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龙头企业引领 专业合作社支撑 广大农户参与
2017-01-15李生辉青海省湟源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文│李生辉(青海省湟源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湟源:龙头企业引领 专业合作社支撑 广大农户参与
文│李生辉(青海省湟源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青海省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带,农牧交错互补特点明显。近年来,湟源县按照“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建成全省农区畜牧业发展示范县”总体目标,遵循“立草兴牧、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发展思路,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农牧局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出台了《湟源县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湟源县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湟源县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层层落实责任,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2.强化绩效管理,创新扶持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粮改饲试点,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健全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依托“草牧业试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农业机械补贴”等项目,加大粮改饲试点扶持力度;与邮政储蓄银行湟源县支行签订了《关于湟源县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项目“授信池”贷款合作协议》,建立了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金融扶持机制,撬动了金融部门“授信池”贷款业务,为推进粮改饲试点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依托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优势,开展技术培训,在《青海科技报》《西宁晚报》、西宁电视台、湟源电视台等报刊媒体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二是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饲草料生产加工和科技示范点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并且利用农信通、农技宝网络服务平台等科技手段,及时发布饲草价格与供需等信息。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高饲草种植试验示范能力,2016年第四届中国草业大会将湟源县作为粮改饲项目饲草种植、种养结合现场观摩点,有效地宣传了粮改饲试点成效。
4.加强基地建设,推动规模经营。项目实施两年来,饲草种植面积达到并稳定在20万亩,建立集中连片饲草料生产基地48个,相对集中连片、可进行机械化生产的饲草面积达到14万亩,鲜草生产能力达50万吨,年收储饲草15万吨以上,大幅提升了饲草生产潜力,可提供68.5万个羊单位的饲草。期间,通过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加大,2017年青贮玉米种植达到1万亩,比2015年增长50%;燕麦、黑麦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比2015年增长6%。从事饲草种植的专业合作社、养殖企业及大户从2012年的 87家增加到2017年的176家,引进培育推广燕麦、黑麦新品种4个,青贮玉米新品种3个,新技术2项。
5.推动循环发展,促进生态保护。通过近几年发展,全县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02处,引进建成有机肥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有机肥达12万吨。推行“规模化种草-饲草科学化加工利用-绿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市场化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全面落实131.98万亩天然草场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330万元,切实做好天然草场保护和改良,投资1.4亿元实施退耕还牧项目,统筹推进草牧业生态保护建设。
二、主要特点
通过两年试点,湟源县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项目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支撑、广大农户参与的农牧业循环发展格局,形成了以“规模化饲草种植—饲草科学化加工利用—发展绿色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粪污有机肥加工—互联网+市场化销售—饲草规模化有机种植”为一体的绿色循环“湟源模式”。其主要特点为:
1.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在循环发展模式中,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是种养结合的关键环节,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按照化肥使用每亩减少1千克计算,全县20万亩饲草种植可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
