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森林城镇建设探析
2017-01-17周原驰赵国华
周原驰 赵国华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森林城镇建设探析
周原驰 赵国华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杭州 310019)
通过阐述义乌市廿三里街道资源现状,分析了目前森林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浙江省森林城镇建设的要求和原则,提出了以“一核一屏二带四轴多点” 为总体结构,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城镇建设目标。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森林城镇;总体布局
1 基本概况
廿三里街道位于义乌市东部,西与福田街道相连,东南与东阳市接壤,北靠苏溪镇。到义乌城区、东阳城区、苏溪都是二十三华里,故称廿三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9′,北纬29°19′。廿三里街道境内山地、丘陵、平畈、河谷平原并存,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多山,与苏溪镇交界的跨头岗海拔891米,为境内最高点;西部为丘陵、平畈;南部濒临义乌江,属冲积而成的沙质平地。廿三里街道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位于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是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区。据《吴越备史》记载,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东阳有大象自南方来,陷陡湖而获之。据此足见当时这一带森林之茂盛。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遗存很少,代之为次生植被。由于地貌垂直差异的影响,随着山地垂直梯度的变化,森林植被出现南北过渡,东西相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且具有形态各异的森林植物景观。
2 森林城镇建设现状
2.1建成区绿地现状
根据《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分区规划》,并结合现场调查,确定廿三里街道建成区面积11243.0亩。建成区内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5大类,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10.5亩,防护绿地面积75.6亩,附属绿地面积1730.6亩,其他绿地814.9亩。建成区绿地面积合计2831.6亩,人均公园绿地6.5平方米,建城区林木覆盖率24.6%,绿化覆盖率25.7%。
2.2 建设区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义乌市最新森林资源调查统计结果,廿三里街道土地总面积102219.0亩,林地面积5124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12%,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32937.0亩,占林地面积的64.3%。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49209.0亩,疏林地林地面积62.0亩,灌木林地面积312.0亩,无立木林地面积924.0亩,宜林地面积733.0亩。森林覆盖率48.45%,林木绿化率49.74%。
3 森林城镇建设条件分析
3.1有利条件分析
3.1.1国家与地方政策支持,创森愿望强烈
城镇森林是由多种植物构成的有机复合体,具有改善环境的基本功能。在世界城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森林保障推动了城镇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热岛效应、PM2.5超标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建立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2002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2003年6月中央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国林业发展的理念;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城镇森林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乡群众的收入,科学发挥城镇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省根据国家创建森林城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浙江生态省、林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结合浙江实际,迅速开展了森林城镇创建活动,相继出台了申报办法、评价指标等文件,成立了浙江省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浙江各地的创建森林城镇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中。2008年12月义乌市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森林城市,2010年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2011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为森林城市建设赋予了更多任务和内涵,并在2015年创建成为国家级森林城市。
3.1.2经济基础良好,财政支持有保障
廿三里街道坚持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49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3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32%。生产企业出口1.7092亿美元。
3.1.3建成区基础建设良好,交通便利
廿三里街道位于义乌市东部,与东阳市接壤,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祥地,素有“拔浪鼓之乡”的美称;是义乌市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副中心城区,是企业总部集聚地和科技创新先导区。街道交通发达,甬金高速公路和阳光大道穿境而过,宽阔的稠廿公路使街道与城区紧紧相连,崭新的商城大道更是直通中国国际小商品城福田市场,实现了与市场的短距离接轨。
3.2存在的不足
3.2.1绿地类型结构有待调整
廿三里街道建成区绿地发展较快,但是现有绿地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成区现有绿地类型中公园绿地数量少,且距离城镇居民区较远。居住区附属绿地面积比例较低,道路、河流防护绿地未能充分发挥城区森林体系的防护功能,结构类型有待调整。
3.2.2森林廊道建设薄弱,绿色通道体系尚未构建
廿三里街道建成区范围内绿色通道建设目前仍停留在简单绿化的层面上,远未达到森林廊道的要求,乔木绿化率偏低,绿量不足,没有达到绿道的生态要求。绿色廊道特别是滨水绿道的欠缺,影响了绿色通道体系的构建。
4 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4.1建设目标
以建设“倚山亲水、文化廿三里”为目标,把廿三里建设成为山水生态街道,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城乡空间格局,逐步实现街道开发与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平衡,实现东北部山区森林对街道的持久生态支撑,努力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保护和森林生态产业体系,同时保护好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4.2总体布局
针对廿三里街道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基础设施布局和自然山水形态,充分发挥廿三里山、林、河、塘、城等自然生态景观特色,按照浙江省森林城镇评价量化指标要求,结合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森林、文化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客观因素,规划以“一核一屏二带四轴多点”为总体结构,点、线、面相结合,实现森林城镇的建设目标。
①一核:“一核”主要指建成区森林建设。规划以建成区绿化建设为核心,针对建成区绿地植物种类不多、群落结构简单、造景不够丰富等不足,规划以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理念,提升改造永泰公园、拔浪鼓文化广场,新建银海公园、光耀境公园和其他街旁小游园等公共绿地;结合旧村改造,对城中村原有社区公园进行改造;提升改造商城大道、华盛路、开元路、武岩路等主要路网附属绿地,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充分发挥其中心区生态经济功能的核心作用。
②一屏:“一屏”指东北部山区。东北部山区是卫星水库和王大坑水库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廿三里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水源供给区。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格控制,保护好东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规划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纲,以适宜人居旅游为本”的原则,科学保护与利用北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一是通过天然林封育、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工程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二是合理调整与优化山区交通沿线景观坡面的森林群落结构,科学诱导多彩立体异龄景观森林,通过绿道网将山地森林景观与廿三里建城区核心景观有机的衔接为一体,适度开发森林度假、森林户外、森林健身等新型生态旅游活动,为廿三里街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人文氛围。
③二带:“二带”即贯穿廿三里街道东西的蓝色生态景观带——前溪和后溪。作为廿三里街道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其串联了东西湿地水景、主干道路和岸带森林景观,科学开发前溪和后溪两岸滨水功能组团,建设滨水绿色休闲板块。提升前溪和后溪沿溪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构筑“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开放式带状滨河绿地,形成森林、湿地与廿三里街道古街建筑群相互渗透的独特城镇景观,让其成为水与植被相统一,富有廿三里特色,贯穿廿三里城乡的自然之脉。
④四轴:“四轴”指商城大道、37省道复线、甬金高速、梅林大道形成的四条城镇森林廊道建设主轴,多轴贯穿全街道、连通城乡。规划沿轴整合城区绿地,山体绿屏、廊道林带、绿道网络、村庄绿化等多种模式,优化点、线、面绿化配置,发挥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网络功能。
5 结语
森林城镇建设的顺利实施,是树立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品味,彻底改善廿三里绿化景观与生态状况,提高城镇绿化质量,改善人民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围绕“绿化+文化”、“生态+人文”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对已建成的绿地加以保护和改造,融合廿三里地区文化、艺术、旅游、历史等多元素,使森林城镇系统具有廿三里的地域和文化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
[1] 韩忠良.海宁市袁花镇森林城镇建设探析[J].华东森林经理,2014,28(3):57-60.
[2] 谭海霞.城市森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2,(17):64-65.
2017-03-10
S731.2
B
1004-7743(2017)02-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