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仙配考略

2017-01-17铁羊

中国盐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董永七仙女东台市

■ 铁羊

天仙配考略

■ 铁羊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城东台市西溪古镇的“董永传说”在全国20多个地域竞争中,与山西省万荣县、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董永传说”并列。东台“董永传说”因故事集中完整、历代记载无间断、地名遗址最多、当地民间流传深远,获得评审专家认可。2006年5月份,国务院公布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东台“董永传说”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这样描述: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东台市西溪古镇的流传历史最为悠久,地名遗存最多。

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现名的董贤村。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凤凰池后建有“天女庙”(久废)。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土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落 ”,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附近的老槐树下,拜天地成了亲。西溪西广福寺后院内有一口古井,叫“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织锦汲水缫丝之井。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建亭其上,兴化人顾繁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刘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记。日军入侵前,井上还有凉亭,四角凌云,翼然欲飞,井旁石碑上有亭记,日军入侵后,亭毁井存。

传说,董永和七仙女还清了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寒窑,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新生活,此地由此得名“新生”,现为广山镇新生村。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大为震怒,遂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赶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妇二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上半空,她扔下脚上穿的一双绣花鞋给董永留作纪念,一只落河东,一只落河西,落鞋处分别得名“东鞋庄””和“西鞋庄”,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钗向地面划出一条河,阻挡住追赶的董永,并用双钗插地,凿成两口井,一井河东,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绝别,永无相见之日。后人为怀念善良美丽的七仙女,为井取名“双钗井”,又名“金钗井”,为河取名“辞郎河”。 辞郎河边有个村落,得名“辞郎庄”(今属广山镇)。七仙女别董永凌云而去,后人在河上建“凤升桥”,俗称“南仓桥”(即今牛桥,旧曾为西溪第一桥)旁边建“凌云亭”,亭久圮。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为董永生得一子,她把儿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树下,托梦嘱董永领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头”(今为台南镇杜沈村)。董永得到儿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来到老槐树旁远眺,遥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归,全家团聚,董永伫立之处便得名“殷庄”,今属广山镇。纪念董永的祠堂,始建于汉,古称“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有砖墙瓦盖四合院十余间,祠内供董永塑像,四时香火不断。院内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为:“汉董孝子讳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为了永久纪念董永,并将当地村庄取名“董家土仑”,现为台南镇“董贤村”。西溪古镇一带的很多地名,都与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相关,地名遗迹多达50多处。在距离西溪古镇南面五六里的梁垛镇董贤村有一古祠,叫“董孝贤祠”,祠旁有一古墓,墓前有一石碑,碑上铭文:“汉孝子董讳永之墓”(现东台市梁垛镇董贤村内),据说为董永的永眠之地。明万历四年(1576)、清道光十五年(1853年)两次重建。1972年,僧人印禹、松岺重砌三间正屋和一间嵌厢,香火延续至今。

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与董永相沿而成的风俗传说,并且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在安徽黄山,该市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融入徽韵演出,整个场景美不胜收;江苏东台市,依托董永和七仙女的美丽爱情故事打造出了文化园,与西溪古镇景区遥相呼应。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董永传说”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并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许多地方都有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共21地。除了江苏省东台市,还有河南省武陟县、安徽省怀宁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相关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

民间传说不可能空穴来风,一定有其原型,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在东台民间流传广泛,绝非偶然。董永故事从汉代到当代生生不息,历代记载从来没有间断过。东台董永传说不仅各种史料书籍都有记载,而且故事更为完整,高度集中,能独立成章,与全国的其他地方不相关联。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载:“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毕,道遇一妇人求为永妻,永与俱诣。钱主令织绢三百匹以偿,甫一月毕,辞永去曰:‘我天上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命我代为织绢。’言讫,凌空去。”

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西汉末年,文学家刘向编撰的《孝子图》就有董永的记载。《二十四孝》之十三记载:“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绢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还见于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览》的引文:“前汉董永,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另外,三国时期,魏曹植在《灵芝篇》中也写了董永的故事,诗曰:“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主填门至,不知用所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东晋史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写成了《董永》篇。清代诗人潘鸣凤写得尤其清楚:“孝子丹忱格昊天,传闻仙嫒缔尘缘。一月织缣三百疋,持向主人偿万钱。功成事毕辞郎去,飘渺云軿不知处。千秋明月照西溪,缑氏山头鹤未归。”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仙配》戏曲讲述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脍炙人口,传承久远,是珍贵的孝道和爱情文化遗产。国家邮政总局曾在东台市西溪古镇举行了《董永与七仙女》小型张邮票首发式。近年来,东台市在西溪古镇围绕孝贤文化和爱情传说两大主题,精心设计和建设了董永七仙女文化园。“董永传说”作为文化现象,对淳化民风、弘扬孝贤、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董永传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添了东台市西溪古镇的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新滩盐场)

猜你喜欢

董永七仙女东台市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天仙配
董永与织女
洗书记
练琴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我演“七仙女”
我演“七仙女”
董永故里话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