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

2017-01-15刘蕾迟晓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类风湿口服关节炎

刘蕾 迟晓盟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辽宁大连 116011)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

刘蕾 迟晓盟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辽宁大连 116011)

文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介绍。

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及晨僵。本病的病理特点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滑膜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及肌腱等,引起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结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1 流行病学

RA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1%~0.05%,患病率为0.18%~1.07%不等,其发病有一定的种族差异性,印第安人高于白种人,白种人高于亚洲黄种人。RA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病,但一般好发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32%~0.36%。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目前,RA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肥胖症等有关。

2.2 发病机制 RA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表面分子等水平上,参与发病的主要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6(IL-6)、IL-23、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基质金属蛋白酶。此外,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Wnt信号转导通路、miR-146a也参与RA的发病。

3 临床表现

3.1 症状 RA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及全身血管炎,常伴有晨僵(>1 h)。多以隐匿方式起病,少数患者可有高热、乏力、全身不适、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个别患者急性起病,数天内出现多关节症状。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及足趾关节受累最为常见,也可累及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等,髋关节受累少见,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伴晨僵。部分患者除关节表现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胃肠道及血液系统等内脏损害。

3.2 体征 RA最常见的关节畸形为手指向尺侧偏斜、近端指间关节呈“天鹅颈”“纽扣花”形,腕、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半脱位等表现。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致使周围肌肉萎缩、痉挛。

3.3 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是诊断RA的重要抗体,RF滴度一般与RA病情活动性及严重性成正比,但不是RA的特异性抗体,5%正常人也可出现低滴度RF阳性;抗CCP抗体的特异性较RF高;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有助于早期发现RA潜在者。多数活动性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3.4 X线检查 RA的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Ⅰ期),继而出现关节间隙狭窄(Ⅱ期),关节面出现虫蚀样改变(Ⅲ期),晚期可见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Ⅳ期)。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4.1 诊断标准 目前,RA的诊断主要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①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1 h;②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胀或积液;③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④对称性关节炎;⑤有类风湿结节;⑥血清RF阳性;⑦X线检查有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符合7项中的4项可诊断为RA,其中第①~④项中要求病程至少持续6周。根据上述条件诊断RA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不典型及早期RA易出现误诊或漏诊。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风湿病联盟提出了新的RA分类标准:关节受累情况(0~5分),1个大关节0分、2~10个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3分、>10个关节至少为1个小关节5分;血清学(0~3分),RF和抗CCP抗体均阴性0分、RF或抗CCP抗体低滴度阳性2分、RF或抗CCP抗体高滴度阳性3分;急性期反应物(0~1分),CRP和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异常1分;症状持续时间(0~1分),<6周0分、≥6周1分。上述评分>6分可以确诊为RA。

4.2 鉴别诊断

4.2.1 骨关节炎 该病为骨关节退行性病,好发年龄多>40岁,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疾病活动期可有关节疼痛加重、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时间多>30 min;远端指间关节可出现赫伯登(Heberden)结节,近端指间关节出现布夏尔(Bouchard)结节;骨关节炎常无游走性疼痛,大多数患者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X线检查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或骨疣形成。

4.2.2 痛风 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呈反复发作,好发部位为单侧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如膝、踝、肘、腕及手关节等。急性发作时通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在关节和耳廓部位出现痛风石。

4.2.3 银屑病关节炎 有银屑病病史,关节损害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为主,同时也可出现关节畸形,类风湿因子阴性的同时可伴有银屑病皮肤或指甲病变。

4.2.4 强直性脊柱炎 该病主要侵犯脊柱及骶髂关节,同时也可累及膝、踝、髋等关节,如累及外周关节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强直性脊柱炎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可有家族史,外周关节受累时多为下肢不对称关节损害,常伴有肌腱端炎,>90%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骶髂关节炎具有典型的X线表现。

4.2.5 系统性红斑狼疮 部分患者以关节肿痛为首发症状,也可有RF阳性、ESR及CRP升高,而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然而该病的关节炎一般为非侵蚀性,且关节外的系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皮疹、蛋白尿等较为突出,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

5 治疗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不能根治,治疗的总原则是目标治疗(Treat to Target),主要目标是达到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的定义是没有明显的炎症活动症状和体征。但对于那些病程较长的患者,达到低疾病活动度亦可作为替代目标,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则为达标治疗。如未达标,应进行1~3个月随诊,调整治疗方案使其最终达标;对于已达标的患者,每3~6个月随访1次。目前,疾病活动度的评分包括DAS28、ACR20、ACR50、ACR70等。治疗应按照早期、达标、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密切监测患者病情,避免致残。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5.1 一般性治疗 包括患者教育、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卧床休息只适用于急性期、发热及内脏受累患者。

5.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总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联合用药、长期观察。治疗药物主要分为5类,即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植物药和生物制剂。

