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火针源流与应用述略*
2017-01-15林诗雨李晶晶裴文娅曾婧纯卢立宏林国华
林诗雨,李晶晶,裴文娅,曾婧纯,卢立宏,林国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针苑百花
岭南火针源流与应用述略*
林诗雨1,李晶晶2,裴文娅1,曾婧纯3,卢立宏3,林国华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为推广岭南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名家访问、验案举隅等方式,对岭南火针的历史源流、临床作用、操作技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岭南火针是一种具岭南特色的传统中医外治手法,历史悠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岭南火针疗法以“火郁发之”立论,具有“温、通、补、清、消”等5种主要作用,操作手法分点刺、密刺、围刺、割治等9种主要手法,多应用于岭南地区潮湿温热疾病的临床治疗。结论:岭南火针体现中医外治疗法“简、便、效、廉”的特点,值得于临床上推广使用,对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岭南医学;火针疗法;名家经验
岭南火针,是一种将特殊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法。岭南火针具深厚历史底蕴,起源于“九针”中的“大针”,经历数千年的演变,逐渐从传统火针分流,突破以往单技法的局限性,是中华民族将火与工具结合治疗疾病的智慧结晶。晋代岭南医家葛洪及其妻鲍姑均擅长以火灸疗法治疗岭南地区潮湿温热疾病,并使之流行起来,这就是岭南火针疗法的最初始源。岭南火针的独特之处,便是以火热之法,治疗岭南地区温热潮湿的疾病,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下的顽疾痼疾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岭南火针的主要传承人林国华教授,遥传古代医籍及岭南针灸名家经验,经30余年临床积累,以“火郁发之”“以热引热”立论[1],逐渐形成完善的岭南火针疗法传承谱系、理论体系及诊疗规范,并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广泛流传。笔者有幸跟随林国华教授学习岭南火针技艺,整理岭南火针疗法的源流、临床作用及操作,并推广予众。
1 源流与发展
岭南火针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有言:“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伏義氏尝草制砭以治民族”。《内经》对于火针的针具、工艺、刺法及作用均有详细记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强调,火针适应证为寒证和痹症,并且肯定了“焠刺”(火针)这种刺法的重要性。晋代岭南名医葛洪及其妻子鲍姑根据岭南气候炎热潮湿的特点,采用温热的疗法如灸法等治疗岭南地区疾病,使得火灸法在该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到:“学人深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使火针得到极大的重视。明代高武于《针灸聚英》中对火针针具、针刺法和针刺深度、火针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详细的说明。
清代岭南名医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强调“火功为幼科第一要务”,并采用火针治疗小儿谷道不通[2],曰:“又有生下无谷道者……或以火针刺穿,但不可深”。这是岭南医籍中首次记载火针治疗疾病,打破了岭南地区火针疗法有法传而无书传的状况,岭南火针的流传以此为正式开端。经过多位岭南针灸名家的流传,岭南火针的传承谱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补充[3-4]。民初岭南医家周仲房(1881—1942年)推广针灸,教书育人,著有《针灸学讲义》,对火针进行详细记载;曾天治[5]教授(1902—1948年)远赴江浙,拜师承淡安先生,在岭南针灸中融入澄江学派思想,创新与发展岭南针灸,著有《科学针灸治疗学》。现代岭南针灸名家司徒铃[6]教授(1914—1993年)、张家维[7]教授(1937年生人),承前启后,结合岭南气候及岭南人的体质特点,善用火针、灸法,使得岭南火针得到传承,并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火针疗法。岭南火针主要传承人林国华教授,遥传《黄帝内经》等众多古代医籍以及多位岭南针灸名家经验,以“火郁发之”“以热引热”立论,经30余年的积累,岭南火针疗法已逐渐形成完善的传承谱系、理论体系及诊疗规范,同时培养出一批批岭南火针后备传承梯队,致力于岭南火针的传承与推广。
2 应用与操作
葛洪提出药物内治以“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经过岭南医家多年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温、通、补、清、消”等主要治法。其“温”的作用是其本质,贯穿始终,而岭南火针疗法的特质,在于“火郁发之”“以热引热”,即以温热之法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引热外达,托热外出,达到“清”“消”的作用。岭南火针最能体现中医“简、便、效、廉”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以火与工具相结合以治疗疾病的智慧结晶,超越单纯火攻或单纯工具治疗的局限性。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火气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体,通过借火助阳、温通经络、开门驱邪、以热引热等机理起作用,而“借火助阳”便是其作用的根本。
岭南火针疗法集针与火的特点,是一种复合技法,其操作关键是“红、准、快”。要求针体烧至所需热度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穴位或者烙刺点[8]。《针灸大成》有云:“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千金要方》认为疔肿、痈疽的针刺深度是四分,如:“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瘥”。因此,岭南火针疗法的操作手法多样,对于操作的速度、深度及频率均有不同要求。根据点刺速度、深度、范围及目的,可将岭南火针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围刺法、烙熨法、割治法、刺络法、快针法和慢针法等9种主要操作手法。其中点刺法是最常用及最基本的岭南火针刺法,其它火针刺法多以点刺法为基本,只是针刺的深度、密度等有所不同。临床治疗上,岭南火针善治各种岭南地区顽疾、痼疾,如皮肤科的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慢性湿疹等症,儿科的腮腺炎、小儿脑瘫等症,五官科的麦粒肿、耳鸣耳聋、慢性咽炎等症,乃至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肿瘤等辅助治疗,均有良好疗效[9-12]。
3 经验举隅
患者,男,58岁,于2016年8月就诊。患者于5天前出现左侧腰部及侧腹部疼痛,其后局部出现水疱及疱疹,簇集如串珠,局部疼痛剧烈,痛不能卧。于专科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遂来诊。症见:左侧腰部及侧腹部簇集样疱疹及水疱,呈带状分布,疱疹表面紧绷,疱疹充盈透亮,周围皮肤颜色潮红,局部疼痛,纳眠差,二便尚可,舌红,舌尖见芒点,苔黄厚,脉弦滑。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胆湿热;西医诊断:带状疱疹。治疗方案:①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T7~12夹脊穴;②操作方法:以岭南火针密刺法点刺皮损局部,先以跌打万花油外涂点刺部位,以刺穿水疱放出疱液为妙。治疗效果:首诊以岭南火针点刺皮损局部后,疼痛减轻明显。其后隔日治疗1次,二诊见部分疱疹已干瘪,疱液渗出减少,疼痛较初诊减轻明显,夜间能安睡。治疗6次后,疱疹基本干瘪,皮损愈合,无疱液渗出,疱疹干枯,周围皮肤色淡红,局部无明显疼痛。
按:带状疱疹属中医的蛇串疮范畴,因常发于腰腹部,又称“缠腰火丹”。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岭南火针治疗蛇窜疮充分体现该技术以热引热的优势,通过火郁发之,使得邪有出路,同时起到宣通局部气血、扶助正气的功效。里应外合,使得热毒之邪无处藏身,减少后患。对于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岭南火针散刺法点刺发病部位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起到温经通络、激发阳气、和络止痛的作用。
