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永红:用基因技术打造未来农业

2017-01-17梅永红

农经 2017年1期
关键词:华大基因组小米

梅永红:用基因技术打造未来农业

农业是一个由基因导出的产业门类,如果能够更多地掌握基因、掌握基因的功能和数据,对农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 梅永红

中国农业正处在变革的前夕,无论是土地确权、科技发展、消费升级都预示着中国农业即将进入新时期。随着基因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应用,将使农业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华大这个农业领域的新兵不会只满足于做一名跟随者。

中国农业处在变革前夕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我思考很久的问题,也是我选择转身进入农业的理由之一。当我下决心离开官场以后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和机会,但是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农业,除了不死的农业情结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看到了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机遇。以我长期关注农业和5年的农业基层工作经验判断,中国农业正处在变革的前夕,土地确权、科技发展和消费升级都预示着中国农业即将进入新时期。

千百年来,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但是伴随着土地的确权,当承包权变成一种财产权时,就可以与资本市场等更多的要素对接,完成中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这样的变革是千百年来所不曾有的。

过去农业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产业门类,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高新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比如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自动化技术、航天技术等都在纷纷进入农业,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生产形态和要素结构。

如今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这种需求会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们的体制、观念、政策跟上了吗?现在的政策仍然是基于有更多的产出。这些都在束缚着我们的观念和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征程。

中国农业在过去漫长的历程当中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局限于自身的边界和国界以内。我们的全球化更多的是别人对我们的全球化,而不是中国走向全球。中国农业似乎总是在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表现得犹豫不决。打开国门面对的是更多的国际资源、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机会去与全球的资源完成对接,实现中国农业全球化。

与机遇并存的往往就是压力和挑战。2010年我离开北京时,一位领导曾经跟我交谈过一次。他说,“我知道你长期关注农业,我希望你到地方以后能对农业有更多的探索和思考。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在很多问题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但是似乎农业还是一个未解难题,我们还是在迷茫当中。中国农业到底向何处去?我希望你到地方能够做更多的思考。”我带着老领导的嘱托来到地方,开始了探索和思考。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很难,我们受到的限制太多了。目前很多数字能够表明中国农业发展的辉煌,但是透过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农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当中提到的一组数字应该让所有的农人警醒。报告列举了很多指标,以此指标判断中国的农业经济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当于日本50年前的水平,相当于韩国30年前的水平。尽管大家可以对这样一个指标和结论见仁见智,但是只要你走出国门到这些国家去看看,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这种差距和挑战,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分子育种助推种业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高新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基因组学、基因操作和生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高通量测序的功能基因挖掘及新品种育成周期大大缩短,将使农业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华大基因(华大农业集团母公司)已经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基因航母,是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目前华大基因的基因组测试能力、基因组测试前端的设备制造能力是全球领先的,基因组大数据以及利用基因技术去开展健康医疗方面的样本量也是全球最大的。多年来,在中国的生物科学领域的科学产出都是位居第一位。农业就是一个由基因导出的产业门类,如果能够更多地掌握基因、掌握基因的功能和数据,对农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规律,比我们按照表型、概念、经验理解遗传规律是不是更进一步?华大基因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努力,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比如我们在小米、鱼类、水稻等方面做的大量测序和数据分析,已经为国内众多育种企业和育种机构提供了数据分析和育种支持。

对更多的植物、微生物、动物的遗传规律有所了解,通过测序、分子标记进行定向育种,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这是一次革命,就像当年洋枪洋炮对长矛梭镖一样,是无法抗衡的,无论怎么面对它,都将是一个客观事实,都将是一个基本趋向。中国在农业科学技术上所面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对这些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认知上。

