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弦韵
——访中央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张学琴
2017-01-17宋缨芮
宋缨芮
爱在弦韵
——访中央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张学琴
宋缨芮
张学琴:中央民族乐团二级演奏家,自幼爱好艺术,师从于著名教育家、演奏家张韶老师,曾3次获得北京儿童器乐大赛一等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还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大学期间随二胡演奏家张尊连学习二胡,与著名琴师李亦平学习京胡演奏,连任青年民族乐团高胡首席,并在校期间获得国际大赛优秀表演奖;毕业后,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在演奏中学习,参加了10多个国家的出访演出和文化部委派的民乐下乡活动,在中法文化年、中埃文化年等重要演出中担任京胡独奏;并受聘于多家社会乐团,为民间团体义务演出;近年在团里演奏吴华老师的《柳青娘》《京华气韵》等作品,也深受乐迷的喜爱;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广东音乐讲座;演奏之余,还担任团刊《锦瑟》的编辑撰写工作。
莫非《夜深沉》成诀别
12年前在“第一次中埃文化年”的交流活动中,28岁的中央民族乐团演奏者张学琴接受了团里交给的重要任务,在埃及万人的剧场内演奏作曲家吴华老师的京胡独奏曲《夜深沉》。她精彩的演出得到了当时团领导习强的褒奖,特意引荐她与作曲家吴华老师认识,这为她10年后拜吴老师为师埋下了伏笔。这一曲《夜深沉》包含了张学琴太多的感触,经历了流行音乐的冲击和反思,再次拿起京胡进行演奏,其中人生百味尝尽,更能体会曲中的“悲壮慨叹,气短情长”。
在万人的剧场内,张学琴的演奏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在观众的鼻息间,如潮的掌声响彻场馆,久久不能停止。这一次经历,改写了张学琴的命运,与其说改写,倒不如说是更让她坚信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此之前,她打算弃艺从文,因为曾经流行音乐盛行而民乐低迷,让她一度想放弃最初的梦想,但这是不可能的,她爱音乐,爱胡琴,她的生命里不能没有胡琴。她放弃了报社优厚的待遇和难得的机遇,告别了欣赏她的报社领导,回到了乐团。从此文坛上少了一位“星宿”,乐坛上又回归了一位忠诚的民族音乐推行者。
无心之举成就胡琴人生
张学琴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教师,家里充满了艺术氛围。姐姐一直在学二胡,张学琴在陪学的过程中也悄悄地学。记得在一次姐姐下课后,张学琴也向老师申请演奏一下,老师答应让她试试,没想到姐姐的作品她都已经背熟了,演奏得还有模有样,这让父亲和老师都很惊喜,于是让她和姐姐开始一起学习二胡。
幼小的她当时不懂得上台的礼仪,穿了一条很短的裙子去比赛,演奏时还很投入。在颁奖的时候,中国二胡界的泰斗张韶老师亲自给她颁奖。张学琴说:“张老师颁奖时,对我说琴拉得不错,下次不要穿短裙了。张老师后来收下了我。在张韶老师那里学习的几年时间,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张韶老师爱二胡、爱学生,他家的大门永远对二胡爱好者敞开。他博爱、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张学琴全家,她的父母都会帮助张韶老师抄写、整理二胡教材。那时技术落后,很多内容,都是他们在深夜忙完工作后帮着用钢板一字一句刻印的。张韶老师家开设了“免费学生食堂”,全国慕名而来的学生下课都留下吃饭,临走还塞给孩子们车费。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学琴,使她形成了虔诚、一丝不苟和广泛学习的音乐态度。在大学期间,张韶老师还给她介绍认识了广东音乐大师——崔金书先生。
小学时正逢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乐队的选拔考试,她顺利通过,并接受了阎惠昌、朱啸林、刘星等音乐大家的指导,参加了最早期的小学生乐队并担任副首席。乐团的经历给了她不一样的艺术熏陶。在连续3年的北京器乐大赛中,她都获得了演奏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业余学琴的阶段,张学琴已经深深地爱上胡琴艺术。
张学琴的京胡启蒙老师,是著名琴师李亦平先生。李先生是胡琴圣手杨宝忠的弟子,也是李胜素的琴师。张学琴小学毕业时幸运地被北京五中选中了,同时,她又以出色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为了艺术她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上附中时,段永强老师和张尊连二位老师都在专业教学上非常严谨,这让她受益匪浅。
