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中所体现的外来文化*

2017-01-16董晓荣

西部蒙古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蒙元织金契丹

董晓荣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 兰州 730030)

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中所体现的外来文化*

董晓荣**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 兰州 730030)

文章从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面料、制做工艺、纹样、佩饰、形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有了浓厚的西域风格、辽金风格、高丽风格。

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 风格 外来文化

前言

蒙元统治者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国后,贯通南北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设置遍布全国的驿站,使交通运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同时与周边各民族进行了多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服饰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就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面料的制做工艺及纹样、服装佩饰、服饰形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从而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辽金风格、高丽风格。

一、西城文化

蒙元时期,钦察汗国与伊儿汗国逐渐独立,但仍然与元政府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元政府也通过钦察汗国与今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贸易关系;通过伊儿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从而使东西方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商人与教士的往来更加频繁,这在蒙元时期的服饰中有所体现。《元史·舆服志》载:“天子质孙,冬之服凡十有一等,服纳石失,(金锦也)。怯绵里,剪茸也。则冠金锦暧帽……夏之服凡十有五等,服答纳都纳石失,缀大珠于金锦。则冠宝顶金凤钹笠。服速不都纳石失,缀小珠于金锦……服青速夫金丝阑子,速夫,回回毛布之精者也。则冠七宝漆纱带后檐帽……百官质孙,冬之服凡九等,大红纳石失一 ……夏之服凡十有四等,素纳失石一,聚线宝里纳石失……”①宋濂《元史》卷78,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938页,第1938页。这里所说“质孙服”是元代宫庭礼服,《元史·舆服志》载:“质孙汉言一色衣也,内庭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勳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①宋濂《元史》卷7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38页,第1938页。也就是说内庭大宴(质孙宴)时预宴者必须服用的服装,也只有得到皇帝赏赐质孙服者才有资格参加此宴会。此服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服用,“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但颜色皆相同。这里所说的“精粗之制”是指质孙服的做工艺或面料质地等的区别。关于当时皇帝质孙服与百官质孙服之区别《马可波罗行记》中也有关记载:“大汗于庆寿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锦衣。同日至少有男爵骑尉一万二千人,衣同色之衣,与大汗同。所同者盖为颜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锦与大汗衣价相等也。”②[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中华书局,2004年,第353页。这里说明宫庭大宴之日,皇帝与百官着颜色相同而质地不同的金锦衣,即《元史》中所载的用纳失石面料制做而成的质孙服。当时天子质孙服与百官质孙服的冬之服与夏之服多用叫“纳石失”的布制做而成。根据我国传统的区别方法,纳石失分成两类,片金锦与捻金锦,片金锦显花的金纬线是将金箔黏附于薄皮再切割成极窄的长片;捻金锦显花的金纬线是将金线搓捻在丝线上。③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6页。织金技术最早来自西亚,织金锦本为波斯人所长。韩儒林先生认为,纳石失就是波斯字nasīch的译名,指一种绣金锦缎④韩儒林《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那么波斯的织金锦工艺怎样传到元朝的呢?这与中亚回回人有关。到中世纪时,地近西亚的欧洲因蛮族入侵,封建割据,宗教战争等,陷入所谓“黑暗时期”,此时新兴的阿拉伯国家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加上自已的创造以及吸收了西亚的古波斯文明,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明。⑤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蒙古族西征后非常崇尚伊斯兰文明,蒙古征服中亚河中地区时,俘虏了很多撒马耳干、不花剌等的织金锦工匠,后来将这些人迁到弘州、荨麻林等处,设立工局,专门织造纳石失锦缎。⑥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84页。弘州和荨麻林的两个纳石失局属于储政院系统,设于至元十五年(1278),弘州局由来自中亚的回回人忽三乌丁大师管领,荨麻林局的首长则是汉人杨提领,翌年,以荨麻林局匠少,行政划归弘州局,“命忽三乌丁通领之”。至元三十一年,因两地相去百多里,再析为两局,“仍以忽三乌丁总为提调”。《元史》卷122载:“哈散纳,怯烈亦氏……太宗时期,仍命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⑦宋濂《元史》卷122,中华书局,1976,第3016页。。又据《元史》卷120载,镇海掌管的“西域织金绮纹工三百户,皆分录弘州”⑧宋濂《元史》卷120,中华书局,1976,第2964页。。因此弘州和荨麻林成为回回工匠的著名聚集地。此外,元政府还有三处织造纳石失的官府作坊,即两个别失八里局和纳石失毛段二局中的纳石失局,属于工部⑨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16页。。别失八里即今日新疆的吉木萨尔地区,在两个别失八里局中,秩从七品的那个设在大都,全称为别失八里诸色目人匠局,正式立局在至元十三年(1276),工匠来自别失八里,别失八里是高昌回鹘的夏都,而高昌回鹘织金锦早已驰名,据洪皓《松漠纪闻》载,捻金技术是“入居秦川为熟户”的回鹘和汉人通婚子弟世传织工所熟练⑩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他们主要“掌织造御用领袖纳石失等段匹”⑪宋濂《元史》卷85,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2149页。。新疆盐湖古墓出土一件袖窄长、腰部钉有三十道“辫线”的黄色油绢织金锦边袄子,袄子袖口及领、肩部有用织金锦做成的边饰。下摆是由前后两大片油绢作面、棉布衬里的夹层交叠围成,在腰部收成细褶,底襟及开衩部分同样有织金锦边饰⑫王炳华《盐湖古暮》,《文物》,1973年第10期。。说明当时很流行用织金锦作为衣服肩、领、袖及襟边等处的边饰。

