信平台主动向读者发送消息。例如,给读者发送预约到书提醒、图书借阅到期或逾期提醒、新书通报、馆内新闻等等。被动服务模式是读者根据个人需要先编辑短信发送给图书馆,短信平台经过处理后为读者发送特定信息,又可称为定制类服务。例如,读者需要预约图书、续借图书、预定讲座座位或进行参考咨询等服务,便可以发送短信或指定代码到图书馆。主动服务方式一般需要读者事先将手机号码与读者证进行绑定并获取图书馆许可。被动服务方式则更为开放,允许任何读者进行主动咨询,只需向手机网络运营商支付发送短信产生的费用即可。由此可见,读者用户只要拥有一部可收发短信的手机,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到这项移动图书馆服务。SMS服务还具有费用低、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

2.2 无线应用协议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一种面向移动通信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又是一项简化了的无线互联网协议。目前,WAP2.0是通过WAP技术将互联网上面的海量信息和各种服务引入移动终端的最高服务版本。WAP以GSM网络为基础,因此读者用户只要拥有一台内置有WAP浏览器的移动设备,既可以是电脑又可以是智能手机,就可以登录图书馆的WAP网站,进行查询馆藏书目信息、图书借阅信息等操作,随时随地享受参考咨询、数据下载等服务。这种基于WAP实现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过程为:读者用户首先通过WAP浏览器输入图书馆网站地址,数据信号经过无线网络以WAP协议的方式发送请求到WAP网关,经过处理的内容进一步以HTTP协议的方式与WAP内容服务器进行交互,最后由WAP网关把结果内容返回到用户的WAP浏览器中[3]。

由此可知,基于WAP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具有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和协议的开放性等特点,与SMS短信推送的文字信息相比,WAP无线应用协议可以充分利用开发语言的优势,设计出更具交互性的服务界面并集成更强大的功能,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例如目录检索、数字资源下载等等。此外,WAP网站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模式还具有功能简约、界面简化、操作简单的优点。根据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直接登录WAP/WWW在线阅读的群体要多于其他阅读方式的群体[4]。

2.3 第三方应用程序

APP(application)是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最早由美国苹果公司提出,旨在通过用户端应用系统结合的方式向用户推送消息并提供服务。APP应用体系结构由移动终端、APP应用程序和内容服务器3个部分组成。目前被广泛使用的APP主要有IOS系统、Symbian系统、Windows系统和Android系统共4个版本。读者用户可以下载移动图书馆APP,享受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国外的图书馆APP己经成为开展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有力工具。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图书馆都研发了移动图书馆APP客户端,如布朗大学图书馆、巴黎圣母院图书馆都开发了基于IOS系统的APP,为读者用户提供资源检索、信息公告、信息査询、参考咨询、读者反馈等服务[5]。我国移动图书馆在APP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和研究。例如,李雁行等根据目前主流移动阅读APP进行调查,并对移动图书馆APP提出一定改进意见[6];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客户端等[7]。

基于APP实现移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具有速度快、便捷等优点。读者用户可以登录个人的图书馆账户,享受个性化定制服务,阅读图书馆针对用户个人提供的推送信息等。图书馆APP阅读推广模式充分满足了读者用户的要求。

2.4 无线通信技术

I-Mode最早是由日本NTT DoCoMo公司开发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标准,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移动上网模式。这种无线通信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日本富士山大学即采用了I-Mode技术开发了OPAC检索查询系统。简而言之,读者用户只需通过I-Mode方式登录图书馆网站,就可实现检索馆藏书目信息、图书续借、馆内新闻、在线预约等服务。I-Mode技术虽与WAP相似,但也存在很大不同,与WAP相比,I-Mode技术可以使无线内容供应商很容易将Internet网站转变为I-Mode网站,为用户获取丰富的网上内容资源奠定了基础。此外,I-Mode技术使得数据在传输时产生费用和资费较低,不仅方便用户操作,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3 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最新技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移动阅读推广模式不断突破原有框架,产生了新的模式应用。本文以响应式Web为例,分析基于互联网思维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最新技术进展。

3.1 响应式Web设计的产生

移动设备取代了桌面设备,成为互联网常见的终端,然而皮尤研究中心显示,约有60%的用户更倾向于在移动网页上阅读而非APP应用程序[8]。因此,开发设计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问题。例如,如何使得分辨率不同的各种终端设备呈现同样的网页,保持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同一性;如何保障用户在网页浏览时的流畅性;如何实现用户个性化阅读参数设置等等。“一次设计,普遍使用”成为基于互联网思维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网络开发的诉求。2010年,移动阅读推广体验设计师麦考特(Ethan Marcotte)提出响应式Web设计,以解决自动识别屏幕宽度并做出相应调整网页的问题[9]。

3.2 响应式Web设计的实现

响应式Web设计实际上是通过使用media queries模块来探测便携移动设备屏幕的长度与宽度,然后再为移动设备加载相应的内容。在网页的设计过程中,允许网页自动调整分辨率,不能使用绝对宽度的布局也不能使用具有绝对宽度的元素。此外,Web设计还可以实现字体的自动化以及图片的自动适应,方便读者用户在不同终端设备之间转换阅读,消除技术上的阅读障碍,保障不同设备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网页各个区块位置的各项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响应式Web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只要图书馆建立一个网页,它就可以在所有不同大小、不同规格的设备屏幕上无障碍地运行,便于读者用户的操作和使用,也有利于图书馆网页各项服务的实现。

