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的首饰
2017-01-16黄强
黄 强
(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4)
《金瓶梅》中的首饰
黄 强
(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4)
《金瓶梅》是明中叶城市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市井文化的繁荣。《金瓶梅》中的首饰品种不少,有钗、簪子、耳饰(耳环、耳坠)、戒指,以及满头珠翠等全套头饰,体现了人们生活的奢侈倾向。《金瓶梅》通过对首饰佩戴的描述,体现了人物的官眷身份与生活品质。
《金瓶梅》;明中叶;首饰;奢侈品
《金瓶梅》既反映了市井文化的繁荣,又反映了明中叶奢华的生活。首饰是一种装饰物,尽管很小,但它却是服饰的一个组成,体现着人们的审美倾向,以及人物的身份与生活品质。
一、首饰释名
对于“首饰”一词的含义,现在广义上是指以贵重金属、宝石等加工而成的雀钗、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在古代,首饰含义是指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以及手上戴的、身上披挂的珠宝金银装饰品。曹植《洛神赋》云:“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陈子昂《感遇》诗曰:“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旧时的首饰称为“头面”,用于头部、脸部,包括梳、簪、钗、冠、步摇、花钿、钗等,据说一整套头面首饰包括三支发梳、钗和步摇各一对。明代的一副头面,包括插在头部发髻周围的各式簪子、钗、耳坠、耳环、桃心、分心等,但它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多种的组合,少者几种,多则二十多种。
步摇始于汉魏六朝时期,是最为时尚的一种发饰,贵族妇女用金、玉、翡翠、玳瑁、琥珀、珠宝等材质,贫者用银、铜、骨之类的材质。傅元《有女篇》云:“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珠环约素腕,翠爵垂鲜光。”女性戴上步摇走动,发髻颤动(摇动),一步一颤,步步摇曳,步步媚态,步步风情。
耳饰则有耳环、耳坠,有时耳坠等同于耳环,又称耳坠子,是耳朵饰品的代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北方少数民族佩挂耳坠,之后汉族女性才开始佩戴。唐代女性几乎不戴耳坠,原因在于她们不习惯穿耳洞。到了宋代,女性偏偏喜爱戴耳环、耳坠。
簪又称笄,是中国古代束发盘髻的工具,《辞海》释义: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男子年二十行冠礼,女子年十五行笄礼,表明已经成年,可以担当社会责任了。古代男子绾发,自然也用到发簪。杜甫《春望》有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簪可以固定头冠、挽髻,古代女性用发簪非常普遍,但其主要盛行于唐宋元明清。唐代满是插簪的女性,宋代女性也流行头上花插簪梳等饰物。
戒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王圻《三才图会》记载:“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指环即戒指,其名称出现稍晚,大约在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有云:“(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再有什么?”戒指之“戒”本来是用来标识女性有月事,不能伺候君王,但传布至民间,却成为男女相爱、海誓山盟的信物。
上述对首饰之名与来源做了简单的概括,为下面论述《金瓶梅》中的首饰以及明代首饰做一个引导。
二、《金瓶梅》中首饰及其分类
《金瓶梅》中的首饰品种不少,有钗、簪子、耳饰(耳环、耳坠)、戒指,以及满头珠翠等全套头饰(图1)。
(一)头钗
元宵灯节,西门府女眷去狮子街赏花灯,她们个个穿的花枝招展,个个戴着首饰、头面,“潘金莲是大红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盈,凤钗半卸,鬓后挑着许多各色灯笼儿”(第十五回)。满头珠翠,说明潘金莲是全副武装;灯笼儿则是指灯笼造型的耳坠。
