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7-01-17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8期
关键词:尼莫麦角缺血性

李 佳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

李 佳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探讨选择尼麦角林对后循环缺血(PCI)所致眩晕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PCI眩晕患者7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32例患者分组依据为不同的PCI眩晕治疗方法;观察组:尼麦角林+尼莫同;对照组:倍他司汀+尼莫同;通过对比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以突出尼麦角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眩晕等级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在眩晕障碍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眩晕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尼麦角林,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方面可以获得明显效果,并且未表现出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的现象,可以将患者的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显著改善,最终显著提高PCI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尼麦角林;后循环缺血;眩晕

后循环缺血作为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疾病症状主要体现为眩晕症状。为了探讨采用尼麦角林对PCI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PCI眩晕患者作为实验对比观察对象,采用尼麦角林对观察组PCI眩晕患者完成治疗后,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结果方面,获得明显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PCI眩晕患者7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32例患者分组依据为不同的PCI眩晕治疗方法;临床对所有患者展开颅脑检查,将患有脑梗死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排除。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47~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39± 9.79)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3 d~47个月,患者的平均病程为(22.59 ±2.96)个月;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45~7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52±9.82)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4 d~45个月,患者的平均病程为(22.62±2.99)个月;观察两组PCI眩晕患者的基础资料,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临床采用尼麦角林+尼莫同的方法对观察组PCI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对于尼麦角林,用药剂量为10 mg,3次/天,不间断用药治疗的时间为2周[1];对于尼莫同,用药剂量为30 mg,3次/天,不间断用药治疗的时间为2周[2];临床采用倍他司汀+尼莫同对对照组PCI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对于倍他司汀,用药剂量为10 mg,3次/天,不间断用药治疗的时间为2周[3];对于尼莫同,用药剂量为30 mg,3次/天,不间断用药治疗的时间为2周[4];对于两组PCI眩晕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选择其他抗眩晕药物进行干预。

1.3 疗效判断标准:针对所有PCI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选择DARS(眩晕等级评估量表)以及DHI(眩晕障碍量表)展开临床评价[5]。针对所有PCI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实施分析,具体为,0级:患者未表现出眩晕症状;Ⅰ级:患者表现出轻度眩晕症状,能够下床进行相关活动;Ⅱ级:患者表现出眩晕症状,患者在下床后表现出活动受限的情况;Ⅲ级:患者表现出长时间的眩晕症状,患者需要完全卧床休息。

1.4 统计学方法:临床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展开所有PCI眩晕患者相关治疗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眩晕疗效实施χ2检验(以%表示),眩晕等级评分等实施t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40例PCI眩晕患者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9例、19例、2例以及95.00%;对照组32例PCI眩晕患者中,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以及总有效率分别为9例、20例、3例以及90.63%;在眩晕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对照组PCI眩晕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

2.2 眩晕等级评分:对于观察组40例PCI眩晕患者,治疗前眩晕等级评分为(31.96±6.62)分;治疗后评分为(23.36±5.76)分;对于对照组32例PCI眩晕患者,治疗前眩晕等级评分为(29.55±5.92)分;治疗后评分为(20.26±8.26)分;在眩晕等级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

2.3 眩晕障碍评分:对于观察组40例PCI眩晕患者,治疗前眩晕障碍评分为(48.95±4.99)分;治疗后评分为(34.16±9.19)分;对于对照组32例PCI眩晕患者,治疗前眩晕等级评分为(49.29±4.91)分;治疗后评分为(37.32±5.12)分;在眩晕障碍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

3 讨 论

PCI作为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头晕症状以及眩晕症状。临床选择尼麦角林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其属于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一种,针对患者的血管舒张可以起到显著的诱导作用,可以将患者的动脉血流有效增加。针对患者胆碱能以及患者儿茶酚胺神经递质作用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血小板凝集可以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6]。针对新陈代谢活动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将氧利用以及葡萄糖利用显著增强。此外其可以有效发挥抗氧化以及营养神经的功效[7]。

对于PCI患者,其脑组织会表现出缺血缺氧的现象,选择尼麦角林进行治疗后,针对患者的血管可以进行有效舒张,将患者的脑缺血血液供应显著改善,将脑细胞缺氧状态进行有效改善。此外此种药物针对患者的神经细胞可以进行有效保护。

本次研究中,采用尼麦角林进行治疗的观察组PCI眩晕患者,同采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的对照组PCI眩晕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方面,均可以获得明显效果,最终可以确保患者的眩晕症状得以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PCI眩晕患者,治疗药物选择尼麦角林,可以获得同倍他司汀较为一致的临床疗效,成功将眩晕症状加以改善,最终显著提高PCI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陈海英,缪亚琴.尼麦角林联合天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1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6,13(4):29.

[2] 刘涛.前列地尔联合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9(4):75-77.

[3] 杨清,高鹏,郭振鑫,等.天麻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风痰瘀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0例[J].中医研究,2016,29(3):18-20.

[4] 魏微,张微微,王娟,等.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4):582-583.

[5] 于峰.氟桂利嗪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172-1173.

[6] 张艳,张小宁,茹姗,等.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6,9(6):738-742.

[7] 鄢泽然,刘金民,王烁,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类型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10-711.

R743

B

1671-8194(2017)08-0114-02

猜你喜欢

尼莫麦角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藏在麦角里的爱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尼麦角林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产中林宫腔压迫球囊联合麦角新碱用于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漂亮的蝴蝶鱼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顽皮的小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