2.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县耕地32万亩,川水地区以种植饲用玉米为主,浅山和脑山地区种植黑麦和燕麦。2017年饲草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相对集中连片、可进行机械化生产的饲草地面积达到15万亩,比项目实施前(2014年)增长20%。2016年以土地流转方式种植面积17万亩,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10.99万亩,流转集中经营土地的人均收入比分散、零星经营户增收增长20%左右,表明从过去青稞、油菜籽、马铃薯等粮油作物种植转变为饲草种植,带动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循环发展模式,形成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造产业优势明显、产业扶贫能力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为重点,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4.为畜牧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养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种草养畜循环发展模式采用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这个关键点,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养殖业粪污加工成有机肥返田利用,有效地降低了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畜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在粮改饲试点过程中,湟源县以养定种,合理确定粮改饲面积,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支撑、广大农户参与的农牧业循环发展格局;形成了“规模化饲草种植、饲草科学化加工利用、发展绿色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粪污有机肥加工、互联网+市场化销售、饲草规模化有机种植”为一体的绿色循环“湟源模式”;体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增绿的“三增”效益;调整了为牧而种、以种促养的种养结构关系;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和脱贫致富的路子;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了农牧交错地带“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探索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及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的方法;提升了牛羊肉的品质以及品牌效应;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生态农业水平;加强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
1.增加畜产品产量。两年来,畜产品产量显著提升。2015年年末,全县草食畜存栏39.68万头只,比2014年增长1.7%;出栏草食畜23.85万头只,比2014年增长10.5%;牛羊肉产量达到0.76万吨,占全县肉产量的66%,比2014年增长13.3%。到2016年末,全县草食畜存栏41.13万头只,比2015年增长3.7%;2016年出栏草食畜27.17万头只,比2015年增长14%;牛羊肉产量达到0.8万吨,占全县肉产量的68.3%,比2015年增长5.3%。
2.降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以往浅山和脑山地区以种植小麦、青稞为主,亩产250千克,销售收入550元,纯收入100元,经济效益低下。种植燕麦、黑麦饲草作物,亩产鲜草2.5吨,销售收入达787元,除去种植成本,纯利润达332元,与种植小麦、青稞相比较可增收232元,“一茬两收”新模式比种植小麦青稞增收382元。青贮饲草成为日粮主要组成部分后,饲料成本降低。与传统奶牛养殖、商品肉牛羊养殖相比,一头奶牛每日增加青贮草6千克,可节约养殖成本7.2元,年节约成本2628元;每头肉牛每日增加3千克青贮草可节约养殖成本3.6元,年节约成本648元;每只肉羊每日增加0.8千克青贮可节约成本0.96元,年节约成本86.4元,经济效益显著。
3.种养结合格局缓解草畜平衡压力。在循环发展模式下,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县饲草种植面积20万亩,鲜草产量达到50万吨,为草食畜舍饲或半舍饲奠定了基础。同时草食畜出栏率连续两年超过10个百分点,表明从传统放牧方式过渡到舍饲或半舍饲为主,打破了传统放牧养殖方式,减轻了天然草场载畜量,缓解了草畜平衡的压力。
4.打破传统养殖技术,提高羔羊成活率。在推进粮改饲发展草牧业试点工作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大力推广“TMR”全混合日粮技术,转变传统养殖模式,推动养殖业向精细化发展,提高了饲草料科学化利用水平,彻底解决了饲草料发霉变质与营养物质损失严重等问题,实现了从不用青贮饲草到试探性使用再到积极使用,从采用简易青贮方式制作青贮到建设标准青贮池进行青贮,养殖观念逐步得到转变。冬季产羔季节,能繁母羊在优质饲草缺乏的条件下使用青贮饲草,羔羊初生重显著提高,母羊奶水充足,成活率提高20%左右,部分养殖场羔羊成活率达到95%以上。
5.补短板,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饲草种植效益,积极推广机械化作业,充分利用项目扶持资金,鼓励饲草种植大户购置饲草种植加工机械,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种植加工机械4500台(套)。2015年、2016年利用省、市农机补助资金共购进各类饲草种植、加工设备71台套。全县适宜机耕的15万亩连片饲草种植基地实现了机械化种植、收割,90%的养殖企业具备饲草青贮及粉碎加工能力,通过大面积机械化作业,每亩生产成本降低了200元。
6.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全县养殖业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由重畜轻草向种草养畜转变;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了由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牛、羊的规模化养殖程度分别达到了46%、42%,从根本上改变了牲畜完全依靠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了由粗放高耗型向环保节约高效型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种养加一体化全面发展,推动产业实现了“接二连三”,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7.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动养殖业“出川上山”,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对全县100多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进行1∶1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同时利用全县3家有机肥加工企业资源优势,与周边养殖场、合作社签订粪污消纳协议,通过区域承包集中处理的方式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年加工有机肥10万吨,使全县粪污处理达到了粪污排放量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