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企业进入转型期
2017-01-16
手机可以分时段预约挂号,看病无需到医院排长龙,看完医生可以立即用手机支付,不必再去收费处排队……移动互联网正在切实改变患者的就医模式,带来种种便利。而资本寒冬之下,转型正成为互联网医疗界的关键词。业内人士分析,网上挂号、在线问诊等商业模式难行,“互联网+医疗”正在回归“医疗+互联网”模式,而在医疗大数据挖掘等方面,仍藏着巨大的商机。
医疗信息化企业面临转型
移动互联网医疗目前发展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医生、病人、平台之间信任度低。调查显示,35.7%的受访者愿意为网络医疗咨询付费,39.0%的受访者不愿意,25.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可见,移动互联网医疗之路不好走,很多医疗信息化企业也纷纷进入转型期。
移动医疗的“资本寒冬说”从2015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一年后寒意更浓。今年3月,因卫计委出台新规,一大批以网上挂号、陪诊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停摆。以“传太医”为例,改名“H.S.O.”后转向与保险企业合作健康险业务。今年10月,因创始人张锐突发心脏病去世,春雨医生上市前折帅,前途未卜。随后,好大夫、就医160、寻医问药网等老牌互联网医疗企业纷纷传出裁员、冻薪等消息。在移动医疗领域耕耘十年之久的好大夫在线经历裁员风波后宣布转型,从在线咨询、轻问诊等非诊疗业务转向互联网医院。
医疗大数据挖掘挑战重重
移动医疗是医疗信息化企业延伸自有业务、布局医疗大数据的一大选择。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则认为,大数据和移动医疗一定能促进医学模式生态的重构,但目前仍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在大数据方面,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从1994年开始医疗信息化建设至今,仍没有强制性的国家信息化标准,这也意味着医院和医院之间只要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核心业务等,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天生不能互联共享,这一现状值得关注。而移动医疗方面,以呼吸睡眠暂停为例,传统医疗需要病人预约床位在医院睡觉监测,而移动医疗可以使病人在家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和传输,但为何技术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无法推进?这跟商业模式有关,就是谁来付钱的问题。
王杉指出,他一直强调医疗+互联网,互联网应该服务于医疗,如果反过来,互联网想替医生看病、替医院看病的话,那么受损的第一个是病人。不过,非医疗领域的一系列服务一定会大大地发展,未来医院应该注重医疗质量核心,将医疗服务交由信息化企业完成。“移动大数据、云计算、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一定会促进医学的发展,一定会促进医疗保健健康生态的重构以及模式的转变。”
互联网医疗平台转型的两大方向
在“烧钱”模式不奏效后,很多移动医疗平台的创业者开始反思,在这个专业度高、垄断性强的行业,移动医疗要想走出来只能做医院愿意做的生意。
有业内人士将现在的移动医疗公司的竞争比作一场爬山比赛,最开始大家都在山底抢用户流量,现在到了发力争夺医院资源的阶段。
统计多个平台,这轮转型主要分两大方向:一种是互联网医院,就医160、好大夫在线和微医集团就是通过为医院搭建在线问诊平台、提供用户来做;另一种是金蝶医疗、就医160在进行的业务——为医院打造全流程的就诊平台,但医院和患者免费使用,而是由银行或第三方付费用给移动医疗平台。
一位在深圳某移动医疗平台负责市场推广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医院的日常业务涉及大量的现金流水和存款业务,银行愿意为这样的优质客户买单。而移动医疗公司在建设、运营平台中基本赚不到钱,看中的是其背后的医疗资源。但是,医院方面对全流程网上医院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些看上去很好的业务推进难度很大。
如果是这样,移动医疗从此前景黯淡吗?答案并非如此。无论是医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都在进行一次体验式的改革。10月底,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在中国管理全球论坛移动医疗高峰会上谈到,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任何医院如果现在不打破医院围墙,不做跟健康有关的延伸服务的话,就要落伍。宁波市第四医院院长左伟也提到,医院砸锅卖铁也要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