金钗在《金瓶梅》的女人物中使用的比较普遍,并不是只有潘金莲才用,妓女李桂姐也插金钗:“半日,李桂姐出来,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累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第十五回)
图1 明代戴钗簪的女性
(二)簪子
簪子是头饰上的一种妆饰,也是首饰的一种。潘金莲送给西门庆做寿的礼物,既有鞋子、护膝、肚兜等,还有“一根并头莲瓣簪儿。簪儿上着五言四句诗一首,云: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西门庆一见,满心欢喜,把妇人一手搂过,亲了个嘴”(第八回)。有了这个插曲,西门庆与潘金莲并肩而坐,交杯换盏饮酒。可见,赠送簪子是为了表达情意。
第八十二回,陈经济与潘金莲厮混,“黄昏时分,金莲蓦地到他房中,见他挺在床上,行李儿也顾不的,推他推不醒,就知他在那里吃了酒来。可霎作怪,不想妇人摸他袖子里,吊出一根金头莲瓣簪儿来,上面钑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迎亮一看,就知是孟玉楼簪子”。而孟玉楼的这根簪子,在第八回就出现过。西门庆被王婆邀请去见潘金莲,西门庆谎称女儿出嫁,忙不过来。潘氏自然知道西门官人好色的秉性,必定是另有新欢。扔掉西门官人的瓦楞帽,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簪子,拿在手里观看,却是一点油金簪子,上面钑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却是孟玉楼带来的”。孟玉楼的簪子对于潘金莲来说,非常熟悉,因此从陈经济袖子里掉出的这根簪子,潘金莲当然知道是谁的了。
发簪式样丰富,但变化却主要集中在簪首,有禽兽、花鸟两个大类:禽兽类有龙凤、麒麟、燕雀、金鱼、蝴蝶等造型;花鸟类则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芙蓉花等造型。明人《天水冰山录》记载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最为常见、最受欢迎的则是凤簪。按说龙凤都是皇室专用图案,龙为皇帝及皇室成员专用纹,擅用龙纹违规,要受到处罚。凤凰图案为皇后及嫔妃专用,皇后的服饰称为凤袍,头钗中凤凰造型的也很多。但是凤纹没有龙纹那么严格,民间有借用凤冠、霞帔之名用于婚礼的礼俗,但不是皇后戴的真凤冠[1]。
首饰在宫中与民间都很流行,但是制作工艺与风格有所差别。皇宫所用器物的技术要求更高,更为精致。《金瓶梅》中的首饰也分为民间与宫中两种。李瓶儿嫁给花子虚后,其公公花太监从宫中带出了一些物品,其中就有首饰之类的簪子。“金莲拿在手内观看,却是两根番纹低板、石青填地、金玲玲寿字簪儿。乃御前所制造,宫里出来的,甚是奇巧。”(第十三回)宫中的物品,一向以精致、精巧取胜,与民间的首饰相比,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工艺上,都胜一筹。这个寿字簪子,因为李瓶儿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西门庆为了打消潘金莲顾虑,插到了潘金莲头上。
看惯了民间簪子,忽然见到稀罕的宫中簪子,女人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吴月娘见到后,很是羡慕,便问是那个打造的?也照样子给西门庆每位的娘子打造一对。李瓶儿道:“大娘既要,奴还有几对,到明日每位娘都补上奉上一对儿。此是过世老公公宫里御前作带出来的,外边那里有这样范。”果然,李瓶儿让冯妈送来金寿字簪子,“冯妈妈向袖中取出一方旧汗巾,包着四对金寿字簪儿,递与李瓶儿。接过来先奉了一对与月娘,然后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每人都是一对”(第十四回)。李瓶儿说的有理,宫中的物品,虽然来自民间匠人,但并不对民间开放,可民间匠人却能将为皇帝制造的器物用于民间。
(三)耳坠、耳环
春梅和秋菊两个丫环,“带着银丝鬓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第十一回)。需要说明的是,髻的材料有金丝、银丝、铜丝、铁丝等不同,造型也各有差别[2]。
明代妇女既戴耳环,也戴耳坠。《天水冰山录》记载了多种耳坠: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摺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也叙及不少耳坠名称,其名称有坠子、坠儿之分,如金坠儿、金灯笼坠子、金镶紫瑛坠子、玲珑坠儿、金镶假青石头坠子、宝石坠子、银镶坠儿等。
