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

2017-01-17潘玉春

中国畜牧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养猪业中国特色种猪

潘玉春

(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走“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

潘玉春1,2

(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

编者按:

现代养猪生产中,遗传改良对养猪增产的贡献率约占40%左右,远高于营养饲料、饲养管理、环境调控和疫病控制等因素。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对猪肉产量的需求仍在增长,同时伴随消费者观念改变和消费的升级,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在科学研究方面,猪的遗传改良工作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鉴于此,本刊“专家论坛”栏目将刊发一系列文章,作者围绕走“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如何确定选择指数中各性状的权重、正确认识国外遗传评估体系对我国进口种猪的评估、辩证对待氟烷敏感基因、冻精与批次分娩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等内容分享了其团队对我国猪遗传改良工作的思考,供读者参考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猪业一直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养殖经验,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猪场规模日益增大,布局、流程工厂化,设施设备追求生产效率,环境控制日益严格;二是品种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种猪每年数以千计进口,饲料原料也以玉米、豆粕为主,并且严重依赖进口;三是饲养管理技术紧跟国外。但是我国养猪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忽视国人在饮食文化及需求上的特殊性,一味地以发达国家的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水平作为发展目标,造成供给侧失衡;二是在工厂化、规模化等方面盲目“西化”,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工厂化并非是脱离生态循环的工厂化,其规模化并非是超越土地承载能力的规模化;三是在猪场内外环境方面无法做到发达国家那样“洁净”,导致种猪引进之后难以发挥遗传潜能。鉴于此,中国养猪业必须及时调整路线,把西方的“经”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包括适量消费猪肉、种养结合、立足本土育种等。

猪;育种;遗传改良

1979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人们曾问:“中国猪业,路向何方?”回答是向“西天取经”。循此道路,中国猪业已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猪业日薄西山,西式猪业如日中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猪病猖獗、污染严重、效率依然低下等问题。因此在“十三·五”开局之际,人们仍然要问:“中国猪业,路向何方?”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仅从当前形势及其发展趋势谈点个人看法,期望能对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1 市场需求

1.1 国别民异,需要精准营养,人均猪肉消费量须适可而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发达国家人均肉、蛋、奶占有量水平作为奋斗目标。然而,中国的肥胖症患者可能已超过6 000万人[1]。由于不同国家的人营养需求不同,所以“精准营养”将是大势所趋。“精准营养”是指依据特定人群或个人的各种组学信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具体的实验验证,确定其最宜的营养标准、食品乃至整个饮食文化体系。Gillies[2]指出“昨天属于大众食品时代,今天属于功能食品时代,明天将会属于个体、社群营养时代。”因此,未来中国不应再以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水平作为标杆。

1980年我国肉类产量约1 200万t,2014年达8 700余万t,增长了6倍多。根据USDA统计,2014年中、日、韩3国猪肉消费量分别为5 716.9、254.3、173.7万t,相当于人均消费量分别为42.7、20.0、35.8 kg。可见与日、韩2个在“精准营养”上最有参考意义的国家相比,我国猪肉消费水平相当高。《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建议,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消费肉类29 kg。根据实际情况,近些年来猪肉消费量占肉类的比例稳定在65%左右,这意味着猪肉的年均消费应控制在20 kg以下。

1.2 饮食文化日益趋向节约、精致,将带来量的减少与质的差异化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达800万t和 300万t,约为2亿人1年的口粮[3]。但随着社会发展,光盘行动已经展开,未来节约之风会更加盛行;另一方面,日本料理、韩国料理都极为精致,也非常受欢迎,未来中国料理也会朝着精致的方向发展。这种节约、精致之风将影响猪肉消费量,也影响猪肉的消费文化,差异化、品牌化的产品应是也必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差异化是指产品应分“安全、好吃、保健”3个质量层次。“安全”用以满足大众需求,是指没有残留、没有污染、没有疫病;“好吃”用以满足“富豪”式需求,是在安全基础上进一步迎合感官需求,包括好看、好闻、好口感(鲜、香、嫩、滑、糯等)等;“保健”用以满足“贵族”式需求,是在安全、好吃基础上能进一步保障健康,或者无害于健康,如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所谓品牌化是以品牌作为不同层次、不同质量产品的标识和保障,也是不同产品价格划分的依据。

1.3 进口产品应从以饲料原料为主转向以肉类等为主 根据报道,我国2014年玉米进口达到了262.9万t,大豆为7 140万t,苜蓿干草为188.9万t;与此同时,猪肉、牛羊肉、乳品的进口量分别为56.4、58.1、193.4万t。可见,国内进口还是以饲料原料为主,而且数量巨大。

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达到了73 510万头、存栏46 583万头。按照每头100 kg体重出栏生猪需要280 kg饲料计算,需饲料约2亿t,产生粪肥约1.3亿t(不包括尿水)。这意味着大量进口的玉米、大豆(豆粕)用于饲料,而饲料的65%则转化为粪肥。所以,每年进口几千万t的玉米大豆,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进口几千万t的粪肥。