5.2.1 NSAIDs 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是改善关节症状的常用药,但不能控制病情,应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合用,临床常用药物如下。①苯酰酸衍生物:双氯芬酸钠25 mg/次,3次/d口服;双氯芬酸缓释胶囊50 mg/次,2次/d口服。②丙酸衍生物: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次,2次/d口服。③昔康类药物:美洛昔康15 mg/次,1次/d口服。④昔布类药物:塞来昔布200 mg/次,1次/d或2次/d口服;依托考昔120 mg/次,1次/d口服;此类药物胃肠道安全性较高。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由于用量大且易致凝血功能障碍,已不用于RA的治疗;吲哚类(如吲哚美辛)因胃肠道反应严重已较少应用。NSAIDs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重者可致消化道溃疡引起出血、穿孔;肾脏受累可有水钠潴留、血尿、蛋白尿及间质性肾炎等;其他可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受损等。应避免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NSAIDs,因其疗效不叠加,而不良反应增多。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可减少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5.2.2 DMARDs 由于该类药物起作用较慢,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约需1~6个月,不具备立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视病情可采用单药治疗,也可使用两种及以上药物治疗。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其视为联合治疗的基本用药。

5.2.2.1 甲氨蝶呤 该药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嘌呤合成,具有抗炎作用;7.5~20 mg/周,1次/周,口服为主;4~6周起效,疗程至少半年;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口炎、肝损害、皮疹,少数有骨髓抑制、听力损害和肺间质病变,也可引起流产、畸胎等,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及肝功能。

5.2.2.2 来氟米特 该药主要抑制合成嘧啶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使活化淋巴细胞的生长受抑;10~20 mg/d,与甲氨蝶呤有协同作用,常联合使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肝损伤、骨髓抑制、脱发等;本药有致畸作用,孕妇禁忌;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5.2.2.3 柳氮磺吡啶 一般服用4~8周后起效,小剂量逐渐增加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以250~500 mg/d为起始治疗剂量,逐渐增至2~3 g/d,分2~3次服用,如服用4个月无明显疗效,应改变治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皮疹、肝损害,对磺胺药物过敏者禁用;服药期间应定期查血常规及肝功能。

5.2.2.4 抗疟药 羟氯喹0.2~0.4 g/d,分2次服用;氯喹0.25 g/次,1次/d口服。此类药物服用后3~4个月疗效达高峰,至少连续服用6个月无效后才能停止使用。本药有蓄积作用,易沉淀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而致失明,服药半年应查眼底。有窦房结功能不全、心率缓慢、传导阻滞等心脏病患者禁用。

5.2.2.5 硫唑嘌呤 抑制细胞核酸的合成和功能。口服剂量为100 mg/d,病情稳定后改为50 mg/d维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对精子、卵子有一定损伤,长期服用致癌。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

5.2.2.6 环孢素 与其他DMARDs相比,该药的主要优点为无骨髓抑制作用,用于重症RA。常用剂量为3~5 mg/(kg·d),分1~2次口服。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与剂量和血药浓度有关,包括血肌酐升高、血压上升等,应定期检测血常规、肾功及血压。

5.2.3 糖皮质激素 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缓解关节肿痛,对于关节炎急性发作或伴有心、肺、眼和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 mg/d或等效其他激素)可缓解多数患者症状,具有DMARDs起效前的桥梁作用,或NSAIDs疗效不满意时的短期措施,应同时服用DMARDs。用药原则:小剂量、短疗程。用药过程中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关节腔内注射激素有利于减轻关节炎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但不宜>3次/年。

5.2.4 生物制剂靶向治疗 是目前治疗RA快速发展的一种方法,疗效显著,包括TNF-α拮抗剂、IL-1拮抗剂、IL-6拮抗剂、CD20单克隆抗体、细胞毒T细胞活化抗原-4抗体等。DMARDs治疗未能达标,或有预后不良因素时应考虑加用生物制剂。为增加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宜与DMARDs合用;不良反应包括注射局部皮疹、感染,尤其是结核感染。

5.2.5 植物药制剂 包括雷公藤总苷、青藤碱、白芍总苷等。雷公藤总苷30~60 mg/d,3次/d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性腺抑制,还可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损伤、色素沉着等。白芍总苷常用剂量600 mg,2~3次/d口服,不良反应有大便次数增多、轻度腹痛、纳差等。

5.3 外科手术治疗 RA患者经过内科积极正规或药物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者,为防止关节破坏、纠正畸形、改善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滑膜切除术、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等。手术虽可使病情得到一定缓解,但滑膜再次增生时病情又趋复发,所以必须同时应用DMARDs。

6 预后

大多数RA患者病程迁延,前2~3年的致残率较高,如不及早合理治疗,3年内关节破坏达70%。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80%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只有少数患者最终致残。目前,尚无准确预测预后的指标,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预后好;发病年龄晚者较发病年龄早者预后好;起病时关节受累数多或有跖趾关节受累或病程中累及关节数>20个者预后差;持续高滴度类风湿因子、持续ESR增快、CRP升高、嗜酸粒细胞增多者均提示预后差;有严重全身症状(发热、贫血、乏力)和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巩膜炎、间质性肺病、心包疾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内脏损伤)者预后不良;短期激素治疗症状难以控制或激素维持剂量不能减至<10 mg/d者预后差。

R58

A

1672-7185(2017)07-0025-04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7.006

2017-04-07)

猜你喜欢

类风湿口服关节炎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转录因子Egr2/Egr3在类风湿关节炎寒证中的作用机制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吗
经常口服避孕药和使用节育环的女性何时怀孕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