耳坠的造型有很多,如植物类的有葫芦形的,如江苏无锡市大墙门明墓出土的镂空葫芦形金耳环,耳环的耳坠为金丝盘成的葫芦形;无锡市安镇出土的嵌白玉葫芦金耳环,耳环弯曲如钩状,耳坠为白玉葫芦状(图2)。葫芦形的耳坠主要流行于明代,为当时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有人形的,如无锡大墙门明墓出土的嵌白玉人金耳环,耳环的耳坠为嵌白玉佛像,立于金莲上。有动物形的,如湖北蕲春县彭思镇张滩村猪头嘴明墓出土金镶玉耳环,坠部六棱花叶形,叶掐丝透空,花叶下吊金环,环下挂一玉兔;玉兔双花瓣形,有金镶边,玉花瓣中又镶嵌小金花瓣,环部呈S形,圆滑光亮。无锡大墙门明墓出土的童子持莲金耳环,耳环为一对丫角小儿,手持并蒂莲一支,有花两朵,一盛开,一含苞欲放[3]377-378。
图2 明代葫芦形金耳环
灯笼形的耳坠,在《金瓶梅》中也有叙述。第二十四回,宋惠莲“额角上贴着飞金并面花儿,金灯笼坠儿”。第四十回,潘金莲“戴着两个金灯笼坠子,贴着三个面花儿”。第七十八回,春梅“金灯笼坠儿,貂鼠围脖儿”。书中的几个女主角,都戴着“金灯笼耳坠”,可见她们对此造型耳坠的喜爱。在明代首饰制作中,金灯笼耳坠造型是宫灯,做工复杂,“属于耳饰中工巧繁缛者”[4]161。
(四)满头珠翠
珠箍本是明代贵族妇女发式上的特殊首饰,严嵩被抄家时,就抄出有金镶珠宝头箍、玉花头箍等。明中叶的一般妇女、教坊女子也纷纷效仿,以此为美。
(五)钿子
(六)戒指
戒指在《金瓶梅》中出现多次,潘金莲等女子对戒指似乎情有独钟。潘金莲看花灯,手指上戴着“六个金马镫戒指儿”(第十五回);西门庆初会王六儿,送了她4枚金戒指(第三十七回)。10个手指戴了6枚戒指,这潘金莲对戒指怎么这样喜欢呢?她不过是炫耀得到了西门庆的宠爱而已。首饰成为争宠的表现形式之一。笔者曾经说潘金莲以内衣的性感为武器,在爱欲搏杀中占得上风[3]396。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金银首饰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它是胜利者炫耀的标贴。
潘金莲戴的戒指是素面,即没有图案、图形的戒指;通体素面无纹,是最普通的一种,分量不同主要体现在戒指的粗细上。民间称之为韭菜叶的戒指,是指戒指展开如同韭菜叶一般粗细。高档戒指镶嵌宝石,如湖北蕲春县明代刘娘井墓出土镶宝石金戒指(两枚),戒面三朵花造型,居中一朵大梅花,素托镶嵌红宝石,两旁各一朵小花,素托镶嵌青白玉;指环素面无纹;有戒面焊接昂首、盘角的立羊造型,两侧各饰一兽面的戒指,内嵌宝石[3]396。
三、明代首饰工艺与特点
在南京,从明代的达官贵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金首饰,种类繁多,“有金冠、金簪、金钗、金钿、金栉背之类的发饰,金耳环、金耳坠之类的耳饰,金手镯、金钏之类的腕饰,金戒指类的指饰,还有霞帔上的金坠子、金四件、金佩之类的佩饰,仅项饰一类所见不多。用于头发装饰金簪根据插在头发各个不同的部位专门制作,有分心、挑心、鬓簪、顶簪等多种形制。金首饰的制作也极为精湛,有锤揲、錾花、拉丝、累丝、掐丝、炸珠、镂空、焊接、范铸等工艺,特别是设计思路的拓展,工艺技术的精细化,更是特色所在”[3]103。
明代耳饰的款式有珠排环、八珠环、四珠葫芦环、梅花环、佛面环、琵琶环、圆环等多种[4]154-160。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以北京十三陵中明神宗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二皇后的首饰最为精美。耳坠中有玉兔造型的一件,塑造的是“玉兔捣药”神话故事。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的前肢持杵,作捣药状;脚踏祥云,云朵用金镶宝石制成。明代首饰除了保留原有的锤揲制作工艺之外,还大量采用新的累丝工艺,将金、银、铜丝抽成细丝(金属丝很细),以堆垒编制方式,通过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多样技法,形成千变万化的效果。
四、首饰社会审美倾向与附属的其他功能
明代服饰制度极为严格。成化年间(1465—1487年)规定妇人不能用浑金衣服饰及宝石首饰,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不许娼妓用金首饰银镯[7]。因此,《金瓶梅》中娼妓佩戴“金首饰银镯”的并不多,只有李桂姐披金挂银[用了三两件金累丝钗、金笼坠子(第十五回)],但这主要源于李桂姐是西门庆的干女儿。倒是西门庆的家眷佩戴金银首饰的较为普遍[8]。
