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2017-01-15孙妮
孙 妮
(丹东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孙 妮
(丹东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对照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以外周经皮电刺激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小脑tDCS假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小脑tDCS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情况及日常行为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MMASA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MAS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采取外周经皮电刺激配合小脑阳极tDCS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日常行为生活能力。
吞咽障碍;共济失调;卒中;经颅直流电刺激
共济失调是脑梗死,尤其是小脑梗死中后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小脑主要通过对大脑运动皮质活动的抑制作用来调整机体的随意运动,发生小脑梗死后,很容易影响机体躯干运动、四肢和吞咽肌群的协调性及准确性,从而导致共济失调型步态异常、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1]。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效果,以期为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予以外周经皮电刺激基础治疗,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VocaS-tim行电刺激治疗。下颌舌骨上肌群为刺激的电极,颈后为阳极;刺激波形呈锯齿波,频率0.25 Hz,上升沿1000 ms。每次刺激20 min,每日1次,共20次。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小脑tDCS假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小脑tDCS治疗。以左/右小脑半球的体表投影区作为tDCS的刺激部位。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定位枕骨粗隆,在枕骨粗隆下1cm处向左/右旁开3 cm,并以此作为tDCS的阳极刺激部位,使用智能刺激器IS200型,参考电极放在对侧肩部,阳极电极放在tDCS刺激部位。直流电强度设置为1 mA,每次20 min,间歇30 min,左右侧交替,每日1次,共20次。而对照组只是在最初30 s内予以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情况。吞咽障碍能力采用吞咽障碍能力评价表(MMASA)进行评价,该量表共12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吞咽障碍越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量表(Barthel)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MMASA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MAS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小脑、多对脑神经、脑干、大脑皮质等在维持机体正常的吞咽功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小脑发生病变时可引发吞咽障碍。有研究显示,小脑梗死后出现共济失调与小脑-大脑抑制的下降密切关联[2]。小脑tDCS设备相对廉价、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属于一种非侵入性皮质电刺激手段,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的治疗。tDC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弱电流(1~2 mA)对机体的皮质神经元活动进行调节,当阳极靠近树突或神经元胞体时,机体就会神经元的放电,而当电场方向发生颠倒时,则机体的神经元放电相应减少[3]。
有研究显示,经小脑tDCS刺激后,同侧躯体运动的诱发电位、瞬目反射、脑干运动诱发的电位大小和阈值等反映脑干兴奋性的指标并未有太大改变,并且,小脑皮质区域的电场及电流强度更强,仅有约4%的电流会分散至枕叶,分散至心脏和脑干的电流微乎其微,这些研究均显示小脑tDCS治疗的安全性较高,且效应主要集中在小脑,对脑干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MMASA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在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基础上,应用小脑阳极tDCS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共济失调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行为生活能力。外周经皮电刺激主要是通过增强口咽部的感觉传入来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结果提示,将阳极小脑tDCS与外周经皮电刺激相结合,主要是从中枢及外周两条通路进行调节,从而更有利于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采取外周经皮电刺激配合小脑阳极tDCS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日常行为生活能力。
[1] 朱琪.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恢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58-60.
[2] 张京.吞咽肌不同强度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164-169.
[3] 袁英.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8):765-770.
R743.33
B
1671-8194(2017)19-0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