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山东省蜂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01-15张淑二李有志孙仁修
张淑二 李有志 孙仁修
(山东省畜牧总站,济南 250022)
山东是全国的畜牧业大省,但养蜂业一直相对较弱。随着生态畜牧业概念的提出,我国畜牧业逐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以“生态、安全、绿色、健康”为基调的大畜牧时代正在来临,再加上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加强,给蜂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年的发展,山东省养蜂业有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蜂业发展,多方面加大了养蜂业扶持力度,尤其在技术研发、保护区及蜂场建设、农机具与种蜂补贴等项目的立项均给予了积极支持。
一、山东省养蜂业发展现状
1.地理位置优越
山东地处北温带,位于北纬34°25′至38°23′,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全省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量550~950 mm,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给蜜蜂的生长与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此外,山东地形多样,有隆起的鲁中山区、和缓起伏的东部丘陵地带和北部、西北部平坦的黄河冲击平原。山东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为蜜源植物生长及蜜蜂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2.蜜源植物种类及分布
山东是全国的农业、林业大省,各类农作物、果树等经济作物及野生植物、树种种类繁多,据统计各类蜜源植物多达220余种,蜜粉源植物主要分为农作物类、林木类、牧草和绿肥类、果树类、野生草本类及观赏类等6大类。
(1) 农作物类蜜源植物:栽培作物尤其是油料作物在山东省分布广、花期长、泌蜜多、花粉足,主要有芥菜、油菜、芝麻、陆地棉等,全省各地均有栽培。
(2) 林木类蜜源植物:林木蜜源植物在主要蜜源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槐树、刺槐、紫穗槐、黄荆、沙枣、石榴、丁香、罗布麻等,在全省鲁中、鲁东等地栽培较多,其他地区亦有分布。林木蜜源植物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其利用应充分了解与把握蜜源植物的泌蜜大小年及天气状况。
(3) 牧草类蜜源植物:山东是畜牧业大省,各地均有大面积的牧草种植,牧草种植不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也为蜜蜂养殖提供了重要的蜜源,而蜜蜂采蜜活动又进一步提高了牧草产量与质量。山东省牧草蜜源植物主要有车轴草、紫花苜蓿、草木樨、紫云英等,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4) 果树类蜜源植物:果树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花蜜与丰富的花粉,还具有芬芳的香气。果树利用蜜蜂授粉,还可大幅提高水果产量,实现农业与蜂业双赢。山东省主要果树蜜源植物有柿、枣、梨、苹果、山楂、桃、杏、李子、樱桃等,这些树种山东省各地分布广泛,但以山区、丘陵地带为主。
(5) 野生类草本蜜源植物:许多野生植物也是蜜蜂的重要蜜源,尤其是善采百花的中华蜜蜂,野生草本植物具有分布面积大、花期长、泌蜜量大的特点,是山东省蜜源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蜜源植物主要有红蓼、紫苏、低椒、党参、瓦松等,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山区、丘陵、湿地等处。
(6) 观赏类蜜源植物:观赏类植物中,有些植物的花期较长、花瓣较大而且花蕊内蜜腺发达。该类植物主要有菊花、马蹄莲、晚香玉、金粟兰等,主要在公园及家庭中栽培种植。
全省各类蜜源植物种植栽培面积保守估计1.2亿亩以上,蜜源十分丰富,全省除11月至翌年2月无蜜粉源外,其他月份均有蜜粉源,可实现载蜂量至少在230万群以上。
3.养蜂业吸引力日益加强
随着养蜂效益与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养蜂队伍人数逐步加大,蜂业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逐步向养蜂业各个环节渗透。据行业统计,2010年全省养蜂户为3960户,到2015年底,养蜂户数已达5290户,蜂业从业人员(含加工企业职工)2万余人,基层养蜂队伍日益扩大。2015年,全省蜂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建立了一支以省级专家为主,地方专业人才为补充的技术队伍,为全省蜂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4.蜂业产业链逐步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逐渐形成了包括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与销售、农机具生产、蜜蜂饲料生产、蜜蜂授粉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据统计,2015年,全省蜂群存养量40万群, 蜂蜜、蜂王浆产量分别约为20000吨、150吨,蜂产品产值约6亿元;全省蜂蜜、蜂王浆年加工贸易量分别达到35000吨和500吨。山东五征集团生产的首款养蜂移动平台,已列入全国农机补贴目录,给广大蜂农带来了便捷与效益。利用壁蜂、蜜蜂为苹果、梨、桃等果园授粉面积500多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60%以上。
5.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日臻完善
