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专家主题研讨

2017-01-17发言顺序耿文进徐正海符岱佳曹松华余庭源吴胜利曹国建

中国全科医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全科

发言顺序:耿文进,徐正海,陈 玲,符岱佳,曹松华,余庭源,吴胜利,曹国建

·全科医学热点论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专家主题研讨

发言顺序:耿文进,徐正海,陈 玲,符岱佳,曹松华,余庭源,吴胜利,曹国建

随着分级诊疗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提升迫在眉睫。本文组织多位全科医学专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展开主题研讨,耿文进认为需推进特色科室建设,并提出提升医疗质量的方法;徐正海认为通过制度化的编制补充和人才引进机制、调研居民需求、加强管理,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能力;陈玲认为通过加强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技能训练,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符岱佳认为需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分级诊疗模式形成;曹松华认为通过提供多项医疗诊断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创建基层特色科室、参加医疗管理项目等措施加强内涵建设,从而提升服务能力;余庭源认为需以中医为切入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的提升;吴胜利认为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慢性病预约门诊、实行责任医生网格化管理等措施建设小而全、全而优、优而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国建建议通过科学开展卫生需求调研,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期望通过本次研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满足群众需求,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

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管理;分级诊疗;医疗质量

推进特色科室建设,提升医疗质量

耿文进 南京市卫计委

南京市目前共有1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以下简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127家为政府举办。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特点是以特色科室建设带动基层卫生的发展。从2014年起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特色科室建设。各区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标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努力开展“创建”工作,南京市卫计委组织相关专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建设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科室授予特色科室的称号。至2016年11月,共授予市级特色科室称号87家,给予20~30万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质量,推进分级诊疗的实现,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为充分调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支出1 800多万,对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给予10~50万资金支持。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质控管理网络。2014年7月成立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并组织二、三级医院有关专家制定了《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标准》,组织医学专家,对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雨花台区、栖霞区6城区(每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文件、放射、检验、药事、护理和控制院内感染等6个专业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情况进行检查,2次/年,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质量。

提高卫计人员的医疗水平,培养基层卫生骨干。为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大力支持基层引进和留住优秀卫生专业人才,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根据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人社厅《关于开展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工作的通知》(苏卫基层〔2016〕2号),开展基层卫生骨干人才遴选工作,2016年按在岗聘用卫技人员总数约5%进行人才遴选,遴选申报市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366人、省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170人。建立基层卫技人员进修制度,2016年安排乡镇卫生院41名技术骨干到区二级医院进修,安排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进入市三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目前92人已完成乡村医生实用技能项目进修,其中优秀乡村医生10人。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综合能力

徐正海 南京市玄武区卫计局

玄武区总人口64万,辖区7个街道,全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社会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约580人,非在编工作人员约420人。玄武区15 min健康圈基本形成,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0%。

玄武区通过建立制度化的编制补充和人才引进机制,在不超编的前提下给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定的用编自主权。新进医务人员实行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区每年选送30名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提升服务能力。区卫计局深入调研居民需求,积极开展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社区居民接受和便于开展的检查和治疗项目,对不同慢病患者采取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提高慢病患者管理效率。玄武区与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联合制定的社区糖尿病骨干医师培训计划,培育了28名社区骨干医护,提高了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

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突出关键指标的考核,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从业务考核向工作质量考核倾斜,实现绩效与经费挂钩。规范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质和量,同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办法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核心制度,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和操作规程,提升服务质量。

玄武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特色是为中医药服务,通过打造服务品牌、挖掘服务潜力、请进名医、加快培养等形式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乳腺科、中医皮肤科、小儿针灸等被评为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积极探索医疗联合体,广泛与三级医院、驻区二级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开展合作,逐步形成“社区首诊,逐级转诊,急慢分治,社区康复”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区医院还成立统一的消毒和生化检验中心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通过打造医联体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陈玲 南京市秦淮区卫计局

秦淮区辖区12个街道,总人口103万。区医疗资源丰富,共有283家医疗机构,千人拥有床位数、医生数居全市第二。但秦淮区东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全区医疗资源不平衡。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皆由政府办理,28个特色科室,其中中医相关科室占多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真正满足百姓的医疗、健康需求,秦淮区通过加强机构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实施长效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人员素质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平。

为均衡全区的医疗资源,2013年秦淮区拟定了基层机构三年建设行动计划——“西优,中强,东扩”。西部地区重点为4家医疗机构的布局调整;中部地区重点为红十字医院的内涵建设,创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东部地区,则是打造社区卫生服务新载体。

