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蜜蜂真菌病
2017-01-15陈渊
陈 渊
(浙江义乌市陈渊蜂场)
蜜蜂真菌病虽然不如蜂螨那么凶猛,却是西方蜜蜂的第二杀手,每年不少蜂场因患真菌病而减产甚至垮场。治螨用的杀螨剂各地都有大量供应,而治真菌病的药物则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只解决不了问题。蜜蜂的真菌病主要是白垩病及真菌爬蜂病。
一、白垩病
1.发病症状
白垩病的病原体是蜜蜂球囊菌。刚发生时只有少数白色块状物出现在巢房中,然后逐渐增多。1周后许多房孔被掀开,黑白菌丝硬块增多,最后蔓延至全群。患病蜂群由于幼虫受损,成年蜂下降,幼蜂后继无望,群势下降严重,无采集力。巢门口有大量黑白硬尸块被蜜蜂拖出。
我国养蜂多以家庭式饲养,饲养数量多在100~200群,劳作较重,很难逐群查找发病蜂群,往往对初发病群失去检查而错过时机。白垩病和其它蜂病不同,其黑白蜂尸往往会被蜜蜂清出至在巢门口,养蜂人如果经常在巢门口巡视发现,这时蜂群已患上白垩病,应立即采取措施。
2.发病原因追溯
(1)直接传播:1990年以前,我国在个别地区发现蜜蜂白垩病,当时北方定地蜂场很少,以南方流动养蜂场为主。南方各省气温高湿度大,发病速度快,加上流动性大,白垩病很快蔓延开,当时由于科研条件跟不上,蜂农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蜂群消失。
(2)蜜蜂体质衰退,抗病力下降: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大自然唱反调,再加上农作物因品种改良流蜜量锐减,如新疆的棉花、青海的油菜以及南方的油菜流蜜量很差。有些蜂农对蜜蜂采取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在内外交困下蜜蜂体质严重下降,群势不壮,采集力差。蜂蜜是最好的消毒剂,蜜蜂采不到蜜又吃不饱,当然抵挡不住真菌的入侵。
(3)交叉感染使病情加重:勤取蜜、取稀蜜,不择手段对蜜蜂进行巧取豪夺,通过摇蜜机,王浆框、脱粉器、蜂刷等工具互相接触,把病菌毫无阻挡地传播给健康群,原先的无病群很快感染上,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治疗不当:有些蜂农不知道白垩病的病因,蜂群得病后乱用药,特别乱用抗生素治疗,使蜜蜂体内的菌群失去平衡,促进真菌大量繁殖,蜂产品受污染。
(5)消毒没跟上:养蜂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越冬蜂壮,对蜂具和蜂粮没有严格消毒。应该知道危害蜂群的真菌即使在零下20℃还能存活35年。据初步调查,有不少蜂场除了在越冬期对老巢脾进行硫磺熏蒸消毒并没有进一步消毒,致使病菌不能根除,许多蜂场在春繁使用的天然花粉没有消毒,这是非常危险的,许多蜂场在早春因喂蜂粮蜂群突然发生白垩病。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对饲养员来说是重中之重。
(6)蜂种抗病力问题:虽然白垩病令养蜂人烦恼,但有一奇怪现象,同一蜂场也有个别或某些蜂群没有患病,或有些蜂场安然无恙,除养蜂人饲养管理细心外,和蜂种抗病力有很大关系。笔者仔细观察,凡患过白垩病的蜂场,如果不换王,病患永无止境。
(7)外来因素:自然中有不少野生蜂,它们在侵扰蜂群时也会把病菌带进蜂群,有些远离尘世的蜂群也会感染白垩病。
二、白垩病的危害程度
1.蜜蜂失去采集和繁殖能力
患白垩病的蜂群基本上失去采集力,即使再好的花期只能望花兴叹,更谈不上王浆生产。首先出现子脾不平整,然后缩减,最后幼虫死亡,新蜂出房锐减,最后全群消失。此病发生在春末夏初,蜂农投入较大,到生产期却无收获,一年的希望付之东流。
2.真菌病很难治
真菌的生命力极强,在低温和极度干燥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持生命力,它的抗药性也非常顽强,一般药物无法防治。
3.白垩病和真菌爬蜂关系很密切
每到夏末秋初,不少蜂场出现异常现象,一群法比较及酶学性质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6): 1258-1260.
[16] 王邕, 黎海彬, 白先放, 等. 酶解-溶剂法提取罗汉果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6, 31(7): 125-127.
[17] 张明春, 解军波, 李婷, 等. 复合酶法提取酸枣仁黄酮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9): 174-177.
[18] 何新益, 符绳慧, 王磊. 水溶性蜂胶的酶解制备工艺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2): 280-284.
[19] 张红城, 董捷, 李春阳, 等. β-葡萄糖苷酶酶解蜂胶黄酮苷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29(11): 332-336.
[20] 戴继荣, 唐力, 邓玉林, 等. 生物活性环糊精衍生化蛋白质的合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5(4): 369-371.
[21] BRAFORD M M.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1976,72: 248-254.
[22] 孙丽萍, 田文礼, 朱晓丽, 等. 蜂花粉总黄酮检测方法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7, 28(1): 262-265.
[23] 郝晓霞, 罗明, 余淑娴. 酶解技术及其应用[J]. 江西科学,2007, 25(3): 355-358.
[24] 许雄, 孙灵霞, 李苗云, 等. 酶解畜禽兽肉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9): 3677-3678, 3714.
[25] 谷福根, 高永良, 崔福德. 环糊精包合物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6): 686-693.
[26]赵海霞,陈浩,田景振.环糊精包合技术[J]. 山东中医杂志, 2000, 19(4): 241-243.
[27] JUN S W, KIM M S, KIM J S,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mvastatin/hydroxypropyl-beta-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using 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 (SAS) pro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07,66(3): 413-421.characterization of simvastatin/hydroxypropylbeta-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using 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SAS)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07, 66(3): 41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