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石头仔”到“通天晓”的启示

2017-01-16徐雁

钟山风雨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国中山学问

徐雁

1911年10月10日,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昌首义发动后,开启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被清统治长达267年的全国各省区纷纷响应,在宣告“独立”的同时,各自组建了临时执政性质的地方自治机构,形成了群起推翻封建统治的地方合力。在建立全国统一号令的中央政府的政治共识呼声中,各起义省区派出代表集会武昌﹐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发表了在召集国民会议﹑颁布国家宪法之前﹐组织一个“临时”执政的中央政府的决议。当年12月29日﹐有关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了刚刚回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日﹐中山先生在南京庄严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代表中华五大民族的汉、藏、蒙、回、满“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就此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此举意味着从1644年甲申到1911辛亥年间清统治中国局面的正式结束,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今年11月12日,正是以民族、民权、民生三位一体为政治追求的“三民主义”倡导者、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纪念日。在此日子里,笔者不免抚今思昔,联想到八年前的10月25日,我以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和江苏省政协常委身份,在中山先生故乡所在的中山市图书馆“香山讲坛”所作的一场公益性报告,题为《知识·学识·见识——从中山先生阅读经验所得到的成才智慧》。

在讲座中,我提出,只有“大阅读”和“深思考”,才能汲取知识、学识和见识,为人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而“浅阅读”、“轻阅读”和“娱乐化阅读”的倾向应当坚决摈弃。同时提出了“人生须得阅读,阅读积累知识,知识造就文化,文化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进取公式,认为百年人生的本质意义,虽然是一个自出生之日起开始的“倒计时”过程,但更是用人生宝贵时间争取精彩生活空间的奋斗过程。而孙中山先生当年的不断进取、终身学习的求学求知经验,则常读常新,可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思想启迪和行动借鉴。

清同治五年(1866)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雇农之家。幼年时就表现出活泼好动的行为倾向,喜欢放风筝、踢毽子、跳田鸡、劈甘蔗、量棒等各式各样的儿童游戏活动,6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从事农业劳动。因此被乡亲们起了一个叫做“石头仔”的外号,喻其倔强、坚强、果敢的性格特征。9岁开始,入村塾读书;13岁时,随其母前往檀香山他哥哥孙眉开的店中做事。后入校读书,三年后毕业时成绩既不是优良,也不是优秀,而是评价等级最高的“优异”。也就是说,这种追求杰出、追求卓越、追求出类拔萃的非凡心理,在他基础的学业阶段就建立起来了,随后贯穿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事业之中,驱动他成长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杰出人物。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这是中山先生自励及勉人的阅读名言。他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能知?”他的英文底子强,喜观中外哲学、文史、法政、经济、艺术、理、工矿、机械及农、畜、牧之书,知识面十分丰富,因而有“通天晓”的戏称。1896年10月,他在清国驻英使馆脱险后,曾居留伦敦一年。在此期间,他早出晚归,利用大英博物馆附属图书馆的丰富藏书,随心所欲地阅读了非常多的欧美学者著作,殷切地寻觅着救国救民救中华的路径,充实了他的革命思想,坚定了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意志。

除了到图书馆看书,中山先生在流亡英国期间,还不断挤出中国留学生为他凑集的极其有限的生活费,毫不吝惜地购买卢梭的《民约论》、《富兰克林自传》和《拜伦诗选》等新版书籍。他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阅读专著也很要紧,这样学问才有系统”,“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书籍的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在其不幸去世之前,虽然家中仅有二千余册书刊,但其中的知识、学识,却早已被阅读、吸收和借鉴了。

在回答邵元冲的询问时,中山先生说过,他无所谓“专攻”哪一科的学问,“我所攻者乃革命之学问,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我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我皆用以为研究的资料”,以组成他所谓的“革命学”。但明显的,他对于兵书是情有独钟。于右任回忆说:“凡中西书籍中有关系战争者,几尽读之,尤喜拿破仑传记,购置多种,志在研究战术。”除了拿破仑传记,华盛顿、林肯的传记,也是他用心看过的书。

在1924年的一天,中山先生应邀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中,号召官兵们要立志做一个“革命军”!他指出,有了高深的学问,才有大胆量;有了大胆量,才可以做“革命军”。所以做“革命军”的根本,是在于要有高深的学问。要造成高深的学问,不但是每日在讲堂之内,要学先生所教的学问,还要“举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广,去实行。在讲堂之外,更须注重自修的工夫,把有关军事、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报章杂志,都要拿来参考和研究。研读有了心得之后,一旦融会贯通,自然就可以发扬出革命的精神来。

从中山先生的读书实践和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若干宝贵的启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的“大阅读”见识视野。所谓“万卷书”,是课堂求学求知、图书馆百科自学和社会问学的综合载体;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死啃活读法”,在社会大舞台的时代实践中“知行合一”,调整知识结构,完善学问体系,达成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的有机融合,志在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以高深的学问”做人生的“根本”,从常识出发,以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学识,打造判断是非的见识和选择优劣的胆识。

二十世纪初,在门户开放、商品市场发达的广州,社会上赌风流行,赌徒的心理自然是想赢怕输,居然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禁忌,就是避免说到“输”这个字乃至与它谐音的字。因此,“日历书(通书)”就被约定俗成地说成是“通赢”或“通胜”,于是,“读书”也就被念作“读赢”。这种由赌博而生发出来的社会陋习,还殃及到了植物,如“丝瓜”在广州话里同“输瓜”的发音颇为相近,所以广州民间就改称它为“胜瓜”;流传南北方的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因为同“末利”、“没利”,也就是“没利润”、“不发财”有关系,因此也就被叫做了“有莉花”等等。但作为一个从粤地水土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家,因勤学善读而成才成名的中山先生“藏于行箧而刻刻不离者,非手枪、炸弹,而为爱读之书籍”。他因书而赢,成为中国20世纪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的民主革命事业虽然没有取得他意想中的完全成功,但在精神品质上,却是最大的“赢家”——作为“国父”,他赢得了海峡两岸中华同胞永久的敬爱、敬重和敬仰。这是我们当今时代,缅怀和追思中山先生的人生事迹时,所应深长思之的所在。

(责任编辑:巫勇)

猜你喜欢

中华民国中山学问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