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结合通经活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17-01-15吴树峰毛利宁李秀霞方立冲山东省东营市正骨医院山东东营257300
项 鑫 吴树峰 毛利宁 李秀霞 李 冰 方立冲(山东省东营市正骨医院,山东 东营 257300)
悬吊结合通经活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项 鑫 吴树峰 毛利宁 李秀霞 李 冰 方立冲
(山东省东营市正骨医院,山东 东营 257300)
颈椎病;悬吊;手法
颈型颈椎病是各类颈椎病发病的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解除患者痛苦和预防颈椎病发展的重大意义。笔者运用悬吊结合中医通经活络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东营市正骨医院2016年2—10月疼痛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16~42岁,平均29.1岁;病程最短5 d,最长3年。临床症状均为颈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局部有明显压痛点,X线显示颈部生理弧度不同程度改变[1]。
排除标准:颈部外伤、骨折或具有手术史者;神经功能缺损和合并其他严重系统疾病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结核等;先天脊柱异常者;系统性骨或关节病者;其他类型颈椎病如脊髓型颈椎病等不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
治疗方法
1.悬吊治疗:患者仰卧,借助非弹力绳悬吊头部,宽带悬吊上身,调整悬吊姿势使患者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让患者自行做颈部主动后仰、屈、侧屈、旋转等有规律的无痛性活动。
2.通经活络手法治疗:①术者用手指、手掌鱼际对颈部进行被动手法治疗,沿颈部肌肉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等肌肉走向进行被动有规律的推按、摸揉、弹拨,缓慢牵拉颈部肌肉,操作4~5次,使颈部肌肉有发热、放松感[2]。②让患者以头部为着力点慢慢后仰,上身慢慢挺起,缓缓用力,再缓缓放松,反复4~6次,相对用力时间6~7 s。③患者俯卧位,术者将拇指和手掌分开,置于患者颈部两侧,循颈部疼痛肌肉(斜方肌、颈头肌、颈夹肌)筋膜、经络(督脉、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自上而下按揉、推摸,使局部透热、放松,再寻找紧张的深层肌肉,在条索状硬结及压痛点处弹拨,60次/min。肌肉紧张明显处做深入、多重弹拨、点按,60次/min,作用3~5 min,以局部透热为宜[3]。④患者仰卧位,去枕,术者坐于其头侧,一手托住其下颌部,另一手托其枕部,手指按在颈椎棘突上,将患者头部轻轻旋转,使其放松,理顺经筋,然后向患侧方向旋转至有阻力,略停顿,瞬间旋转5°~10°,将其旋回始点[4]。左右均旋转。每隔1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治愈:症状消失,肌力、颈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工作。好转:各种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结果:本组颈型颈椎病患者经悬吊结合通经活络手法治疗1个疗程后,均有较明显的疗效。治愈52例,其中治疗1~3次者30例,治疗4~7次者22例;好转27例,其中治疗1~3次者20例,治疗4~7次者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8.8%。
讨论
现代电子产品的应用,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产生冲击性影响,长期的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意外损伤等使颈椎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不断上升,并且呈年轻化。中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属于“痹证”范畴,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气血痹阻、运行不畅,又加慢性劳损,造成颈痛及放射性颈肌痉挛,久而颈椎发生退变,椎间张力不平衡,导致椎间不稳,使椎间盘纤维及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的神经末梢受刺激,最终导致本病。本观察利用悬吊有效、充分地放松、牵拉肌肉,解除肌肉痉挛;通过通经活络手法,刺激循行于颈椎后方的督脉、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经气,使经脉贯通[6]。同时运用悬吊手法还能促使颈部气血运行,气行则瘀血散,血活则筋骨得养[7]。最后通过复位手法,进行轻微力学调整,恢复颈椎力学平衡,解除神经血管刺激,缓解肌肉痉挛,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生气通天论》)。综上所述,悬吊结合通经活络手法的治疗方法具有无创、简单、安全、有效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8]。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2]刘志斌.颈腰关节疼痛手技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17.
[3]陈德焱,廖荣臻.肩颈刮痧治疗颈型颈椎病[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20-21.
[4]李丽,陈发娟.悬吊循经弹拨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26-27.
[5]刘刚.悬吊治疗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6]鲍铁周.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971-1975.
[8]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