《红炉点雪》有言:“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这就是岭南火针“火郁发之”的理论根据。在热性疾病急性期,因热毒邪盛,常拒寒凉药而不受,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林国华教授认为,火性炎上,如果此时顺应热毒之邪,开天窗以散郁火,这充分体现岭南火针这种外治疗法的优势[13-14]。岭南火针,禀火之性,入于嚣张之热毒中而不觉,相引借势而散敌,随其所得而攻之,可不快哉。《理瀹骈文》载:“若夫热证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也,一则以热能引热,使热外出也,即从治之法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言:“轻者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拨引毒通彻内外”。临床上治疗发于体表的急性热证,如痈疽疖肿、痤疮、口疮等皮外科热性病症,亦常使用岭南火针治疗,这正是岭南火针独特之处。
4 小结
岭南火针具有独特的岭南地域特点,以独特的用穴思想,配合特殊的操作方法,以治疗岭南地区炎热潮湿气候环境下的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简、便、效、廉”的特点,是中医药的重要特色技法之一。岭南火针疗法适用于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环境下所致的缠绵难愈、症状反复的奇难杂症。这类病人多数反复求治于专科医院,尝试多种治疗后,均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走投无路下才寻求中医针灸的帮助;若社会大众能普及认识岭南火针疗法,则能更早地得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亦能为社会大众减轻苦楚,节省更多时间、人力、经济成本。
国医大师邓铁涛[15]教授指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目前,国家正积极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播,岭南火针作为岭南医学及岭南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中医传统治疗体验,有利于中医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1] 林国华,李丽霞.火针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17
[2] 高修安.陈复正学术思想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320-323
[3] 毕文卿,庄礼兴.岭南针灸医家及其学术贡献研究述略[J].中国针灸,2014,34(6):611-614
[4] 贾新燕.略述岭南针灸发展史[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88-89
[5] 李乃奇,黄伟萍,刘芳.澄江针灸学派传人曾天治生平著述考略[J].中国针灸,2014,34(8):825-827
[6] 明顺培,邝幸华,梁楚京.司徒铃教授针灸经验总结[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5):369-374
[7] 谢致学.岭南针灸名家张家维教授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 张英,林国华.林国华教授火针至阴穴治疗目疾临床经验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94-1596
[9] 潘文宇,林国华.针刺配合火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3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20-21
[10] 彭水,刁迎梅,李凤山.火柴点灸法治疗腮腺炎50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43
[11] 裴文娅,李晶晶,曾婧纯,等.火针四花穴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临床疗效及MMP-9、TIMP-1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2364-2367
[12] 李晶晶,林国华.利用WHOQOL_BREF量表评估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2):188-192
[13] 张英,梁作辉,刘秀红,等.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1):50-53
[14] 梁飞龙.火针密刺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5] 邓铁涛.岭南医学[J].新中医,1999,31(8):8-9
TheOriginandBriefIntroductionofLingnanFire-needlingTherapy
LIN Shi-yu1, LI Jing-jing2, PEI Wen-ya1, ZENG Jing-chun3, LU Li-hong3, LIN Guo-hua1△
(1.TheFirstAffilatedHospit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2.Bao'anTCMHospital,Shenzhen518133,China; 3.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Objective:To popularize Lingnan fire-needling therap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fire-needling, its clinical functions and opera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by reviewing literatures, interviewing experts, and citing clinical cases in this research.ResultsLingnan fire-needling therapy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external therapy, which has characteristic of long history,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distinct effect. This therapy is grounded with the theory of “dispersing the fire stagnation”. It is mainly applied for dampness and warming diseases in Lingnan area with its five main functions and nine operation techniques.ConclusionLingnan fire-needling embodies the easiness, convenience, effectiveness, cheapness of external TCM treatment,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And it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ompleting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Lingnan medicine; Fire-needling therapy;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R245.316
A
1005-0779(2017)09-0069-0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新强院”工程项目,编号:2016ZY03,2015JY01。
林诗雨(1989-),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皮肤病。
△通讯作者:林国华(1964-),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皮肤病。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