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心意
2017-01-16
地的传奇
古诗《越人歌》中有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首流传千古的情诗,是美丽的越人唱给有一面之缘的王子——子皙。
但若换个角度来看,这首诗亦像是大地母亲,在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心意。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翠色的枝桠从大地中伸展出生命的长条,慢慢长成参天大树。而这沉默却坚定的树木,便是大地对这个红尘俗世,最深情的诉说。
侗乡在望
在祖国的西南角,在山与山的交界处,生活着一个传奇而神秘的民族——侗族。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建筑也是别有特色,独具一格。
密檐塔形的鼓楼是侗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为木质结构,整个建筑的建成不需要一根铁钉。侗族鼓楼多为三层、五层或十五层,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这是侗族村寨的标志,也是公众集会议事的场所。
传说在古时候,一个侗族的后生想建造一座阔朗的大楼供大家议事,却不知道该建成什么模样。正当他愁眉苦脸的时候,一个老人告诉他:“杉树长得又高又大,砍去之后还会长出新的树干来,你就按照杉树的样子来修建这座楼吧。”这便是侗族鼓楼的由来。
侗族人非常崇敬杉树,族中已有好几百年种植杉树的历史。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侗族人喜爱杉树笔直挺拔的身形,常青不屈的精神外,还和它的一方水土有关。
杉树是亚热带树种,喜光,喜温暖湿润、多雾静风的环境。但杉树不耐严寒湿热,并且怕风怕旱,只有在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才能很好地生长。
而侗族人大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这里背靠大洋,在地理上又是低纬度地区,所以时常能感受到暖湿季风的吹拂。除此之外,这些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通常有1200毫米,充沛的水量也为杉树的成长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在良好的环境下,侗族人种植的杉树品质非常好,树干笔直,防腐性强,是建筑的优良材料。
传说在过去,侗族有一个习俗。当儿女出生时,就种一棵杉树。等十八年后杉树成材,可建造新房时,便砍下用作儿女婚嫁之用,“十八年杉”因而得名。无论这是真是假,我们都能从这浪漫的传说之中,窥见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态。
金丝富贵
说到去北京玩,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大概就是故宫了。但当你在金碧辉煌的故宫中游览的时候,是否留意过房屋中的木材?
自古以来,我国用来建造房屋的木材种类就十分丰富,而金丝楠木一直都是这些木材里的上上之选。故宫现存的上乘古建筑,多用楠木构建,如文渊阁、太和殿。而明成祖朱棣墓地中的棱恩殿,就是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撑。全殿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一种屋顶样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
如此珍贵的金丝楠木,却是一种中性偏阴的树种,在全光照的环境下会生长不良。它一般生长于海拔1000到1500米的亚热带山谷以及河边,喜欢湿润的气候和阴湿的环境。
在几个产区中,品质最好的金色楠木主要分布在四川,以及四川与云南接壤的地方。
云川之地多处于亚热带地区,这里不缺乏海拔1000到1500米的山地,自然也不缺少供树木生长的湿润之处。而且,四川为盆地,地势较低,终年云雾环绕,紫外线照射较弱,光照也不充足,很适合不喜光照的金丝楠木生长。这里还多雨,丰沛的降水量带来的潮湿气候,也很符合金丝楠木生长的要求。
如此名贵的木材,如此壮美的宫殿,日后若是再去故宫游览,万人如海,记得抬头看一看,那些穿越了百年却依然美好如初的珍贵楠木。
竹楼巧韵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竹子一直广受中国文士的喜爱。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只是古人说的“居无竹”一般都带着观赏性,是为了增加清幽之气,可不是拿它做建筑材料。比如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就遍植翠竹。
不过,咱们的傣族人非常实在,直接拿竹子当房屋木材。
傣族处在气候温暖的西双版纳,当地的一大特色,便是傣族的传统民居——吊脚竹楼。
傣族的吊脚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壁,屋顶还要铺上草。这种建筑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当地人居住。
把竹子用作傣族竹楼的主要建筑材料,与当地环境有关。竹子非常敏感,对水热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排水性良好的土壤,还不能经受寒冷和干旱。
而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8-22℃之间,常年无冬,春秋季较短,完全不用担心寒冷气流的侵袭。在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交替吹拂下,西双版纳的年降水量也十分丰富,大约在2000毫米左右。这样的环境,是十分利于竹子生长的。
湖沼遍布,绿树成荫,在清新优美的翠竹环境中,在大地母亲无声的心意中,让我们品一杯香茗,拂去世俗的尘埃,畅享大好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