进入专业团体以后,表演艺术家焦炳元对她的表演和演奏又进行了很多指导。焦老师是梅派名伶雪燕琴的关门弟子,也是号称“中国鼓王”的朱啸林先生的夫人。在学院里没有系统接受戏曲教育的张学琴有幸认识了这样的名师,从而对京剧表演的程式和内涵有了新的领悟。
在她的艺途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她都会尊称他们为“恩师”,比如崔金书、刘湘、何滋浦、黄志刚、卜灿荣等。她说:“在我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老师,他们都给了我人生和艺术上的点化。我一点点地拨开眼前的迷雾和人生的难题,寻找着自己内心的答案。”例如,她与何滋浦老师的相遇,很有戏剧性。当时张学琴随乐团到沙湾镇采风,应习强团长的要求,她演奏了一段《平湖秋月》。一曲过后,一位身体微胖、穿着随意的老头走过来,对她说:“有点味道啊,你拉得像崔金书。可惜,你只拉了形,你的心不定。”张学琴听后一惊,她的确是跟崔金书老师学的。原来,眼前这位老者正是广东著名音乐家何滋浦先生。与何老师仅是短暂交流和探讨,二人对中国诗词歌赋以及传统文化的看法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张学琴说,何老师是一位十分低调的广东音乐的推行者,他坚持20年在沙湾小学搞广东音乐培训班,很多课程都免费。他还撰写了一部《粤乐寻源》,成为研究广东历史的珍贵教材。
刚分到民族乐团,弓弦乐大师刘明源先生的公子刘湘就是张学琴“同一谱台”的师友,慷慨率性的刘湘看她很有灵气,还热情地送给她一把板胡。当时,刘湘老师因研究生毕业,组织了自己的“喜洋洋民族室内乐团”,张学琴出于对刘明源老师的崇敬和对刘湘老师的感谢,参加了这支小乐队。在这里,她有了与刘老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
刘湘老师很乐于提携后辈。刘明源大师创作的高胡曲《君子兰》等一直是由张学琴演奏的,去年国家大剧院的广东音乐讲座,他也欣然约她一起完成,并鼓励她。平时的积累,加上刘老师的鼓励,令她顺利且出色地与老师一起完成了国家大剧院的粤乐讲座。2015年的喜洋洋乐队刘明源纪念音乐会,依然演奏了刘大师编配的《杨翠喜》,也算是对于刘大师的纪念和传承。刘湘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肯定,令她的舞台表演更增光添彩。
《柳青娘》的传说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张学琴如是说。曾经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令很多同行挚友改行出国,她却依然坚守着心中那片国乐净土。
在空闲时,她经常泡在首都图书馆里,翻阅京剧历史,看马连良和梅兰芳等名人传记,品读流光溢彩的舞台背后的无奈与悲情,多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历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京剧里面,她不爱《游龙戏凤》一类男欢女爱的剧目,反而更喜欢《赵氏孤儿》这样充满苦难、困顿的作品。演出任务不多时,她担任《锦瑟》杂志的撰稿,有机会走进自己欣赏的演奏家王次恒、邓红等的人生故事中,并通过写作提高自己。
有一次她拉琴的时候,被乐团领导、著名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听到。循着笛声,王老师找到了正在演奏的张学琴,开口就说:“学琴,你的进步真大啊,你得上台啊!”俗话说,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之后张学琴迎来了一次赴广州采风的机会,而这次采风给她的国乐理想开创了另一番天地。此后她又三下广州,自费对广州民间音乐做了极为深入和细致的采风,就这样,成就了张学琴后来的艺术之路。
经过一段沉浮,她又重回舞台,演奏了吴华老师的《柳青娘》,期间得到焦炳源老师的悉心指教。演奏会结束后,张学琴自己写道:“胡琴、笛、箫、筝与阮,都可以表达文人情怀,我们欣赏杨秀明大师的筝曲、俞逊发大师的《秋湖月夜》、吴玉霞大师的《天鹅》,其中蕴含的意境那么动人,闻之忘俗!已中年,我才找到了答案:重要的是演奏者的修养和情怀。现在更爱我这两根弦的伙伴了。”正如张学琴曾说过的那样,技术水平是当今时代评价一个人演奏技术高低的主流标准,也是登台表演的前提。然而,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们的音乐作品中提升人性的高贵品格和音乐中透露出的大爱精神,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
北京“土著”痴迷粤乐
