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水变慢”的智慧
——海绵城市理念的朴素运用
2017-01-17孙倩郝兆亮
孙倩,郝兆亮
SUN Qian, HAO Zhao-liang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han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让水变慢”的智慧
——海绵城市理念的朴素运用
孙倩,郝兆亮
SUN Qian, HAO Zhao-liang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han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大脚革命”是俞孔坚针对当代城市出现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它改变了我们对待城市、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最近几年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恰恰与这种“大脚美学”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不谋而合。它们都蕴含着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智慧。论文从分析“大脚美学”入手,结合分析哲学角度的海绵城市理念,进而通过实例浅析海绵城市建设实用的、朴素的思路与方法。
大脚革命;海绵城市;城市理念
1 “大脚革命”的启示及“海绵城市”理念
在中国历史中,有两种审美观:一种是由城市中少数人定义的,意为女人以小脚为美,是一种以“无用”为美的审美观;另一种与之对立,天生的大脚是粗野的乡村人的代名词,是丑陋的象征。殊不知,后者才是最朴素、最健康,最实用的。
当今,人们或许对这种小脚美学嗤之以鼻,但实际上,我们的审美观却仍然是“小脚”审美观。正如我们的江河,被裹上了冷冰冰、生硬硬的钢筋混凝土防洪提,以此来避免水患,但结果是我们的水患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裹住了大自然双脚,那双可以自行调节雨洪和雨涝的脚。
鉴于此,俞孔坚提出“大脚革命”策略,要求我们的城市设计进行一场颠覆传统审美观的变革。城市设计需要用一种健康的、低碳的、和为生存的美学和“土地设计与保护”的技术来指导。与此同时,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被提出。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俞孔坚提出的“大脚革命”有不谋而合之处。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来源于学术界用“海绵”比喻土地对雨涝的自动调序能力,代表了大自然的生态雨洪自我管理思想。而“大脚革命”要改变的,便是我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之灾害。”当今水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其实本质都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于“让水流的慢”,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水生态环境。
2 哲学角度的“海绵”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古人描述的雨景。古代的雨,对城市是“润”。如今,雨落到城市中,流入管道里。这是一种机械的城市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理念,从哲学角度理解,是对这一理念的颠覆。
2.1 包容
现代人对待雨水的态度是排斥的,雨水原本是有价值的,而我们却弃之,这是一种功利的价值观。雨水对我们的价值是天然的,而人类则是生态系统的天然受惠者。“海绵”珍惜并留下每一滴雨水。
2.2 就地化解矛盾
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是将雨水作为财富就地蓄留。古建筑坡屋顶将雨水汇集到自家天井内。山坡的雨水汇集到人工挖凿的“陂塘”内。“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而非转嫁别处。它用适当的技术,就地化解矛盾。这也是古代先民适应旱涝智慧的启发,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2.3 分散
古代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分布着许多民间微型水利工程,譬如陂塘和水堰。集中式的大工程未能阻挡洪水的肆虐,因为它不是可持续性的,“海绵”的哲学是分散,由千百万个小组团构成一个功能体系,将水分解吸纳,消化为无。
2.4 以柔克刚
当代工程治水的特点是“严防死守”,这是一种对抗哲学,几乎国内所有的河流都被刚性的防洪堤坝所捆绑,原来蜿蜒柔和的河流失去原本模样。而海绵应对洪水的哲学是弹性,是以柔克刚,化对抗为共生。
“海绵”的哲学含义汇总起来,可以归结为着让水变慢,让土地回归的思想。“海绵”让水慢下来,使其心平气和,方能包容万物,化解矛盾,分解吸纳,以柔克刚。只有这样,水才能下渗以滋养万物,服务人类。
3 让水变慢,让土地回归
当今城市是经过驯化的、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自然。城市中有限的土地,靠自来水浇灌,雨水则白白流走。所以我们呼吁“海绵”城市归还我们赖于生存的土地,让水滋养这片土地,恢复生态平衡。为此可分三步走,首先,恢复自然要素,恢复自然调节功能;其次,通过人工生态环境,帮助自然生态系统更快恢复;第三,创造系列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完善海绵城市系统。
3.1 让本土物种、农田回归
诸多生态系统中,河流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河岸硬化破坏了两岸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海绵城市理念改变堤坝形式,建立内河湿地系统,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大量的本土物种的回归,对生态起到防护作用并形成多样化的生境。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海绵城市空间塑造的实例。台州永宁江,两岸原本具有丰富的植被和湿地,为了城市建设,河道被硬化和渠化,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为了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改变原有防洪堤,设计了漫滩、浅滩,恢复了茂盛的植被,真正还原了河流的自然状态。
其次,让农田回归也是一种新思路,即生产性景观设计。城市建设吞噬了大量农田,耗巨资形成了所谓的城市文明,却又大力倡导保护郊区农田。生产性景观设计倡导将农田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作为城市景观的绿色板块。让城市的部分模块回归土地,发挥生态功能。
沈阳建大校园是生产性景观设计的实例。校园土地种上了农作物,易于管理的同时,形成了经济而高产的田园景观。
3.2 利用陂塘技术,让大自然水系统回归
海绵城市理念最主要的对象是“水”,最核心的涵义是恢复城市的水生态系统。“陂塘”系统可以帮助大自然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陂塘,是一种人工截蓄自然径流形成的小型水体,是除水库、湖泊等大型水体之外的半自然和半人工的小型水体。其生态功能主要有:雨洪滞蓄与旱涝调节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陂塘,是传统的绿色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恢复大自然水系统的重要人工措施。
3.3 创造城市水适应性景观
古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遵循的是海绵理念,古代面对水灾,人们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水系统,创造了很多水适应性景观,大大的削弱了水灾的影响,这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对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是创造水适应景观的实例。首先,保留湿地,作为大自然演替区域;其次,沿湿地四周利用填挖方技术,创造出一系列高低不一的土丘景观和深浅不一的水坑景观,作为雨水过滤和净化的缓冲区域,为湿地生物种群提供了栖息地,使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再次,在水坑中布置亲水平台,在山丘之间布置高架栈桥、平台等一系列景观体验空间。
4 结束语
让水流变慢,让土地回归,对于当代城市建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中国本土智慧所蕴含的哲理。实际上,海绵城市并非高技术的堆砌,运用新技术,结合中国传统智慧,可以建成低成本的海绵城市,这是一种实用的思路。
[1]俞孔坚.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J].建筑技艺,2015(2).
[2]俞孔坚.绿色海绵营造水适应城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J].园林,2015(1).
The Wisdom of "Slowing the Water" -- the Simpl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Bigfoot revolution" was proposed by Yu Kongjian for all sorts of problems arising in contemporary cities,it changed the way we treated the city and treated nature,it is a new aesthetic and values。In recent years, the idea of "sponge city" has been advocated,and precisely with this "Bigfoot aesthetics" advocated values and aesthetic views coincide. They all contain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wisdom.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Bigfoot aesthetics", combining the philosophy of sponge city with the philosophy of analysis,then, through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and simple ideas and method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bigfoot revolution; sponge city; city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