从2006年起,秦淮区开始医联体建设,2012年与省中医院门诊、科室对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专科。如在省中医院的帮助下,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脾胃科。本区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成立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医疗质量监督管理专家组,实行各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组长负责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各质量组的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6个质量控制小组将质量管理活动常态化,制定系列符合本基层实际的管理制度。院感质量控制组则统一全区的台账,实行全区集中消毒供应,提高院内感染控制水平。

以提高实用技能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在岗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三基理论和技术操作、慢性病的诊疗规范、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每年的必备培训内容纳入计划,组织实施,并与考核、职务晋升挂钩。区卫计局还与区工会联合,每年组织5·12医务人员技能竞赛;安排基层人员参加三级医院急诊夜班排班、医疗服务能力培训竞答、名中医评选等,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满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优化医养结合模式,2015年本区卫计局与民政部门、护理骨干成员、大专院校的教师联合,深入基层调查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职业许可,并对包括导管、换药等12大类服务内容制定服务规范。与民营机构结合,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分级诊疗模式形成

符岱佳 南京市建邺区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二级医院转变而来,现工作人员150名,编制111名,合同工39名,日均门诊接诊量约为1 000名。

自2014年以来,中心以两病(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成立以“全科医生”为签约服务主体的全科团队,以医联体“三甲医院专家”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基层首诊率的提高。2015年门急诊23.3万人次,下沉到中心就诊的人次增加9.55万,较2014年同期增长69.5%;2016年上半年门急诊214 133人次,下沉到中心就诊的人次增加10万,较2015年同期增长108%;社区首诊率达60%以上。

中心目前签约的主要针对重点人群,主要为老年人、慢病患者、妇女和儿童;签约周期为每年1次,两年共签约1.6万人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1%。为了提高辖区居民的知晓率和重点人群的签约意愿,中心在签约服务内容给予优惠:(1)部分检查项目享受8.5折优惠;(2)签约对象可通过预约方式优先获得家庭医生门诊或出诊服务;(3)绿色通道优先转诊、预约专家门诊,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住院等;(4)优先提供家庭病床以及中心住院康复病房服务;(5)优先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安排慢性医联体专科专家门诊,提供诊疗服务;(6)签约老年人优先按免费全面体检,项目除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定的项目外,增加B超(肝、胆、胰)、胸部X线检查;(7)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居民可直接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就诊。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主要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医技人员组成,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三级医院专家坐诊、查房提供技术支持。团队将签约居民进行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持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为其提供更为规范的后续治疗和健康指导。虽然南京医保政策及财政对家庭医生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撑,但中心还是让利于患者,为了提高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中心从公共卫生经费中列支部分经费用于激励和补助,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和推进。签约后,居民有了“健康管家”,可以享受更多的健康咨询、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及个性化服务包等贴心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实;带动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胃肠病及脑血管后遗症康复等多种慢性病以外的病种回到社区就诊。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曹松华 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近6万人。本中心由1987年历史二级医院转型而来,现有建筑面积7 000 m2,配有CT机、手术室病房、内科病房。中心药库将近200 m2,设有中成药阴凉库和饮片片库,每个月库存量150万左右。中心工作人员170人,编内91人。

中心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医疗诊断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糖尿病门诊、病房创建了省基层特色科室,中心参加了国家CDC5+1管理项目。除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外,还承担两个公益性项目:区残联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国家最大的海洛因成瘾的治疗门诊。中心与鼓楼医院医联体开展疼痛科门诊,开设专科门诊及22张床位病区,开展孔镜微创治疗。鼓楼医院专家参加中心日常门诊及查房带教,中心每年平均选派6名重点科室科技骨干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和交流糖尿病诊治的最新经验和方法,同时也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目前,每个重点科室都有3~5名30~45岁医疗骨干,为完善梯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心强化“三基三严”,每2周举办1次培训课程,由教育处发放继续教育学分和“三基三严”培训听课证明,讲座后当场进行书面考核;建立医疗技术人员“三基三严”培训档案,考核成绩将与执业医师注册挂钩,未能完成培训或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给予执业医师注册及复注。