我们叙述《金瓶梅》中的首饰,一方面看到了明代首饰之美,工艺精湛;另一方面要看到附属在首饰上的其他功能,作者借首饰塑造的人物性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簪子不仅可以用来挽头发,而且还是一种实用器,可以在手头不方便时,充当质押物。第八回,潘金莲等待西门庆没来,坐立不安,“至晚,旋叫王婆来,安排酒肉与她吃了,向头上拔下一根金头银簪子与她,央往西门庆家走走,去请他来”。潘金莲用簪子作为酬劳,请王婆跑腿,邀请西门庆光顾。唯利是图的王婆得到了酬劳,屁颠颠地出去了。
潘金莲除了用首饰作为酬劳,也把首饰作为拉拢他人的筹码。第八十二回潘金莲与陈经济勾搭成奸,被春梅看见,潘金莲拉春梅下水。为了笼络春梅,“妇人偏听春梅说话,衣服首饰拣心爱者与之,托为心腹”。女性爱美,较低层面的是爱打扮、喜欢新衣服,较高层面则是披金挂银,以此显示她们的经济能力与审美倾向。
女性头上的簪、钗,还可作为近体防身的武器,有的簪、钗有尖头,用力可以刺穿肌肤,有一定杀伤性。
爱钱爱财爱首饰,这是嗜财者的物欲追求;爱精美首饰,欣赏精美绝伦的发簪、精巧雅致的耳坠,这是爱美女性的审美需求。从物质到精神,这是物欲的升华、精神的享受。《金瓶梅》中的女人们,有贪欲的本性,但也不乏对理想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她们在奢华的时代,展示了婀娜的身子、妩媚的姿容,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
[1] 黄强.新娘的梦想——凤冠霞帔缘何成为新娘标配[N].北京晚报,2016-02-02(33-35).
[3] 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观[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4] 李芽.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
[5]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 黄强.《金瓶梅》中的女子内衣[C]//黄霖.《金瓶梅》研究:第8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301-313.
[7]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416.
[8] 黄强.另一只眼看《金瓶梅》[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6:36.
[责任编辑 杨玉东]
An Analysis of Jewelry in The Golden Lotus
HUANG Qiang
(JiangsuBranch,PaintingandCalligraphyChannelofCCTV,Nanjing210004,Jiangsu,China)
TheGoldenLotuswas set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reflecting the prosperity of the town. There are a large variety of jewelry described in the novel, including hairpins, ear-rings, rings, headwears, which shows people’s luxury lif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jewelry, character’s offici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can be seen.
TheGoldenLotus;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jewelry; luxuries
2016-09-24
黄强(1963—),字不息,男,江苏南京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金瓶梅》、中国服饰史与服饰制度、置业经济史、民国文化史等研究。 E-mail:huangbuxi@hotmail.com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4.015
I242.4
A
1673-9779(2016)04-0001-06
黄强.《金瓶梅》中的首饰[J].2016,17(4):48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