广东音乐曾经作为国乐风靡全国,其中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月影寒梅》《饿马摇铃》《鸟惊喧》《柳浪闻莺》从作品的名字中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广东音乐有900多首,与粤剧息息相关,文辞雅致唯美。与中国很多民间音乐不同的是,广东音乐是代表着这一富庶地区的文人音乐,而看似绵软的广东音乐在这里独具一种侠肝义胆、沧海桑田的豪迈。
京津两地有“私伙局”,也就是业余乐手和专业艺术家闲暇时以琴会友的聚会。张学琴在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中也结识了不少乐友,比如,北京歌舞团退休的苏保龄的老师,76岁,已近失明;东方歌舞团的作曲家张翰书老师,78岁高龄;煤矿文工团的张永智老师,都还在坚持搞粤乐。这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对粤乐的执著,令她动容。
从张学琴的叙述中,不难想象,她曾经手持胡琴“霸王”的京胡,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俨然是以一人抵万军的豪迈气魄与大将姿态,然而,如今为何会突然痴迷于街头巷尾的粤乐呢?张学琴回答却很简单:因为在粤乐和民间音乐里面找到了自我,这种音乐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更打破了舞台的程式,完全是演奏者的感受和交流,还有那些粤乐前辈们执著、乐观、热爱音乐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她。她说:“广东音乐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崔金书、汤凯旋等很多大家纷纷离世,传统正在面临着艰难的时代。传统音乐的传承就像京剧一样,讲究口传心授,艺术的精髓随着一批老艺术家的离开就此难以寻觅。比起老艺术家,我已经生在幸福的时代了,我熟知的一些老艺人的生活环境,也都不尽如人意,很多都在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终老。然而,令人难忘的是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和感悟。”
生命中最美的礼物
张学琴对粤乐的爱,已经超越了她对音乐工作本身的热爱。在台上,她是一位演奏者;在乐团里她是一位安于寂寞的乐队首席;在家庭里,她又是一个严格、教导有方的母亲。她对粤乐的爱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儿子。采访中,每当张学琴提到一首作品时,她的儿子就会脱口而出地演唱出来,甚至还能从他的哼唱中听到一丝韵味儿。张学琴说,儿子对音乐的敏锐让她也有些惊奇。她曾经历过一段低迷期。有一次儿子对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每次你上台演出,我都会大声地给你鼓掌。在我眼中,你是最棒的。”儿子的话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使她以自信的心态回归到最热爱的舞台上。“跟那些有着漂亮脸孔的演奏家们相比,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我会把内心的大爱带到舞台上,仿佛台下的儿子一直在那里,站起来为我鼓掌。感谢我得到过的机会和荣誉,感谢所有恩师和帮过我的好友。和儿子一起学习进步,一起感悟音乐,从他的身上,重新发现生命的美,音乐的美。”张学琴说,有了同样爱音乐的儿子,她才明白生命中最美的礼物,就是音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能使人明辨善恶,归于正道,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在技术层次之上的,是天道的体现。张学琴告诫琴童们:音乐学习应作为品格修养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枯燥的技术练习和考级压力度过之后,乐器是伴随生命的挚友,通过演奏,也可以表现出个人的道德情操。家长朋友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培养人的内在品质,乐顺天道,塑造孩子以“诚”为本、“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追求琴人合一的境界;通过音乐,去表达内心的真善美。
封面小琴童:巩仁夫
更正:由于本刊工作的疏忽,造成今年第1期第54页,文章结束处出现漏字情况,正确的表述应为“最后,储望华用自己的经历为琴童们总结了几个字:技艺精湛,学养升华,全方位、多元化地学习钢琴。”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