据此,如果养猪业只是“资本家们逐利的猎场、专业人员赚钱的平台,而将环境污染留给国家,农民只能作壁上观”,那么国家是应该鼓励进口粮食还是进口肉类产品(包括猪肉、牛羊肉和水产)?显然应该鼓励直接进口肉类产品。贸易保护的对象最应考虑的是国家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猪肉(包括头、蹄、下水等副产品)进口方面,国家必将调整政策,加强计划与管理。

有人认为,目前全球猪肉贸易量仅为750万t左右、牛羊肉约800万t左右,中国缺少进口货单,但是中国的市场需求对世界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在过去30多年世界大豆生产的变化就足以证明。而且一些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国门从事种植业,相信未来也会有人从事养殖业。

2 生态文明

2.1 不能罔顾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更不容怀疑党抓生态文明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不能罔顾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也不能低估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强调环保可能会提高养猪业的门槛,提升猪肉及其产品价格,进而提高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使CPI真正变味为“China Pig Index”。事实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系统,将降低猪的死亡率,提升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人均消费量的减少及差异化、品牌化的猪肉产品市场体系的健全,将弱化环境控制对CPI的影响。尤其是新的市场体系,品牌将是抓手,分级当属常态。高端产品面向高端人群,价格可以放开,而中低端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价格可以适度控制。与此同时,在总体上放开猪肉价格的前提下可加强宏观调控,包括进口。

2.2 养猪需被重新纳入生态循环,因而应当大力提倡“田间养殖” 养猪业会产生大量粪便、尿液以及气味,其中只有气味天然有害,而粪便和尿液就其初始状态而言是中性的,若应用得当可以变废为宝,应用不当则可变废为污。

传统式养猪一般采用庭院加放牧的方式,这种模式多采用地方品种,规模一般限于几头,主要利用泔脚、农副产品、青粗饲料进行饲喂,对于粪污的处理主要用于积肥还田,疾病也不严重。因此,传统方式是将养猪纳入到生态循环链内,形成粮、草→猪→肥→粮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天、人、猪的和谐统一,即“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统一,但这种养殖模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效益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养猪业的需要,因而必然日渐式微乃至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后兴起的专业户养猪目的主要是赚钱,养殖一般仍在村内庭前屋后,品种以引进为主,规模较大,采用配合饲料饲喂,粪污则少量还田,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疾病问题相当严重。

近些年蓬勃兴起的工厂化养猪一般场地独立,采用引进品种,规模很大,采用配合饲料饲喂,粪污通过沼气发酵等方式实现达标排放,面临的疾病问题更加严重。据报道,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工厂,其年投入饲料3 300 t(中间水平),若采用全水冲的清污方式年耗淡水(变为污水)10万t、采用刮粪+水冲方式需7万t、采用干清+水冲方式需3.5万t,且每天向大气排出氮35.5 kg、H2S 32 kg、粉尘57.5 kg及大量臭气和病原微生物,可污染5 km2内空气[4]。可见,工厂化养猪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保问题。

必须承认,走出庭院向规模经营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走向哪里、规模多大为宜是当前中国养猪业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走向田间,适度规模与环境消纳能力匹配,可以经济、有效地处理粪便、尿液,使其变废为宝,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进一步地,大力提倡“田间猪场”模式——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将其作为未来养猪业的最主要模式,以将养猪业重新纳入农业生态循环链内,从根本上经济、有效地解决养猪污染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田间猪场不等于家庭农场。首先,田间猪场强调专业化、科学化的饲养管理;其次,要求能持续化经营。中国家庭有时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大多属于三、四口之家,真正的劳动力可能是夫妻,子女愿意参与进而世代传承的恐怕不多。

2.3 猪的繁育生产需依托“三农”并现代化 养猪产业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意味着既要重视现代化,包括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也要重视民众利益。

猪的繁育生产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种猪生产,需要资本、技术以及规模化、集约化,因此可以走以工厂化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少数企业甚至可以不必过分强调种养结合,而采取其他措施解决粪污处理问题。另一部分为肉猪生产,需要土地、劳力,又因环保压力需要适度规模,因而适合走依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道路。依托“三农”的肉猪生产现代化,即在前面说的“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的“田间猪场”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2015年11月2日,温氏股份吸收合并大华农后在创业板上市。按2015年11月6日的收盘价计算,市值2 033亿。温氏模式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尤其是依托“三农”,保障了农民利益。当然,温氏股份下一步的挑战是与时俱进,解决生态文明要求下的养猪现代化问题。

土地流转可被称为又一次的土地改革,无此将不足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企业抓不住此次机遇将失去发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此外,如前所述,田间猪场并不等于家庭农场。家庭可拿土地入股田间猪场,在技术水平达到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作为田间猪场的经营者或雇工。但总体而言,田间猪场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与可持续性。笔者认为,随着业态转变,过去三十几年来大专院校毕业生所热衷的饲料、兽药、种猪等营销岗位已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从业人员,而田间猪场的经营、管理、生产可以成为此类人员新的选择。