据出土的元代纳石失面料,纳石失的主纹以人首兽身动物图案为多,它们左右对称,回首相视。还有一种是翼兽图案,动物体侧生翼,这类禽兽合一的形象源出中、近东,当粟特丝绸昌盛之时,如翼马、翼羊、翼牛、翼狮等大量出现于丝绸中,但到8世纪中叶以后,此纹样基本消失。到了元代这些翼兽图案又重现在纳石失等织金锦中,而且非常流行。内蒙古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墓地出土方胜联珠宝相花纺捻金锦袍面,团窠花卉纹捻金锦裤脚,缠枝花卉纹捻金锦裤脚等织金锦面料制成的衣物,其中织金锦袍有团窠人面狮身图案(图1),窠中有一对左右对称并置头戴王冠的带翼人面狮身像图案。内蒙古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墓地还出土了一顶用对禽锦制造的织锦风帽和金锦裤脚,织锦风帽面料图案的主题是两只相对而立的隼形目鹰科食肉类猛禽(图2),在猛禽之外的空白处填补宝相花、梅花等。金锦裤脚的面料花纹为团窠和缠枝花卉①夏荷秀、赵丰《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暮地出土的丝织品》,《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合刊。。从而看出,波斯风格的鹦鹉织金锦纹样、希腊风格的蔓草纹、罗马风格的人像纹等都出现于元代丝绸纹样上②回顾《中国丝绸纹样史》,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第151页。,使元代丝绸有了浓厚的西域风格。

图1团窠人面狮身图

图2对禽织锦风帽

元代的装饰比起前代更趋繁密、华丽、追求色彩的艳丽。服饰也不例外,闪闪发光的金银、珍珠、宝石、翡翠、珊瑚等是当时人们特别喜爱的装饰材料。珍珠、宝石、珊瑚主要来自于中亚地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回回石头种类不一。大德间,本土巨商中卖红剌(剌,指淡红色的宝石)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值中统钞一十四锭,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承宝重,凡正旦及天寿节大朝贺时则服用之。”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97年,第84-85页。文中所回回石头是产于中亚地区的各种宝石,当时中亚商人把当地产的宝石等运到元朝进行买卖,颇受元朝人喜爱,作为镶在帽顶之装饰物,重大节庆之日服用。关于上述“正旦及天寿节”,马可波罗留有详细的记载,这里所说“天寿节”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鞑靼人皆庆贺其诞生日(大汗)”,即万寿节。“正旦节”即新年,“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正旦节和天寿节是元朝宫廷每年举办的两大重要节日。此日上至皇帝,下至百工,皆服用质孙服。《元史》卷78载:“天子质孙,夏之服十有五等,服答纳都纳石失,缀大珠于金锦。”“百官质孙,夏之服十有四等……大红明珠答子一……”④宋濂《元史》卷78,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938-1939页。据马可波罗所见,万寿节时“大汗衣其最美之金锦衣……各人并系一金带,此种衣服皆出汗赐,上缀珍珠宝石甚多,价值金别桑(一种东罗马币名)确有万数”,节庆之日大汗赏赐给一万二千怯薛丹金袍十三袭,“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⑤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中华书局,2004年,第360页。。说明元代质服的主要佩饰还是各种珠宝,所以能猜测到陶宗仪所说的回回石头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回回石头种类很多,有红石头、绿石头、猫儿睛、甸子等等。还有大食国出产的珍珠和珊瑚⑥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97年,第84-85页,第128-131页。。元代中亚商人不断来元朝进行贸易活动,往来极频繁。元代诗人马祖常的诗中云:“翡翠明珠载画船,黄金腰带耳环穿。自言身住波斯国,只种珊瑚不种田。”“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途。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⑦王叔磐、孙玉溱《元代少数民族诗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8页,第113页。反映了元代中亚、小西亚商人把当地特产珍珠、宝石等带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情况。