以中医为切入点,推进中心能力的提升

余庭源 南京市秦淮区止马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止马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2年由二级中医院转型而来,原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示范型中医院,因此在转型前已经储备一批中医人才。中心有省名中医1名,市名中医3名以及23名高级职称的中医师,有影响力的中医特色专科5个,1个名中医工作室,1个重点专科,还有一些小的专科。现有人员156人,实际开放床位103床,住院患者约120人,床位需求量较大。在发展基层医疗机构的过程中,本中心重点突出中医,充分发挥省、市名中医的影响力:为省、市名中医设立工作室,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工作助手,为名医打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也让就诊的患者切实体会到在社区也能享受到与三级医院一样的名医诊疗。做强原有的特色中医专科,并逐步形成规模和影响,创立省、市基层单位特色科室。同时加强临床医师的培养,定期进行各项技能的培训,外出进修,短期学习培训以及名医的师承等,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形成中远期培养计划。要求全科医生专科化,即不仅有全科的知识水平,又具备某一专科上的特色,为有能力的全科医生开设专科门诊,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建设小而全、全而优、优而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胜利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始建于1968年的卫生院,在2005年转型为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江苏省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示范中心,2016年10月被中国社区卫生协会评为首批“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建筑面积4 600 m2,下设景明佳园、春江新城、桥南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服务人口11万。现有职工104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7名,全科医生22名,高级职称13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达44.5%,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62.7%。2015年门急诊22万人次,总收入4 373万元,拥有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达759万元。

中心从2011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一是每年坚持选派6~8名医疗骨干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对进修完毕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现临床一线医生基本均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有的达到2次以上。二是招聘8名全科医师进行3年规范化培养,充实了全科医生队伍。三是聘请12名三级医院专家坐诊,开展年轻医师跟班学习工作。四是为提升特色专科水平,每年组织心血管、糖尿病、肌骨性疼痛等院内专题业务培训不少于20场。五是经常性安排临床骨干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在人才引进方面,引进二级甲等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1名,三级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1名,二级甲等医院影像科中级职称1名,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3名,外科副主任医师2名,妇产科副主任医师1名,人才梯队合理,学科带头人具备较高水平。在科研方面,鼓励职工学习社区医学前沿知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5年来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篇。

明确“小而全、全而优、优而精”的基层医疗发展思路,不盲目追求精高尖。按照“全面发展,突出重点,打造特色,重急抓慢”要求,在坚持中心功能全面发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老年人、慢性病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中医、康复、慢性病、口腔科、外科等特色专科,并与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形成医联体,帮扶本中心组建和发展康复医学科、糖尿病专科、手足创伤外科、肌骨性疼痛专科。现疼痛康复科、外科、糖尿病专科已被评审为“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中心门诊量从2011年11万人次到2015年22万人次。

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全面落实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保、儿保、计免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业务工作位于全市领先水平。

2010年起,中心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的非基本药物实行登记采购,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得慢性病在社区医院有药可用,老百姓得实惠,减少患者流失。2015年对签约的慢性病患者服用的非基本药物实行登记采购优惠政策,引导居民主动签约。

开展慢性病预约门诊。在保留“片区责任医生”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团队区域划分,每个家庭医生配备1~2名医生助理,开展签约慢病患者预约门诊,签约患者和家庭医生形成固定的医患关系,在医联体专家的支撑下,推行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医生助理的“三医”共管模式,重点推进慢性病个性化签约。

实行责任医生网格化管理。将辖区的9个社区划分成5个团队、16个责任片区。通过电话预约集中随访、重点人群上门随访、门诊患者适时随访以及一般人群电话随访的模式,分片包干,分工协作的原则有序开展工作。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开展“52329595”家庭医生24小时呼叫服务热线,及时提供健康咨询、用药代采、上门服务等便捷服务,努力做到“你呼我应”“你难我解”。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盟。南京市第一医院11个科室,17名专科医生,与中心目前在岗的15名家庭医生、20名社区护士组建成家医联盟团队,建立微信群,双向转诊、预约门诊、住院绿色通道快捷方便。实现了与三级医院专家挂号预约HIS直连,在三级医院现有网上预约的基础上,再提前开放一周预约号源用于家庭医生预约挂号。

打破绩效工资封顶,将收支结余的50%作为增效奖用于奖励,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鼓舞。中心主任绩效工资年薪考核制,收入达到单位年人均绩效工资水平的200%,收入与业绩挂钩。对编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一次性考试进编,本中心共有43名人员进编;对编外14名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政府购岗,在职期间同工同酬,稳定了队伍。实行全员聘用,绩效考核。在严格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实行全员聘用,质量考核《员工手册》简单有效,《药占比考核》使医疗收入大幅上升,《中层干部执行力考核》使医院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绩效管理已成为推进重点工作的最有效手段。

科学开展卫生需求调研,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曹国建 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东山街道是南京市江宁区区政府所在地,在籍人口13.9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3.09%。发展方向主要是针对东山街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和肢体康复人群。中心工作人员共329名,76名非在编,从其他乡镇卫生院借调人员13名。康复科工作人员24名,8名医生,14名康复治疗师,2名护士。