3 种猪产业

3.1 猪的健康问题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问题 近些年来,国内猪病猖獗,导致死淘率极高。母猪年上市的商品肉猪数(MSY)是反映生产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目前,国内的MSY约在15头,假定年产胎次为2.25,窝总产仔数(TNB)为10~11头,这意味着死淘率达到35%以上。如果将MSY提高到20头,那么在死淘率不变的情况下,TNB需提高到13~14头,这个任务相当艰巨,但仍有希望达成。但若将MSY提高到25头(即欧美国家当前水平),那么在死淘率不变的情况下几乎难以企及。但反过来,若从降低死淘率入手,使其降到15%,假设TNB依旧为10~11头,仍然可以实现MSY达到20头。若死淘率降低到15%,TNB提高到13头,那么就可以实现MSY达到25头的目标。

由此可见,猪的健康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问题,解决健康问题较之提高产仔数可能更加重要。但是如何解决猪的健康问题?国内长期以来主要是从注射疫苗、饲料中添加药物以及加强环境控制等方面入手。但从结果来看,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有效控制疫病,反而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3.2 要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需要立足本土开展猪的遗传改良 猪的经济性状主要包括健康、繁殖、生长、胴体、肉质、体型外貌6类。然而长期以来,人工选择多聚焦于后5类,而对健康性状放任自流,结果有二:一是人工选择性状不断改良,健康性状因与其他性状存在遗传相关(尤其可能是负遗传相关)而产生间接的选择反应(退化);二是内外环境、管理等带来的自然选择对于健康性状影响巨大。

西方发达国家育种技术先进,通过人工选择,已使繁殖、生长、胴体、肉质、体型外貌等取得了相当大的遗传进展,而抗病力却有可能随之不断退化。但在这些国家,猪场内外环境洁净,进而免疫程序简单有效,致使猪尽管抗病力低却仍保持健康,在其他性状上的遗传潜力也能有效发挥出来。当然,国外工厂化养猪长期忽视动物福利,包括几乎陪伴终生的限位栏、早期断奶、剪牙、断尾等等,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疾病。正因如此,国外尤其欧洲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动物福利,同时开展分子抗病育种。

国外育成的种猪引入国内之后,有些猪场虽然设施、设备、饲料、管理等等几乎全盘“西化”、照搬国外做法,但是生产性能却无法与国外相比。原因在于国外猪场内外洁净的环境在国内无法实现,致使老病、新病百病丛生。为了防止疾病发生,实践中的免疫程序较之国外复杂得多,饲料中也是长期添加药物,这又极大地影响猪在其他性状上的遗传潜力发挥。

更重要的,我们知道“表型=遗传+环境+遗传×环境”,大量实践证明遗传×环境亦即遗传与环境间的互作效应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生长速度方面。这意味着,同样一群种猪,其育种值排序在国内外可能并不一致。所以,除非国内环境能与国外一样洁净,否则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开展本土育种——猪在人工选择的同时接受国内特定环境、管理等的自然选择。虽然国内自然环境恶劣、疫病防控复杂,但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猪的抗病力将保持一定水平。此时,其他经济性状所获得的遗传进展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来。当然,分子抗病育种也是我们下一步应高度重视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尤其是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也要求我们立足本土开展猪的遗传改良。

4 结 语

前述分析、研判,可以概括成3句顺口溜:一是中华民族重康健,猪肉需求应有限;二是生态文明设红线,根本出路在循环;三是种猪产业要自主,只因“东土”非“西天”。所以,对于“中国猪业,路向何方”这一问题,回答应是:中国猪业经过三十七八年的“西天取经”,今天需把这些“经”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发展道路。

注:根据在河南省养猪协会2015年度会议(2015-12-19)、上海第三届规模化养猪新技术国际研讨会(2016-3-11)、河北省第十二届种猪拍卖会(2016-4-27)上做的同名报告整理。

[1] 郑成竹, 李心翔, 胡兵. 中国肥胖病现状及减肥手术的新概念——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病的手术指征及疗效评判新标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2): 134‐135.

[2] Gillies P J. Nutrigenomics: The rubicon of molecular nutrition[J]. J Am Diet Assoc, 2003, 103(2): 50‐55.

[3] 李清. 光盘行动:从餐饮文化走出餐饮困境[J]. 商场现代化, 2013, (4): 72‐73.

[4] 邓良伟, 陈子爱, 袁心飞, 等. 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工程模式与技术定位 [J]. 养猪, 2008, (6): 21‐24.

S828.2

A

10.19556/j.0258-7033.2017-09-165

2017-06-09;

2017-07-05

“上海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沪农科产字(2014~2018)第6号]

潘玉春(1963-),男,山东栖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E-mail:panyc@sjtu. edu.cn

猜你喜欢

养猪业中国特色种猪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2020年养猪业盘点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河北唐县四措施推动生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