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2017-01-15于明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1期
关键词:针孔管状系统化

田 彦 于明媛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骨二科,吉林 松原 138000)

系统化护理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田 彦 于明媛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骨二科,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对系统化护理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将96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在给予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分别开展系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护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1%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5%,P<0.05。结论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时,实施系统化护理,能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系统化护理;骨外固定支架

骨外固定支架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主要手段,其效果理想。近年来,临床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经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不断研究,进而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本文就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采取骨外固定支架治疗时,采取系统化护理,其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96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到我院就诊,与《坎贝尔手术学》[1]长管状骨骨折分类标准中诊断标准相符;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男54例,女42例;年龄18~70岁,平均(54.36±7.24)岁;肱骨骨折46例,股骨骨折26例,胫腓骨骨折24例;交通意外伤58例,坠落摔伤34例,其他伤4例;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常规检查,明确患者病情,做好手术各项准备。术后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饮食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护理。①心理护理。骨折是突发性,多数患者猝不及防,极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神色、语气、行为、态度等变化,理解患者暴躁、生气、抑郁、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耐心与患者沟通,态度友好。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有效性、安全性、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告知患者术后通过有效康复锻炼即可恢复到以前状态。耐心听取患者主诉,及时解答患者疑问,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病友、主治医师,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友好的病房环境,缓解患者不安等情绪。同时讲解此类疾病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②卫生宣教。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贯穿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指导患者术后正确翻身、呼吸方法及床上大小便方法,告知患者不良情绪会影响术后恢复,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③术后基础护理。术后帮助患者将患肢摆放功能位,适当抬高患肢,减轻术肢肿胀。密切注意患肢末梢皮肤的颜色、温度、血运、感觉及手指、足趾运动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处理,以免发生局部坏死、静脉血栓。④功能康复锻炼。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先指导患者行床上功能锻炼,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上肢行手部捏、握及腕肘关节的自主活动,然后行关节旋转功能锻炼。下肢待创面愈合后,鼓励患者下床扶双拐活动,逐渐过度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及弃拐行走。⑤并发症预防。针孔感染是骨外固定支架的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每天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针孔部位,由内向外轻柔缓慢擦拭,针孔使用75%酒精纱布敷盖。密切注意针孔分泌物的原色,查看针孔周围皮肤,定时清洁,维持针孔皮肤的清洁干燥。若针孔周围皮肤微红、轻度疼痛,有少量浆液渗出,应考虑为轻度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行药敏试验,以免针孔感染加重。⑥出院护理。在患者出院前天,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诊,及时换药。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针孔,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保持支架装置干燥,若出现红肿、渗出,应及时到院复诊,嘱咐患者加强功能锻炼。叮嘱患者科学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增强自身抵抗力。

1.3 评价指标: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每项量表100分,分界值为52分,超过52分时,则表示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中的数据在处理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检验时采用t,计数资料检验时采用χ2,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比较: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64.8±11.6)分、SDS评分(65.2±12.7)分,护理后SAS评分(31.5± 10.4)分、SDS评分(32.4±11.8)分;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64.2 ±12.1)分、SDS评分(65.6±13.2)分,护理后SAS评分(48.9± 12.5)分、SDS评分(48.2±13.1)分;两组护理前后及护理后对比,P<0.05。

2.2 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1/48),为1例针眼外渗血;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5%(6/48),为2例针眼外渗血,2例针孔感染,2例螺钉松动,两组对比,P<0.05。

3 讨 论

外固定支架是目前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常用手段,操作简单,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能够早期行肢体功能锻炼,利于骨折愈合[4]。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时,围术期予以患者合理护理措施,从而进患者骨折较快愈合;患者早期带架应行肢体功能锻炼,避免长期外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5],从而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而且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情绪不稳定及认知功能差等都会对手术的实施产生干扰,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采取合理、全面、准确的护理指导,对患者恢复起到积极意义。系统化护理是针对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采取的全面规范化护理,掌握患者负面情绪出现原因,采取必要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认知度,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主动参与到功能康复锻炼过程当中[6]。另外能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护理人员的依从性,能有效规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免发生医患纠纷,加快患者康复进程,促进患者恢复。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1%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5%,P<0.05。由结果看出,通过系统化护理,显著缓解了患者围术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术后更好恢复。总而言之,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时,联合系统化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有效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1] 周莉,孙志红.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的护理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304-305.

[2] 张华,刘桂平.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1): 130-131.

[3] 朱婉萍,张景川.心理干预对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焦虑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7):121-122.

[4] 梅升红,汤宏,汪龙凡,等.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附52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2,18(30):93.

[5] 陈刘群.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73-74.

[6] 严素敏,韩月明,吴惠冰.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折手术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0,21(3):147-148.

R473.6

:B

:1671-8194(2017)21-0235-02

猜你喜欢

针孔管状系统化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一起来探案
无限管状区域上次调和函数的边界性质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用于门、百叶窗或等同物的铰链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决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