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公共服务方式转变解析

2017-01-17冯忠泽

中国兽药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兽用兽药供给

冯忠泽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100081)



我国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与公共服务方式转变解析

冯忠泽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100081)

利用统计和调查数据,对我国兽用中化药供给总量规模、产能利用率、供给结构、技术创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兽用中化药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成因,并提出了政府公共服务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兽用中化药;供给侧;结构调整;公共服务

我国兽用中化药在国内外兽药供给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销售额为306亿元,占我国兽药销售额约75%,占全球兽药销售额约17%[1]。兽用中化药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关系到动物源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兽用中化药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产能的不断扩大,产业内部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本文分析了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对公共服务方式转变提出对策建议。

1 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现状及问题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1734家兽用中化药企业。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看,供给较为充足。据统计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底,共有从业人员约14万人,资产总额约1188亿元[1],总体负债率约为35%,属正常可控区间,去杠杆的压力小。总体产销率超过90%[2],去库存的压力不大。但是,由于企业众多、集中度不够、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行业总体资产利润率偏低,仅为5.86%[1]。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能供给过剩,与市场需求矛盾日益加剧

近10年来,我国兽用中化药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新建兽药GMP企业年平均增加100余家,且现有企业还在不断增加生产线,整体产能利用率在30%左右,有的剂型如消毒剂的产能利用率不到18%[1],产能严重过剩。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国内兽药总需求趋于稳定,内需增长的空间有限,并且由于政府出台减少抗生素使用计划和相关政策,未来市场的数量需求将会相对减少。在出口方面,近年来虽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且以原料药出口为主。

1.2 供给结构失调,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兽用化药产值比例过大,约占中化药总额86%,中药产值偏低,只占14%左右[1],这与我国中药的传统优势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的整体战略不相适应;牛、羊、宠物、水产、蜂蚕等专用药少,与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匹配,也给动物疫病防控和残留监控带来诸多隐患。

1.3 单品供给规模小,低水平重复生产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兽用中化药生产文号超过10万个,平均每个企业有60多个文号,化药制剂文号的使用率为63%[1],大量文号长期闲置。企业盲目追求批准文号的数量,拥有200个以上文号的企业多达50余家,有的企业超过400个文号。兽用中化药平均每个文号的产值很低,中药每个文号年销售额约为11万元,抗微生物药产品每个文号年销售额约为56万元。产品文号多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1.4 创新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1987年-2015年,全国共核发兽用一类中化药新兽药证书11个,其中化药7个,中兽药4个[3],新兽药证书多以仿制药和剂型变化为主。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总体投入(含受让成果支出)占销售额约7%[1],除较大规模企业外,多数中小微企业没有研发人员,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局面尚未形成。

2 兽用中化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成因

2.1 缺少产业政策指导,导致供给结构失调

改革开放之后,兽用中化药产业市场化进程和速度远快于涉农的种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产业。投资者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将兽药作为技术性商品进行生产投入,并且在较短时间内供给总量超过需求。政府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兽用中化药产业的功能和特点,没有将其具有公共卫生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给予足够重视,缺少产业政策对其进行规划和引导。同时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产业内部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自我调节,最终导致供给结构失调。

2.2 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导致低水平无序竞争

客观上讲,我国兽药行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之后,政府全面强制推行兽药GMP,对生产主体实施准入制度,一些不符合生产技术规范的产能被淘汰,现有企业硬件设施和人员素质等得到了全面提高。但由于生产技术规范更新不及时,生产主体整体技术能力和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另外,在生产客体准入方面,即生产文号许可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申报文号的技术门槛低,导致企业不考虑是否生产而盲目申报,一方面加重了政府检验、审核及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导致了低水平无序竞争。

2.3 研发支持保护不足,导致创新驱动乏力

多年来,我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重视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发投入,对兽用中化药的研发投入整体不足,且分散投入,低水平重复研究,难以解决重大创新问题。新兽药尤其是化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在欧美国家,研发一个一类新化药,一般要用7年以上时间,投入超过8000万美元以上[4]。而在我国很少有科研机构或企业能够用如此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另外,我国对新兽药的保护期短,一类新兽药仅为5年,造成外部经济而内部不经济的局面,导致科研机构和企业主动投入创新的意愿不强。