蒙元时期与蒙古部关系极密切的阴山汪古部的耶律氏陵园出土了绿色的松石、橙黄色的玻璃珠,光滑温润的翡翠玉饰片,天蓝色的串珠,蛱蛾形的松石,这些宝石大都是顾姑冠或头巾上的装饰品。还有一些贵妇人戴的头巾上嵌缀着一簇簇松石①盖山林《阴山汪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8页。。说明中亚和西亚所产的珍珠、宝石等饰物深受元朝人民喜爱,成为当时的时尚和地位的象征。

二、辽金文化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与契丹比邻,关系极密切。《北史·室韦传》载:“室或为失,盖契丹之类,在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②李延寿《北史·卷94》,中华书局,1974,第3129页。丹与室韦居住的自然条件、语言、风俗等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张正明《契丹史略》云:“契丹和室韦在语言和风俗上有明显的共同性。”③张正明《契丹史略》,中华书局,1979,第13页。《魏书·失韦传》载:“室韦,语言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④魏收《魏书·失韦传·卷100》,中华书局,1974,第2221页。沈括《熙宁国使契丹图抄》云:“自澄洲大山之西为室韦,今谓之皮室韦。其俗类契丹。”⑤沈括《熙宁国使契丹图抄》,贾敬颜《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稿》,中华书局,2004第128页。《隋书·室韦传》载:“(室韦)衣服与契丹同。”⑥魏徵《隋书·室韦传·卷84》,中华书局,1973,第1882页。从而得知,契丹与蒙古关系密切。13世纪初到蒙古地区的西方旅行家也看到当时的蒙古地区有许多契丹工匠,还对其娴熟的手工艺赞叹不已。孙进己先生认为,辽亡后一部分契丹人被金统治,蒙古兴起后他们纷纷投奔蒙古,并协助蒙古攻金。⑦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68页。《元史》卷149载:“耶律秃花,契丹人,世居桓州,太祖时,率众来归。大军入金境,为向导。”⑧(明)宋濂《元史·卷149》,中华书局,1975,第3532页。《元史》卷149载:“移剌涅儿,契丹人也……闻太祖举兵,私语所新曰:为国復仇,此其时也。率其党百余人诣军门献十策。”⑨(明)宋濂《元史·卷149》,中华书局,1975,第3529页。说明辽朝灭亡之后,一部分契丹人投附蒙古,并最终融入蒙古民族中。