随着蜜蜂养殖与加工业不断加强,各级协会、学会、合作社逐步增多,已初步形成了以省蜂业协会为引领,市、县级蜂业协会广泛参与的协会服务体系;以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织,蜜蜂养殖户、蜂产品加工企业及产业上下服务企业参加的学会服务体系;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众多养蜂户参与的基层养殖专业合作社体系。同时,省、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及产品检测部门也提供部分社会化服务职能。据统计,全省有市级以上技术推广、检测部门22家,省、市、县级蜂业协会37个,各类专业合作社450多个,其中,示范合作社65个,理事以上会员达到600多人,以此为基础的全省蜂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在技术服务、政企连通、政策推动等各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6.产学研推政结合更加紧密
近年来,随着全省蜂业的蓬勃发展,蜂业生产、加工与教学、研究、推广部门结合越加紧密。以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财政、发改为主导,行业协会、大学、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为支撑,通过各类惠农政策和项目,推动了标准化蜂场建设、农机具购置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多项工作的开展;以省畜牧总站、省蜂业良种繁育与推广中心及省蜂业协会三部门开展的各类蜂业生产技术培训,从不同角度提高了蜂农的技术水平。通过产学研推政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山东省蜂业生产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7.中蜂保护区建设逐步加强
中华蜜蜂作为山东省37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因具有采蜜力强、利用率高、适应性强、采蜜期长及抗螨能力强等特点,被列入山东省畜禽保护品种名录。自2010年开始,山东省先后在曲阜、蒙阴、临朐、东营、沂源等地建设中华蜜蜂保护区,利用该地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结合中华蜜蜂的生长、采蜜等活动规律,因地制宜地划定了中华蜜蜂保护边界,减少了西蜂的干扰,加快了这一地方优良品种的分群繁衍。目前,全省5个保护区内拥有中华蜜蜂逾20000群,且数量仍在不断扩大。
8.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蜂业发展愈加重视。2013年将蜂业列入山东省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并制定了《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2014-2020)》。2015年,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了《山东省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并经省政府同意后已于2016年初发布实施。自2012年以来,省级各部门先后划拨建设类、补贴类、科研类、培训类资金5000余万,有力支持了全省蜂业快速发展。
二、山东省蜂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山东省蜂业发展较快,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财政扶持力度不够,项目资金碎片化
尽管省级各部门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扶持资金,但与全省蜂业发展实际相比,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同时,资金的碎片化程度高,持续性差,与养殖场、保种场和生产企业等对接不够,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蜂业从业者老龄化严重,技术人才队伍匮乏
随着蜂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加入到养蜂队伍,但总体来看,养蜂人员老龄化程度严重,50岁以上老人养蜂者占到53%。此外,受过养蜂正规教育或职业培训的人员严重不足,养蜂科技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中蜂保护区建设分散,各部门联动性不足
全省5个中蜂保护区建设相对分散,未能实现与当地景区的有机结合,大大降低了中蜂的保护效果。在保护区内,畜牧、公安、林业及景区部门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在遭遇西蜂入侵等情况下,应急能力差,未能对中蜂实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省内各级财政、发改、科技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在蜂场建设、农机具补贴和蜂种引进上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惠及更多养蜂户与加工企业。设立项目补贴、扶持类资金要保持项目的连续性,才能尽可能大的显现资金扶持的效果。
2.加强养蜂生产技术培训
当前养蜂户的进入门槛较低,很大一部分养殖户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养蜂技术培训,所以,各级技术推广部门、协会要制定蜂农培训计划,实现养蜂技术的年度轮训,不断提高蜂农养殖技术水平。
3.高等院校增设养蜂专业
鼓励省内农业高校及职业院校增设养蜂专业或养蜂学课程,让对养蜂产业有兴趣的年轻人有学习养蜂技术的途径,也为全省养蜂及蜂产品加工行业蓄积人才,增加行业新鲜血液,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4.加强中蜂保护区建设
以省级畜牧、林业、旅游、公安等部门牵头协调,联合所属地政府部门,依托沂蒙山区地形地貌,以全省5家中蜂保护区为基础,有效整合各个省级保护区的优势资源,制定统分结合的资源保护路线,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环状结构的保护屏障,申请建立国家级中蜂保护区。同时,鼓励各市积极开展中蜂保护区的建设。
5.充分发挥各级协会职能
近年来,各级蜂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尤其是省蜂业协会在沟通蜂业发展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各类项目立项、加强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各级协会组织建设,转移部分职能到协会,真正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结合与有效利用,全面推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