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防疫队伍职能与管理的“四个转变”
2017-01-16梁洪峰常亚北河南省南乐县农业畜牧局
文│梁洪峰 常亚北(河南省南乐县农业畜牧局)
读者之声
基层防疫队伍职能与管理的“四个转变”
文│梁洪峰 常亚北(河南省南乐县农业畜牧局)
基层防疫队伍对保障健康养殖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畜禽养殖业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尤其是规模养殖集中区养殖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基层防疫队伍的服务职能和服务方式,亟须适应畜牧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以更好发挥自身作用,服务畜牧业发展。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对规模养殖集中区动物防疫队伍职能的转变进行初步探讨,供同行商榷。
一、由入户免疫向技术指导服务转变
传统散养模式下,养殖户零星分散,养殖畜主必备的防疫知识技能和免疫所需的相应条件相对缺乏,主要由片区基层动物防疫员入户防疫,且在实际执行时,统一进行春秋两季集中防疫。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散养户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的养殖场(小区),养殖单位的技术水平和防疫设施得到了提高和完善,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畜禽免疫,基层防疫员已不必开展入户免疫操作。况且,防疫员接触的养殖人员与畜禽种类复杂多样,入户免疫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
因此,基层防疫队伍的工作职能应由入户防疫向技术指导转变。基层防疫员应发挥自身防疫技能熟练、对当地及当前动物防疫发展流行规律熟悉的优势,指导养殖场户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过培训提高养殖场技术人员的饲养管理水平、免疫操作技能和熟悉养殖档案的建立流程等,提高养殖场的综合防疫水平。
二、由临床治疗向疫病监测转变
规模养殖条件下,单个畜禽疾病诊疗,因经济价值、诊疗成本和疫病传播等因素,已失去治疗意义,对畜禽疫病应由临床治疗转向疫病监测与综合防控。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职能也应随之转变,工作的重点是在提高整体防疫水平的前提下,着眼于辖区内畜禽疫病发生情况的监测统计与分析,协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辖区内畜禽的抗原与抗体监测,着眼于对养殖场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指导与规范。基层防疫员应监控辖区内动物疫情,按月统计上报畜禽发病及死亡情况,以便动物疫控部门分析评估疫病风险,及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三、由现场协助检疫向养殖信息统计转变
散养模式下,官方兽医很难全部做到畜禽出栏到场检疫,多数是在防疫员的协助下完成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随着形势发展,规范养殖集中区规模养殖占比较大,加上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要求动物检疫工作越来越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已经能够做到在畜主报检后安排官方兽医按程序到场规范开展检疫工作。但是动物检疫对辖区内畜禽养殖存栏、出栏情况的掌握仍离不开基层防疫员的配合,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说,实现以检促防,防检结合,基层防疫队伍协助检疫职能应当由现场协助向养殖生产信息统计转变。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服务动物检疫工作。
四、管理模式的转变
基层防疫队伍职能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也应做到相应的转变。应当由免疫质量考核转向服务与信息统计水平的考核管理,并根据防疫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情况落实防疫人员补贴。基层防疫队伍职能转变后,不再以直接入户操作免疫为主,而是以技术指导、疫病监测和信息统计为主,对防疫员的考核也应随之改变。
基层防疫员平时应以标识发放、档案管理指导为抓手,畅通疫病发生与免疫信息统计渠道,每月向乡镇政府和县畜牧主管部门报告一次辖区内畜禽防疫执行情况。报告内容可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相应表格,其内容应当包括动物防疫员姓名、联系电话、责任辖区范围、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数量、月初存栏、当月出栏补栏、当月免疫畜禽数量(主要以强制免疫为主)、当月疫病发生情况、疑似动物疫病名称、病死畜禽数量、无害化处理情况等,乡镇政府、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对防疫员上报的统计信息及时汇总、整理、分析,用于指导下一步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
在加强基层防疫员培训与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畜禽饲养单位兽医人员的培训,切实保证防疫水平。要加强免疫标识、免疫档案管理,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由县畜牧主管部门通过基层防疫员按其责任区域发放,防疫员应做好免疫标识的发放登记,做好免疫档案建立的指导,每2~3个月指导一次,并对免疫情况予以签字确认,为出栏检疫提供可靠防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