当时的蒙古族也吸收了契丹人服装样式。据《隋书》、《北史》记载,南室韦“衣服与契丹同”。当时契丹服饰以圆领、窄袖长袍、束腰、穿短靴等适合于游牧狩猎生活的服装为主。内蒙古库伦旗七、八号辽墓西壁归来图中的一位侍从,外着淡蓝色圆领紧袖长袍,浅红色中单,腰系白带,足登红靴。⑩《内蒙古库伦旗七、八号辽墓》,《文物》,1987年第7期。《契丹国志·衣服制度》记载:“国母与番官胡服……服紫窄袍,加义襕、系鞢鞢带,以黄红色条裹革为之。”⑪叶隆礼《契丹国志·衣服制度》卷23。从而看出契丹服饰的特色:窄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长靴便于走草地。沈括于熙宁八年出使辽国时看到:“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惟胡人都无所沾。”⑫沈括《梦溪笔谈》(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页。可见短衣长靴最适合于游牧生活。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壁画《诸侯像》中一位蒙古族贵族穿交领、窄长袖锦袍,腰间束带附挂荷包,穿窄腿裤套长筒络缝靴⑬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山西省长治县郝家庄元墓墓室壁画中一位蒙古族男子身着圆领长袍、腰束带、脚着靴。从而看出蒙古族也像契丹人一样着圆领、窄袖袍、束带、脚着靴。衣服束带也是最适合游牧生活,宽宽的袍服束带后,便于骑射,而且挂上生活用品,如刀、烟具等等。契丹的腰带很有特色,叫“蹀鞢带”,又叫“蹀躞带”,其上可垂挂各种随身小件物品。“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⑭沈括《梦溪笔谈》(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页。当时蒙古族也喜爱腰间佩挂物件,这与契丹族的蹀躞带相似。上述材料中提到蒙古人腰间束带附挂荷包,此荷包是包袋的一种,为古代男士服装腰带上佩挂的饰品,古代蒙古族男子也喜爱佩服之,质地面料讲究,制作精致,面料多用丝绸,绣有花纹,形状多面美观,有圆形、椭圆形、桃形等。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发现的元朝蒙古皇族祭祀遗址上的石雕人像,腰两侧挂有蒙古刀,方形褡裢和索约、火镰坠等物①乔吉,旭江《元代蒙古皇族祭祀遗址与大型石雕人像》,《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契丹族贵者著貂裘,貂以紫黑为贵。当初蒙古部落也把貂裘视为珍贵物品。据《蒙古秘史》记载:“搠坛母曾将黑貂端罩(短大衣)为新妇之仪。”这是成吉思汗之妻勃儿帖新婚时带来送给夫家的礼物。后来成吉思汗受三姓蔑儿乞部的攻击,妻子被抢去,部众逃离,他为打败三蔑儿乞,夺回妻子,收复部落,把这黑貂端罩送给克列部的王罕。王罕喜极而言曰:“必以合汝离逷之国,为黑貂端罩之回奉乎!”可见黑貂衣的价值。

比甲是一种没有领没有袖,齐腰,后面倍长于前面,前面用两襻结之的衣服。这是元世祖的皇后察必,曾经设计出的一种衣服式样。《元史·后妃传》载:“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②《元史·后妃传》卷114,中华书局,1976,第2872页。此类衣饰在辽时已有。《夷俗考》载有:“别有一制,围于肩背,名曰'贾哈',锐其两隅,其式样像箕,左右垂于两肩,必以锦貂为之,此式辽时已有。”③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第361页。此形制的衣服极适合骑射,骑马奔跑时能够护胸与背,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中颇受欢迎。