2.4 规模不经济,导致资产利润率低下

统计数据表明,兽用中化药企业的规模与资产利润率成正相关。2015年,大型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1.07%,中型企业为6.03%,小型企业为1.37%,而微型企业为0.15%。我国中小微兽用中化药企业约占98%[1],产业集中度低,是总体资产利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小规模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供给具有盲目性。同时,由于近年来原辅材料、人工、技术、销售及物流成本的持续提高,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导致利润率下降。

3 公共服务方式转变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面临的诸多问题,政府和行业公益机构要转变公共服务方式,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转方式、强服务、严监管,推动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3.1 落实产业政策,提升供给质量水平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公益机构应以提高兽药供给侧整体素质为主线,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品牌信誉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对兽药行业的引导和服务,以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兽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重点,研究制定并细化落实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逐步从以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通过财政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兼并、入股、重组,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总体提高供给质量水平。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我国兽药自主创新产品及中兽药比例,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3.2 完善准入制度,提升供给能力水平

要结合我国兽用中化药现有基础设施、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参照发达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合理确定我国兽用中化药生产主体准入技术参数和标准,适时更新完善我国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落实兽药企业退出机制,对于硬件设施有严重缺陷、不能按照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生产、有制假售假等行为的企业要坚决吊销其生产许可证。严格生产客体准入,优化兽药生产文号审批制度;建立文号退出机制,对于连续抽检不合格及长期闲置的产品文号强制退出。简化宠物用药及非食品动物新药注册及文号审批程序,组织相关机构完善牛、羊、蜂、蚕及水生动物用药标准与休药期等技术标准,扩大上述产品比例,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供给能力水平。

3.3 提供服务平台,促进供给要素合理配置

搭建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兽药产业发展信息和产业动态,以及畜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供需信息。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及时发布行业技术创新信息,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企业能力互补平台,促进原料企业、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搭建政务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法规、标准,公开办事程序及审批流程进度等。搭建出口服务平台,引领行业拓展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搭建公平竞争服务平台,建立兽药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约束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3.4 加大创新支持保护力度,提升供给技术水平

采取分类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兽用中化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可采取政府科研项目方式予以长期投入;对于一、二类新药的研发可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以弥补企业及研发机构投入不足。加大对新兽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采取分类保护措施。对于一类新药,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监测期(或保护期)可定为新药上市后10年以上,从而增加企业预期收入,弥补研发成本投入。

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对畜牧业发展、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生产经营主体应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总体需求,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和创新意识,降低各类成本,探索合作共赢的方式方法。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公共服务机构要主动作为,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放、管、服”等方面细化落实各项措施,推动兽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中国兽药协会.兽药产业发展报告(2015)[R].

[2] 赵丽丹,秦玉明,王鹤佳,等,我国兽用中化药产业供给侧规模及区域要素分析与思考[J].中国兽药杂志,2016,50(11):1-4.

[3] 顾进华.兽药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6,50(8):57-61.

[4] 王俊菊,单国强,刘明强,等.国内外兽药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兽药杂志,2011,45(10):45-48.

(编辑:陈希)

Analysis about Chinese Supply-sid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ervice Mode in the Veterinary Herbal Medicine and Drug Industry

FENG Zhong-ze

(ChinaInstituteofVeterinaryDrugControl,Beijing100081,China)

Through a range of investigations an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an analysis has been done about the gross supply, the supply structure, the rate of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the veterinary herbal medicine and drug. This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supply-side, the main causes of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mode.

veterinary herbal medicine and drug; supply-side; structure readjustment; public service

冯忠泽,博士,研究员,从事兽药质量和残留检测管理及研究工作。E-mail:fengzhz@sohu.com

2017-02-15

A

1002-1280 (2017) 03-0001-03

S851.66

猜你喜欢

兽用兽药供给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农业农村部发布《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按新规执行
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百千万接力行动一一新正好
《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发布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兽药GSP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