3.3 响应式Web设计与移动图书馆

201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会议提出将响应式Web设计运用到移动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讨论,马修(Matthew Reidsma)认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使得用户更喜欢在移动终端上浏览新闻、图片等网页内容,然而对于移动图书馆的读者用户来说,则迫切希望能够在移动终端享受到PC端同样便利的服务与多种多样资源信息,这样就需要移动图书馆在移动终端的网页向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适应性的方向发展[10]。由此,将响应式Web设计应用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中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此外,响应式Web设计与移动图书馆结合的优点在于它的实现并不复杂,与上述SMS、WAP等模式相比,响应式Web设计更能为读者用户提供平等的应用机会,响应式Web设计随之成为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最新技术进展。

4 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发展对策

在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构建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笔者提出以下4条创新发展对策。

4.1 满足用户需求,推进多元建设

移动图书馆阅读推广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读者用户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信息资源的构建方面。所谓推进多元建设,第一为数字资源多元化,即充分实现传统图书馆转型,不仅完善纸质资源的建设,还要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原有的馆藏文献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购买数据库,例如中国知网、外文文献等数据资源,只有多元的知识信息,才是坚实的移动阅读物质基础。第二为阅读推广方式的多元化,SMS、WAP、APP的推广,以及响应式Web设计应用,实际上都是推广方式的多元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读者用户的选择也日益增加,对移动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视图书馆的硬件,还考量其软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只有贴近读者需求,适应阅读趋势,不断构建多元化建设,才能获得长足而有生命力的发展。

4.2 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用户

移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方式在图书馆界还是一项新兴事物,一些读者用户对这种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没有深入的了解,也缺乏相应的兴趣。图书馆的推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定位,其推广力度也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该服务功能信息的获取能力。所以,图书馆对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的全面、持续的宣传尤为重要。例如,美国很多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宣传营销部,全面负责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工作,促进读者用户对它的认识[11]。此外,图书馆网站的总体构建还应强调网站界面的用户友好性,便于为读者提供简易的访问信息的途径和易懂的信息内容表达呈现方式,以便读者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接收信息内容。我国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网站导航页面还设置了相关链接,便于读者对网站服务一目了然并快速定位相关服务,特色服务、读者天地等栏目的设置更是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注意,调动读者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兴趣和热情。

4.3 拓宽发展渠道,丰富内容资源

目前我国有很多商业数据库、电子书公司都推出自己的移动阅读服务,占据了移动阅读市场的份额。图书馆提供的公益性移动阅读推广服务以其资源丰富、免费服务等特点获取了广大读者用户的青睐。因此,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拓宽自身发展渠道,进一步丰富内容资源。例如,图书馆在移动阅读资源的开发上可以充分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掌握国家文化发展引导政策,主动承担部分文化宣传工作,以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保证移动阅读的发展。另一方面,移动阅读推广服务已经拉开帷幕,移动阅读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成为主流阅读,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分配上应该加强系统的、可持续的资源投入[12]。

4.4 制定合理资费,减轻读者负担

图书馆、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和网络运营商、数据库开发商都是移动图书馆产业链的核心组成要素。在诸多要素中,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资源基本上是免费的,然而由于移动运营商垄断了通信网络,拥有移动图书馆的发布渠道,因此成为整个产业链的领导者,其提供的内容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条产业链的命运。要想减轻读者负担,就必须制定合理资费。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的网络资费还是偏高,并且,用户对无线网络的速度问题也最为关注[13],这些因素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经济负担,也压缩了移动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因此,图书馆应发挥产业链主导元素的作用,协调网络运营商、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的利益,重新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模式。

5 小结

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兴阅读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逐渐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不仅体现出移动性、公益性、便携性与实时性,还不断创新SMS、WAP、APP、I-Mode及响应式Web设计等实现模式。未来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推广服务还需创新发展对策,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以推动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蕊.近年来国外手机图书馆的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12(6):65-68,78.

[2] 黄辉.基于4G技术的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15(2):84-87.

[3] 陈茫.基于WAP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研究与实现[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0.

[4] 董文鸳.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4(2):51-55.

[5] GERRITY B, BURXVOORT 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ARL Libraries: Status and Prospects[EB/OL].[2012-02-06].https:// www.mendeley.com/catalog/mobile-technologies-arl-libraries-status-prospects/.

[6] 李雁行,王志国.社会化阅读环境下移动阅读APP对移动图书馆APP建设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4(20):54-57.

[7] 钟晓诚.基于3G技术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2.

[8] 张和.移动用户主要使用浏览器而非应用阅读新闻[EB/OL].[2016-08-20].http://tech.qq.com/a/20121002/000005.htm.

[9] 赖永波.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与实现途径[J].图书馆学研究,2011(3):42-45.

[10] 萧志华.试论移动数字图书馆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图书馆论坛, 2011,31(4):103-105.

[11] FLETCHER J. Mobile web vS apps: what's right for your user?[J]. Multimedia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2011,37(2): 77-79.

[12] 魏群义,侯桂楠,霍然.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2(1):80-85.

[13] 付跃安.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需求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4): 87-93.

猜你喜欢

移动阅读创新研究发展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移动阅读初探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