女真人建国之初,“风俗淳俭,居家惟衣布衣”④(元)脱脱等《金史·世宗纪下》卷8,中华书局,1975年,第198页。。到太宗时,“居舍车马,衣服饮食之类与其下无异”⑤(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151页。洪皓《松漠纪闻续》载:“北方苦寒,故多衣皮”。⑥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印室编印《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松漠纪闻》,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印刷厂,1985,第76页。《大金国志》卷39载:“(女真人)富人衣裳,春夏多以紵丝绵紬为衫裳,亦閒用细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紵丝为四袖。贫者春夏并用布为衫裳,秋冬亦衣牛、马、猎、羊、猫、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⑦(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第553页。说明金人早期服饰多以动物皮或布为原料,没有华丽的文饰,等级制度不是很严格,服饰未成定制。到熙宗时,天眷二年(1139)始定仪制,“初御冠服。”⑧(元)脱脱等《金史·熙宗纪》卷4,中华书局,1975年,第74页。皇统元年(1141)正月“初御衮冕”⑨(元)脱脱等《金史·熙宗纪》卷4,中华书局,1975年,第76页。这样服饰有了定制,遵中原古制准王公等服降龙纹饰。及其宗室、外戚、一品命妇等亦曾经宣赐云肩龙纹黄服。从世宗大定七年始金国罢改龙纹,“(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曾经宣赐鸾舆服御、日月云肩、龙文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⑩(元)脱脱等《金史·舆服志》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第980页。说明金代世宗罢改龙纹之前的贵族命妇服饰中有日月龙纹饰物的云肩。《金史·舆服志》卷47载:“(金人常服)其衣色多白,三品以皂,窄袖,盘领,缝腋,下为襞積,而不缺袴。其胸臆肩袖,或饰以金绣。”⑪(元)脱脱等《金史·舆服志》卷43,中华书局,1975年,第948页。从而看出金代不仅贵族妇女服用云肩,而男子常服中也有服用云肩。黑龙江阿城巨源金代齐国王墓出土了一件男式酱色地织金绢绵袍一件,盘领,窄袖,两袖通肩有织金袖襕两行,两行图案间为织金圆珠纹⑫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阿城巨源金代齐国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0期。(图)。说明金代云肩是指两肩和胸背及袖子上的装饰物。日本学者曾对黑龙江省阿城亚沟石刻图案有过详细的描述:“此武士身著胡服,头戴盔,右手握鞭,足著长靴,可谓其全副武装矣……胡服之衿较广,全身皆有装饰之花纹,两肩之部分露有高贵披肩之两端,自胸部以迄两腕之上部,亦隐约可见花纹。”⑬鸟居龙藏《金上京及其文化》,《燕京学报》第35期。从而看出金代从贵族男女到武士都有服用云肩者。金人张瑀所画的《文姬归汉图》中的人物是按女真人的形象画的,图中文姬身穿窄袖圆领袍,外罩半袖直领袍,颈项间围有云肩,脚穿长靴(图)。她肩上所披云肩的形制为四垂云式,与袍服不是一体的,是围于颈项周围的云肩。从上述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图像资料分析,金代云肩形制大多为袍服两肩和胸背处饰以金绣图案,或两袖通肩饰有条状纹饰,或做四垂云式的围于颈项的披饰。元袭金制,云肩极盛行。《元史·舆服志》载:“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①宋濂《元史·舆服志》卷78,中华书局,1976,第1929页。到元英宗时服饰有了定制,其中对云肩的形制与颜色都有了定制。仪卫服色:“衬甲,制如云肩,青锦质,缘以白锦,衷以毡,裹以白绢。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②宋濂《元史·舆服志》卷78,中华书局,1976,第1140页。看来元代初期的云肩仍然是品位之象征,从仪卫到百官服饰中皆运用云肩。元代的云肩无论从形制和用途来看,都和金代云肩有诸多相似之处。敦煌壁画中的蒙古族供养人所着云肩是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与质孙服配套服用,所以和金代云肩一脉相承。

三、高丽文化

当时元廷内高丽式半臂风靡一时,其形制与比肩的衣袖很相似,但此衣是方领、齐腰式为主。张昱《宫中词》:“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载。连夜内家争借看,为曾着过御前来”③陈高华点校《辽金元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第17—19页。。权衡《庚申外史》载:“(元)京师达官贵人必得高丽女,然后为名家。高丽婉媚,善事人,至则多夺宠。自至正以来,宫中给事使令,大半为高丽女。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④(明)权衡《庚申外史》,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1982年赤峰市元宝山区宁家营子村老哈河西岸“沙子山”西坡发现了元代壁画墓⑤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文物》,1983年第4期。,壁画中有彩绘《墓主人对坐图》(图19)⑥图19选自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文物》,1983年第4期。,其中女主人身穿左衽紫色长袍,外罩方领深蓝色齐腰式半袖衫。其女主人身后站立的女仆身着窄袖左衽粉红袍,外罩方领、齐腰式半袖衫。从而可知,元代高丽式半臂也很流行。

图19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中的《墓主人对坐图》

从而看出,蒙元时期,与西域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也通过钦察汗国与今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贸易关系,通过伊儿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从而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所以,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面料的制做工艺及纹样、服装佩饰、服饰形制等都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辽金风格、高丽风格。

[责任编辑:奥其]

K892.23

A

1674-3067(2016)04-0042-0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阿尔寨石窟壁画研究》(15BKG017)

**[作者简介]董晓荣(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蒙古学与藏传佛教文献与图像研究。

猜你喜欢

蒙元织金契丹
织金平远古镇
织金大峡谷
了解蒙元关中社会的一扇窗户——《13—14世纪关中社会生活》评介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织金洞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织金洞外无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