加强基础建设,加快中心病房楼改造整理工程,力争开放3个病区132张床位,提升医技科室水平,医学影像科引进16排螺旋CT,康复科引进中频电治疗仪、空气压力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PT床等一批康复设备。中医科引进十功能自动煎药机、液体真空浓缩机、膏方包装机、中药汤剂包装机等设备。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中心采用“小综合、大专科”工作思路发展,与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市立医院及江宁医院康复科加强联系,并与上级医院建立康复联合病房,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中心病房查房,指导患者康复,发挥在医保报销比例、康复锻炼指导、住院生活条件、亲人照护等方面的优势。

中心运用现代化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内容涵盖业务工作、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学等内容。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组织知识与技能考试,选拔、外派人员进修学习等。与具有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资质的医院建立联系,对新进医师规培合格后上岗,夯实医务人员在岗培训。

完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东山街道19.2 km2区域内共建立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居民步行5 min即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

江宁财政补偿机制比较到位,在编人员实行基础性绩效,60%由财政补助,乡村医生五险一金由街道补助,奖励性绩效由区财政补助,但定额绩效补偿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编后语】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现状为政府和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重视不足,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经费短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更新受到限制,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且全科教育制度不成熟,社区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本文组织多位全科医学专家分别从特色科室建设、机构能力建设、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医专科建设等角度来阐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的作用,但本文只是介绍南京市一个地区的经验,广大全科医生专家或团队如有更好或更完善的经验,欢迎投到本刊,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的交流与学习。投稿邮箱:qkyxlstd@chinagp.net,投稿网址:http://www.chinagp.net/。

(本文编辑:贾萌萌)

Thematic Discussions on "Improvement of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GENGWen-jin,XUZheng-hai,CHENLing,FUDai-jia,CAOSong-hua,YUTing-yuan,WUSheng-li,CAOGuo-jia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medical treatment in China,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CHSCs).As Nanjing has achieved som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in this aspect,we specially invited several general practice experts from Nanjing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on improv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HSCs.GENG Wen-jin from Nan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expoun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SCs in Nanjing is promoted by featured departments construction,and he illustrated several measures taken by Nanjing for improving the community-level medical quality.XU Zheng-hai,Nanjing Xuanwu District Bureau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introduc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HSCs in Xuanwu District have been improved by institutionalized supplementing budgeted posts under the premise of being not overstaffed,talent introduction mechanism,investigating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s and delivering corresponding services they needed,and better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HSCs.CHEN Ling from Nanjing Qinhuai District Bureau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illustrated that the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HSCs in Qinhuai District by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perfect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and consolidating the skills training for the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FU Dai-jia from Nanjing Jianye District Nanh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describ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medical treatment mode in their center has been promoted by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CAO Song-hua from Nanjing Qinhuai District Chaotiang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narrated that they have improved their service capabilitie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on development by providing medical diagnostic services for common diseases,chronic diseases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s,delivering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services,constructing featured departments,participating in the medical management projects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YU Ting-yuan from Nanjing Qinhuai District Zhimay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elaborated that they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improve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their center.WU Sheng-li from Nanjing Yuhuatai District Tiexin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et forth the experience in constructing their center as one characterized by "small in size but delivering high-quality and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services" by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ject,carrying out appointment service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grid management of executive doctors and so on.CAO Guo-jian from Nanjing Jiangning District Dongsha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introduced that they deliver services meeting the growing health needs of the masses based o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health demands of them.It is expected that the above experience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bet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medical treatment,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HSCs,so that the health demands of people can be satisfie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Hierarchical medical treatment;Medical quality

R 197.1

A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5.002

2016-12-23)

【编者按】 社区卫生服务是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医疗、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实践者和载体,是实现全社会享受基本医疗和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关键点。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不足、队伍不稳定、认知偏差等问题,造成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低,不能较好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本期“全科医学热点论坛”组织南京市玄武区卫计局、秦淮区卫计局以及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在分级诊疗背景下,特色科室建设、基层能力建设、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医门诊建设等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能力中的主要作用,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参考。

耿文进,徐正海,陈玲,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专家主题研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5):512-516.[www.chinagp.net]

GENG W J,XU Z H,CHEN L,et al.Thematic discussions on "improvement of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7,20(5):512-516.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全科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家庭医生签约体检的中医体质辨识及指导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论文摘要汇编
——家庭医生的体检经验
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上海推“1+1+1”基层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