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2017-01-15刘素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9期
关键词: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

刘素华

(平顶山市郏县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100)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刘素华

(平顶山市郏县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100)

目的讨论使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而实验组,则使用尼莫地平进行医治。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治疗后,治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为21例(39.6%)、16例(30.2%)和16例(30.2%);而实验组分别为34例(64.2%)、15例(28.3%)和4例(7.5%)。即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且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小,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尼莫地平;蛛网膜下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抽搐、偏瘫等。脑血管痉挛可引起患者脑组织缺血、脑损伤等,进一步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2]。为了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笔者在本研究中设置了两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了常规方式和尼莫地平进行医治,最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统计,两组对比,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患者共分为两组:实验组53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在35~82岁,平均年龄(50.6±1.7)岁。对照组53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在33~84岁,平均(51.5±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且影响学检查支持临床诊断。

1.2 实验方法:对照组:患者给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脱水降颅压治疗、止血、止痛等,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实验组:以对照组的常规疗法为基础,早期同时使用尼莫地平(生产企业: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08)静脉滴注进行治疗,以后改为口服用药,30毫克/次,1天3次,用药期间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适当调整患者用药剂量。

1.3 判定标准:治疗效果分为3级。治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再出现;有效:患者虽有临床症状,但是有明显好转,蛛网膜下腔出血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蛛网膜下腔出血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样本数*100%。同时对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其差异采用卡方和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医治后疗效变化:见表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治疗后,治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为21例(39.6%)、16例(30.2%)和16例(30.2%);而实验组分别为34例(64.2%)、15例(28.3%)和4例(7.5%)。即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医治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一步对患者使用两种不同方式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包括头痛、呕吐等,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实验组高。提示尼莫地平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较常规治疗高,但是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出血性疾病,患者常常起病急,且病情进展较快,患者预后不理想[3]。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种常见并发症,加重了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临床上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主要采取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不甚理想[4]。此外,临床上还有多种药物用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5]。为了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常规治疗和使用尼莫地平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分别对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发现尼莫地平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该研究中,笔者选取了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与常规治疗和尼莫地平治疗两种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治疗后,治愈、有效和无效的患者分别为21例(39.6%)、16例(30.2%)和16例(30.2%);而实验组分别为34例(64.2%)、15例(28.3%)和4例(7.5%)。即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患者使用两种不同方式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包括头痛、呕吐等,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实验组高。提示尼莫地平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较常规治疗高,但是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廖建平[6]的研究结果一致。其通过对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后,将治疗效果于98例常规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在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较为显著,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低。提示尼莫地平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使用尼莫地平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其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低,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1] 吴静芳,马志强,丁翔,等.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7): 3319-3321.

[2] 刘艳,朱明秋,林丽晴,等.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34(3):249-250.

[3] 龙先喻,黄晓松,袁波,等.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治疗的临床探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9(2):76-77.

[4] 陈向林,胡扬真,毛振敏,等.尼莫地平灌注联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6):33-45.

[5] 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5,29(3):387-390.

[6] 廖建平.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62-63.

R743.35

B

1671-8194(2017)19-0092-02

猜你喜欢

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
UPLC-PDA测定尼莫地平片中尼莫地平的含量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不同载体材料尼莫地平固体分散体性质研究*
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凉血散瘀汤联合尼莫地平的临床疗效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