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孝文化四层次体系构建

2017-01-17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孝德信仰道德

高 静

(重庆交通大学 思想政治教学部,重庆 40007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孝文化四层次体系构建

高 静

(重庆交通大学 思想政治教学部,重庆 400074)

孝文化是华夏文明几千年来固有的道德伦理精华,孔孟思想中无处不体现着对“孝”的推崇。从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到“移孝作忠”的“孝治天下”,“孝”道从伦理向政治延伸,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皇权的意识形态工具。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对孝道的批判运动。之后在市场化改革浪潮下,当代孝德缺失,孝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为此,从心理学品德心理结构“知、情、意、行”的角度分析了孝德失范的表现及成因;从法律、纪律、道德、信仰4个层面对当代孝文化体系立体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孝文化;孝德;心理学;四维结构

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含义历经变迁至今,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当代孝文化含义模糊、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赋予孝道新时代的内涵,构建当代孝文化体系,是当下值得深入思考并践行的一个命题。

一、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含义及其变迁

“孝”作为华夏文明几千年道德伦理的精华,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孝经》《礼记》《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无不体现着孝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沿袭下来的,从最初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到后来移孝作忠的“孝治天下”,其含义有着复杂的发展过程。

(一)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通过孔子和学生关于“孝”的几个问答,了解先秦儒家“孝”的含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这里,孔子主张儿女尽孝应遵循《周礼》的规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20孔子认为若不存心严肃地对待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犬马就没有区别,这里强调了精神上的“孝”。从先秦儒家著作中,还可以体现出道德人格平等的思想,比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礼记·大学》)。

(二)移孝作忠的“孝治天下”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1]28(《论语》为政)这里体现了“孝”与“忠”的关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论语》学而)这里孝弟不但成为仁的根本,而且延伸到政治方面,抑制住人们犯上作乱的动机。“孝”就成为一把双刃剑,正面效应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而负面效应则是消除人们对暴虐统治者的反抗[2]。

作为中国古代孝文化的集大成者,《孝经》对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既被看做人伦百行的纲常,又被当做科举仕宦的阶梯,明确提出了“移孝作忠”的理论。如,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里,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3]又如,“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3]234《孝经》论孝,核心却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之后多有学者批判《孝经》,也有其合理原因。

中国古代“孝”文化虽然具有其时代性陈旧观念,夹杂了封建性质的糟粕思想,但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不能一味抛弃。其当代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孝老爱亲体现了人本思想,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2)讲和尽孝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纽带;

(3)孝行天下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是文化动力的具体表现。

二、当代孝文化的现实困境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一场对孝道的批判运动。随着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大发展,以及人性解放、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弱。而当代孝文化体系又没有规范化、系统化的建立起来,孝德缺失,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从心理学品德心理结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角度分析其现象及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认知”的角度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个体对“孝”的含义缺乏认知,对“孝”的实践模式“认知”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当代孝文化含义模糊

在当代,我们理解“孝”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孝顺父母,《达雅·释训》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这两者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细化到具体内容上或行动上,当代孝文化还没有一个规范的、系统的概念。本文认为与传统的“孝”相比,当代孝文化的含义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子女对父母负有绝对的赡养义务与责任;

(2)倡导父慈子孝的对等关系;

(3)强调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具有同等重要性;

(4)国家和社会应逐步承担更多的养老义务。

2.对“孝”的宣传教育不足

其一,对孝道的宣传教育,社会、媒体、学校应负有重要责任。当前整个社会对孝道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价值导向作用发挥不到位,是造成孝文化“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其二,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发挥作用,而当前很多家庭忙于工作,仅把孩子交给学校,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这也是原因之一。其三,学校在追逐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孝文化素养教育,也是其中原因。

