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储备是企业家的沃土
2017-01-17徐实
徐实
最近,不少人呼吁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转型。“企业家精神”固然重要,但绝非经济转型唯一的重要因素,不必将其神化或神秘化。
举例来说,小米的崛起确实有赖于雷军优秀的战略决策和管理能力。可是,为什么小米的商业奇迹出现在了中国,而没有出现在同为“金砖五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这些金砖国家的经济体量也还可以,巴西和俄罗斯的人均GDP还高出中国一截。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金砖国家不具备的东西——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
以俄罗斯为例,该国多数高校的通信、软件和电子工程相关专业谈不上出色,要想打造一个强大团队,恐怕非得把该国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包圆”不可。相比之下,中国211高校的相关专业大都拿得出手,技术人才的供给充裕。只要企业家拿出银子来真心招募技术人才,那可是要多少有多少。这也是为什么,不光小米做得风生水起,哪怕是后来才涉足手机领域的格力,也能在短时间内组建大型技术团队。
可见,“企业家精神”必须与企业储备的技术人才结合,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企业家不是千手观音,他们的想法总要依靠企业员工来执行,而企业员工的素质直接决定执行力。一批名校毕业的老练工程师可能一个月就能出活儿,可是一堆菜鸟半年都未必能干出名堂来——到时候竞争对手的下一代产品都出来了,“雷布斯”岂不是要干瞪眼?高端制造业中,技术升级换代和产品迭代优化的节奏往往极快;倘若没有技术团队的有力支撑,“企业家精神”只会不幸沦为“企业家幻想”。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正是因为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量技术人才提供了一片沃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未过时:纵使站在前台的企业家光鲜照人、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他们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取代劳动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倘若没有软件分析师、架构师和程序员夜以继日地贡献自己的劳动价值,仅凭几个BAT“天才”企业家如何做出一流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在我们鼓励优秀企业家的同时,同样应尊重劳动创造的价值,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作者是生物制药专家、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