未来农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整体上看,截至2015年,国外三巨头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的总市值约为国内三强的22倍,营业总收入约为64倍,研发投入约为107.5倍。目前国内的种子公司数量约4460家,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局面,研发能力总体上依赖科研院所,且以传统育种为主。以高通量测序为依托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生物技术育种,并未给国内育种带来真正的变革。现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许多研究都是建立在分子基础上,以转基因育种为例,国内优秀的育种单位的通量最多是每年几百个基因,而孟山都等跨国种业巨头的通量每年超过三十万个。目前在中国大量进入产业领域的研究仍然是传统育种,仅以此判断,在实用上中国跟发达国家相比已经落后超过20年。

华大的未来农业构想

华大农业期望能够利用我们已经形成的平台和已经积累的科学基础、数学基础,为中国的种业、中国的农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分子育种。华大农业建立了完整的分子育种全程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数据。华大基因所形成的农业基因组数据曾占全球将近70%,现在也将近一半,这对华大农业的育种乃至中国育种产业都是很好的基础。现在国家建立了深圳国家基因库,马上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库,将拥有全球最多的样本和基因组数据。华大农业希望能够选定一些方向突破,与各个地方和机构进行合作,大家一起尽快迈上分子育种新的历史阶段。

二、让小米重归主粮。这是华大农业早在七年前就已经铺就的一篇大文章。目前,中国的谷物已经形成了基本范式,在原有的格局上做工作发展空间很小,于是华大选择了一个偏门——小米。小米完全有可能成为主粮。小米是耐旱作物,耗水量大约只有玉米的一半,也是现在主要谷物当中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的。另外,中国是小米的原产地,有消费小米的习惯,这些因素决定着小米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但在过去,受制于产量, 小米的亩产大概是300—400斤。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分子育种技术让它的产量提高到亩产700—800斤,现在实验室产量已经超过了1000斤, 这使小米拥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目前,华大农业已经在河南、辽宁、新疆开始了小米布局,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小米重归主粮,改善主粮结构。我们希望小米能走出国门,在更具有资源优势禀赋的中亚、澳洲、美国等国家进行布局,在全球的谷物市场“搅局”,发出我们的声音。

三、精准营养。华大基因本质上是一个从事大健康的机构,最初是通过人类基因组测序了解人的遗传规律。目前,华大基因已经延伸到几乎所有的生物门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人的健康大数据的关注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样本和数据,这些都将成为华大农业的导引,让我们知道每个群体或个人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样的食物或食物形态才能够使人更健康。华大农业希望能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让更多人的健康数据进入到这个序列当中,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可靠数据所提供的营养服务和健康管理。现在华大提出一个概念是“华大一次,华大一生”,就是通过一次的基因组测序掌握基本遗传信息,对这个人一生的生老病死都能够提供包括精准营养在内的各项服务。

四、未来农业。我们过去对农业的理解就是靠天收,局限在国土和产量范围内。但是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有更多的能力改造农业形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已经进入到工厂,进入到人工可控的环节当中。华大已经在水产养殖、食用菌生产和水果生产领域进行了实验和实践,有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目前,能源的价格正在下降。随着大量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的利用,能源的价格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最近华大在跟国内一些企业对接,通过高科技技术更加充分、高效地利用太阳能。当能源问题解决后,整个农业形态可能会面临非常重大的变化。从核裂变走向核聚变,能源的利用将走向无穷无尽,可以让人类一次性、永久地解决能源供给问题。那个时候农业形态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我们希望能够在可控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好、更健康的产品,能够让每一个人活得更健康。我希望未来的农业形态不再是局限在大田,不再是局限在靠天收,让农业不再是一个弱势产业,这是华大对农业的构想,也是我们的期望。

华大农业愿与农业企业家们携手,突破现有思维与产业的局限,成为产业形态的颠覆者、创造者,以及中国农业新结构的构建者。

猜你喜欢

华大基因组小米
传递
牛参考基因组中发现被忽视基因
科学家找到母爱改变基因组的证据
血清HBV前基因组RNA的研究进展
华大超硬工具事业部总经理纪勇荣获“洛江工匠”荣誉称号
杜小米的夏天
紫花白及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华大智造或将香港IPO两重关口待闯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懒洋洋的兔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