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
2017-01-16马彦敏孟静岩马佐英袁卫玲
马彦敏,孟静岩,马佐英△,袁卫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中医多学科研究】
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
马彦敏1,孟静岩2,马佐英2△,袁卫玲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中医理论术语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中医精华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养生及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中医在养生、保健、治病中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科普文本的阅读。故主要阐述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讨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提供可行方案。
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科普文本;易读性
中医理论术语的特点是模糊性、相对性、生动性和简洁性,而模糊性是影响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理论的形成深受“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影响,其强调的是应从全局去把握机体的疾病与健康,这种整体观很容易导致对细节、局部认知的忽略,基于此形成了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1]。而易读性是科普文本的最基本要求,由此导致中医科普文本传播的困境。本文基于中医科普文本传播的困境,分析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提供可行方案。
1 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
中医理论术语在表述中的语言特征是隐喻性、多义性,这些带有模糊性的语言特征从深层次来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阴阳”“五行”等,具有传统的取象思维模式,通过运用这种思维模式认识、想象和推演与人体相关的一些现象,强调宏观的把握而非具体的分析。因而中医理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阐述中医理论的语言也多是模糊语言。
阅读中医的经典医籍,读者可以看到大量的模糊语言贯穿于医籍始终。古人运用大量隐喻、抽象的语言来解释疾病的病机及诊疗手段,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语言的隐喻性,语言的隐喻性又分为词语性隐喻、短语式隐喻、语句式隐喻等。如“心火”“肝火”“胃火”“脾湿”“肾水”等均是常见的词语性隐喻;“湿蕴下焦”“肝阳上亢”“君主之官”是常见的短语性隐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等则采用语句式隐喻;中医术语的隐喻性正是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认为用隐喻式语言更能准确地描述疾病的转归与治疗的依据[1]。
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在中医的治疗方法表达上更为明显,如“釜底抽薪”法是用于治疗便秘之胃肠火热证,“增水行舟法”是用于治疗便秘之阴虚肠燥证[1]。中医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对治法进行比喻与描述,再现了发病及病机过程。而在这种模糊性的表述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意象的词语、大量的典故,使文本的解读可能产生歧义,给中医科普文本的易读性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2 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2.1 中医理论的象思维
中医象思维是指通过观察机体外观表现出来的征象,采用比喻、联想、象征、比对等方法推理内部结构功能等特征的一种思维。象思维方法包括观象法、取象法、意象法、想象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强调对“象”的把握,而对“象”的把握,往往带有观察者自己的主观色彩,这就是所谓“医者,意也”[2]。这里的“意”是指意味、意念、意境等,即是说中医师的主观意象。
2.2 中医理论术语具有简约特点
中医理论术语追求的是精致、简洁、简约,其内涵丰富,常用4个字表述中医术语[3]。如常用“消肿活血”“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表示治疗目的,用“肝郁气滞”“阴虚阳亢”“肾虚水泛”等表示因果关系,用“手足厥冷”“头晕目眩”等表示病症的并列关系。中医理论术语的简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
3 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对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的影响
中医科普文本属于大众传播“文本”的一种,文本通常指“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4]”大众传播对文本的基本要求是简明易读。衡量文本易读性可以从字词的形式、句子的形式、行段的形式、迷雾指数、人情味成分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价。而中医理论术语的很多维度不符合文本易读性的要求。
如《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医书籍,均存在大量术语[1]。这些术语的字词有一部分为冷僻字词,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从而影响了中医科普文本的易读性。迷雾指数是指语言的艰涩程度、抽象程度等,迷雾指数越高理解的难度就越大[4],而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迷雾指数极高的语言体系,从而造成中医科普文本的易读性欠缺。
另外,由于中医秉承的是传统的象思维,强调对“象”的把握而对“象”的把握,往往带有观察者自己的主观色彩,而在传播学中文本离开作者后,文本的读者或者解读者会根据自己的语境,在解读文本之时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当象思维传达的主观性和解读文本的主观性产生碰撞时,会产生歧义或误解等情况,影响中医科普文本的易读性。再加上当代人们的语言风格已与秦汉时期大不相同,而若无相当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中医理论术语的内涵。
4 中医科普文本传播的改进方法
传播学研究中,文本分析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文本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一旦讯息编码完成,经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的时候,文本就对受众开放,而受众可以依据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身经验进行解读[6],这对文本最终产生的效果有极大影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医科普文本要足够完整,才能弥补中医理论术语模糊性所带来的影响。
4.1 完整的中医科普文本应涵盖的范围
第一部分:关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的介绍。中医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理论术语产生于其中,自然会带有相关朝代的历史文化特点。而很多读者的历史文化知识无法达到相关层次,进而会影响传播效果。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写于前文,既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可填补读者的知识空白。
第二部分:中医术语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整体性,一个中医理论术语往往牵扯到很多中医方面的基础知识,若读者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解读文章必然会有障碍甚至产生误解。
第三部分:正文部分的展开,如治法、方药的介绍。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文本的知识性与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要将中医理论中艰涩难懂的术语变得生动有趣,并将艰涩难懂的中医理论术语置入当代人的语境,将其转化为当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体系。如在文本中举例说明或使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这也要求传播者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素养。
第四部分:体现现代应用价值。读者阅读科普文本,一般情况下会有实用价值的诉求,若中医科普文本中能体现现代应用价值,就可以使传统的理论有继续实践的价值和可能,增加文本对读者的吸引力。如可以通过病例研讨等形式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强化。
4.2 将新兴传播媒介融入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丰富其传播方式
造成中医科普文本易读性障碍的直接原因是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因此可将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新兴传播媒介融入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在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过程前后,还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及时接收读者对文本的意见或疑问,并及时给予回应形成互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与此同时还可以丰富中医科普文本传播的方式,如可以尝试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可将中医科普文本的内容制作成专题讲座的形式,重点讲解文本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又或者将文本中的主题以专家义诊的形式进行传播,一方面促进了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读者;还可以举办现场咨询活动,专人回答读者对中医术语的疑问,并给予读者一定的健康指导。
5 结语
中医理论术语的模糊性,是中医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种模糊性与中医象思维及中医理论术语的简约特点有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科普文本的阅读。而大众传播对文本的基本要求是简明易读,因此当代人若无相当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中医理论术语的内涵。本文提出,除了将新兴传播媒介融入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丰富其传播方式外,一个完整的中医科普文本还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中医术语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第三部分是正文部分的展开如治法、方药的介绍;第四部分是体现现代应用价值。希望这些改进措施能为促进中医科普文本的传播提供可行方案,方便大众了解中医养生及中医治疗方面的知识。
[1] 左媛媛,王寅. 从中医模糊语言的研究入手,阐释中医理论内核的模糊性[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9-12.
[2] 徐月英,谷峰,王喜涛.《黄帝内经》象、数、理思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 毛嘉陵.中医文化传播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
[4] 田中阳. 传播学基础[M]. 长沙:岳麓书社,2009:8.
[5] 陈力丹,易正林. 传播学关键词[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78.
R222.15
A
1006-3250(2017)10-1397-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531701)-“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古代文献“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
马彦敏(1985-),女,山西人,在读硕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马佐英,女,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Tel:022-59596195,Email:ma2101@163.com。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