(二)从“情感”的角度分析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这使得代际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双方感情互动不足,孩子对父母不理解,感恩的“情感”也逐渐淡薄。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421”家庭模式成为常态,父辈、祖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迁就,实际上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父母及他人。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改革攻坚期,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社会化养老还没有普及,目前仍然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问题更为突出。而“421”家庭模式在给年轻一代带来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精神压力。

(三)从“意志”和“行为”的角度分析

图1[4]描绘了可能影响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通过多种因素,“孝知”和“孝感”综合作用直接影响“孝意”,“孝意”结合社会因素与条件、子女性格与状况、父母性格与行为,最后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孝行”。

当前,不少晚辈感亲、孝亲、敬亲的意识淡薄,以及家庭、社会责任感不强,父辈不注重家庭孝德教育,社会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孝文化体系,是造成“啃老族”、虐待老人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构建当代孝文化体系就成为当下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图1 可能影响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当代孝文化四层次体系构建

根据梁漱溟先生在《东方学术概观》一书中的表述,人生有三大不同的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第二,人对人的问题;第三,人对自己的问题。而人对人的问题正是当前社会的关键问题。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无非要做到守法、遵纪、弘道、立信。当代孝文化体系的构建,无外乎如此。就像一座高楼大厦,法律是地基,纪律是中低楼层,道德是中高楼层,信仰是最高层。没有法律和纪律,这座大厦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信仰,这座大楼就没有封顶。孝文化体系绝不仅仅是孝德教育,而是应拥有法律、纪律、道德、信仰四层次共建的四维结构。

(一)法律层面

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础,法律的健全无疑是孝文化得以推广的保障。孝道入律,是中国有史以来历代法律的一个典型特点。在先秦时期,《商书》中就有“五刑之属三千,罪某大于不孝”的论述。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宪法和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子女的赡养义务,老年权益保护法、继承法、刑法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款。但随着社会的深刻转型,孝文化与法律条款有交相抵牾之处。如何发掘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重新诠释定位,同时,寻找当代孝文化与法律的最佳融合,是我们当下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内在合理性和普世性的基础上,清除其封建杂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与精神,构建当代孝文化的新内涵,通过制度性的合理入法,健全相关法律条文,使“孝”“法”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纪律层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纪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国家、社会、集体,也在于家庭。用家训、家规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家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紧密联系,所以,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家规,历来受人们重视。从先秦到明清,流传了多个见诸典籍的经典家训,如《诫伯禽书》《命子迁》《弟子规》等。

中国当代家庭伦理道德已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父子、夫妻的平等关系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在这种形式之下,重提家训、重塑家风,对于构建当代孝文化体系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层面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塑造一个人道德人格的起点,也是德育教化产生的根源。要实现孝德的现代转型,加强孝的道德层面建设是构建当代孝文化体系的中心环节。孝德教育的新途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孝德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家庭引导,创造和谐家庭环境;三是强化学校灌输;四是提倡个体自觉践行、自觉内化,变他律为自律;五是加强媒体舆论宣传,注重社会引导;六是关注民生,为当代孝文化的发展构建物质基础和前提;七是完善制度保障,逐步推广社会养老模式;八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载体,促进当代孝文化正面传播。

(四)信仰层面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当前孝文化建设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要上升到信仰层面,确实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德生活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社会现象,而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它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只有将孝文化建设提高到信仰层面,当代孝文化体系这栋大厦才算“封顶”。

最后,应注意孝文化治理错位的问题。法律、纪律、道德、信仰这4个层面既紧密联系、相互承接,又各自有其运行规律,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各行其道”。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3-28.

[2] 李锦全.中国古代“孝”文化的两重性 [J].孔子研究,2004(4).

[3] 孝经礼记[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34-265.

[4] 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G]//中国人的心理.出版地不详:桂冠图书公司,1989.

(责任编辑张佑法)

高静(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38

高静.当代孝文化四层次体系构建[J].重庆与世界,2016(12):120-122.

B82-09;G641

A

1007-7111(2016)12-0120-03

猜你喜欢

孝德信仰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