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走
2017-01-16韩青
韩青
诗人大解的一首诗叫《向内走》,诗云:“我曾不止一次寻找道路/试图走向远方/而实际上,一个人走遍天涯也离不开自身/倒是回归自我者获得了安宁/因此我决定,向内走/也许穿过这个小我,就是众生。”这就是作家穆涛所说的“内装修”。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功利的时代,向内走,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很多人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名利的追逐上,对利益的算计上,对对手的报复上,等等。一言以蔽之,一切以物质方面的内容为核心。显然,这是典型的向外走。作家韩少功说过:人们一旦用物质手段来保护自己,精神也就显得累赘多余。他选择的就是向内走。当年,上边有关单位邀请他去任职,据说是很大的头衔,他就是不去。他喜欢的,不是什么头衔,而是自由地写作,并在写作中,“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也是这样的人。1973年的一天,他被宣布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当时他正在农场干活,闻讯而来的记者蜂拥而至,他却对记者们一摆手,说道:“诺贝尔文学奖不会使我的生活有任何改变。”说完,拎着钓竿,钓鱼去了,留下一大堆记者目瞪口呆地待在那里。
不难看出,他们这些人,追求的都是精神方面的内容,跟那些名利、财富、美色之类无关。就是说,他们的内心很纯粹,犹如清泉,没有任何杂质。可是,一旦有了杂质,人就会变了。史书上记载:有个翰林,他的一个朋友在地方上任职。有一天,他给翰林送来一些礼物,而翰林却说自己生平节俭朴素,一向不要这些东西。他见翰林清高冷峻态度坚决,于是就尴尬地带走了礼物。可是他一走,翰林就在厅堂里走来走去,满脸写满失意,家人喊他吃饭,结果他却大骂一场。可见,当非分之想氤氲在心里,人就会很痛苦,进而那非分之想变得愈加膨胀。
说实话,追求物质方面的内容,容易把人变成物质的俘虏,他们就会重利轻义、见财忘义。就是说,在他们的世界里,物质成了一切的衡量标准。当然,必要的物质基础还是要有的。
因此,向内走就必须保持内心的洁净。就像易燃品容不得一星火花一样,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冯梦龙笔下有个得道高僧玉通禅师,品行端正,当时,临安府尹柳宣教上任,他没去迎接,这让柳宣教极为不满,为了报复他,柳宣教派一名女子去勾引他,他也没有想那么多,结果就犯了色戒。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这就说明:一个人一旦在道德上打了一个缺口,哪怕很小,“差之毫厘”,也会“谬以千里”。
《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平姐却懂得这个道理。有一天,她出去买东西,有个小伙子挑逗她,她怒骂了一顿,就回家了。晚上她插上房门就寝,那个小伙子忽然从灯下钻出来,她知道那是妖怪,也不惊叫,也不和他说话,只是手里拿着一把剪刀,那小伙子也不敢近前,只是站在旁边,千方百计地劝诱她,而她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似的。后来,那个小伙子走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来了,拿来几十件金银首饰,放在她的床上,然后,又走了,快天亮时,他突然出现,说道:“我偷偷看了你一个通宵,你竟然没有拿起来看一下。一个人到了不能用钱财打动的地步,那么不情愿的事,就是鬼神也无法勉强她。”
看来没有过硬的德行,还真的不行。我们得有做人的原则、底线。美国长篇小说《根》的主人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次次逃亡,宁愿被抓回来皮开肉绽地遭受毒打,不惜冒着被吊死的危险,也绝不接受白人奴隶主给他的英文名字,而他一如既往地用非洲母语称呼自己:昆塔。这说明:一个人得有强大的支撑,否则,他就不能应对各种棘手的考验,而这个支撑就是德行。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的境界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们向内走,其实,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不断地升华自己,让自己变成最理想的那个人。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