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莎酒家沉浮录

2017-01-14王布衣

中外书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洪森阳朔酸菜

王布衣

西街上有一家涉外定点酒店,叫李莎酒店,它的声名远播海外。

据阳朔外事办的外事档案记载,1992年6月的一天,法国总统密特朗游罢漓江,上了阳朔码头,一行人从西街穿过时,突然提出要到李莎酒店坐一坐,弄得翻译和随从人员手足无措,因为在总统的日程表上根本就没有安排。翻译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休息?总统说他听很多朋友提到这家酒店,经过阳朔,很想看看。

总统坐了约摸半个小时,喝了一杯咖啡,又喝了一杯橘子水,说味道不错。

他问李氏夫妇生意怎么样,经营状况好不好,都有哪些国家的客人来?李氏夫妇说:“生意还可以,各国的客人都有,大多是回头客,我们尽量招呼好客人,饭菜给够分量,弄好口味,住店搞好安全卫生,吃住都是明码标价,客人有什么困难,尽力帮他们解决。欢迎总统再次光临。”

李莎酒店的客房和餐厅规模中等,档次一般,有团队接待能力。谁能想到如此规模的酒店,当年竟然是卖一两毛钱的酸菜起家的呢?

李洪森对笔者说:“我能够有今天,全靠我老婆。”

夫妻俩今年五十多岁了,丈夫和妻子的性格截然不同。丈夫李洪森身材高大,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络腮胡子,生猛的外表下,说话却细声细气,像是没有吃饱饭一样。他话语不多,一副大智若愚的憨相。妻子李莎红,个子不高,举止言谈风风火火,透着泼辣和爽利,一看就是酒店真正的一把手。李洪森算是酒店的副职。

他俩从性格上来说,李莎红是个女强人、铁嫂子,更像是个丈夫;李洪森是个糯米粑粑、好好先生,更像是个妻子。凤在上,龙在下。女主外,男主内。

据一个社会学家称,这样的搭配,更有利于家庭的安定团结。

1981年冬天,李莎红18岁。当时县里的一家集体所有制商店招聘售货员,她应聘当了一名合同工。

商店地处繁华的西街,常有外国的游客来购物,店里的售货员大多是普通话都说得不标准的大嫂,当时阳朔镇的外语还没有普及,售货员们跟老外对不上话。

李莎红意识到在阳朔不懂外语,就等于在乡下不懂土话,是个聋子哑巴和傻瓜。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她参加了县科委举办的英语培训班,晚上业余学习。她背英语单词简直发了疯,上班的空隙,叽里咕噜念念有词,边念边默写,写不出的,就拿出课本来瞅几眼,再默。本来,她工作尽职尽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些同事上班聊天打毛衣可以,但是你在学习,就有人看不惯了:大家都是俗人,凭什么你要跟我不一样,想高一等?不就是个高中生么?满大街都是。

商店里当时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大锅饭冒着腾腾热气,吃起来挺香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说大家都一个样,反正差不多。效益没有与售货员的业绩挂钩,也难怪大家没有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学了还不是拿那么多的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李莎红想到自己年轻,多学点,多做点,不会吃亏的,闲言碎语,她没往心里去,只要把业务搞好,只要顾客满意,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拿的工资,她就心安理得。几个月以后,她领到了培训班的结业证书。学以致用,她在柜台上能够与外国顾客讲常用的商务英语了。

一年多来,她对商店里的业务,比人家多用几份心,商品的价格、品种、性能、产地,顾客心理她都烂熟于胸,做起活来,得心应手,能力明显超过了那些老的售货员,商店的营业额也略有改观,焕发出生机。商店里的老经理看在眼里、喜在眉梢,常常在会上表扬她,说李莎红同志来店里时间不长,进步最快,你们要向她学习。

不久,老经理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提拔李莎红为门市部副经理。如果这个能够批下来,他下一步就可以把本店作为改革试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上级主管部门在讨论研究、尚未做出决定的时候,消息在店里传开了。于是,有到局里告状的,有明里暗里给李莎红穿小鞋的,甚至有人串联起来孤立李莎红,遇到她不跟她打招呼,上班时间在一起,也不给她好脸色看。

根据群众意见,主管部门领导只好把李莎红的事“暂时先放一放”。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一气之下,李莎红提出辞职。

李莎红立马进了一家私人开设的莲花酒店当服务员。

时值1983年,阳朔的涉外个体饭店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三家,莲花酒店是其中一家。

在莲花酒店,李莎红遇见了老实人李洪森。李洪森是酒店的厨师,平时讲话少,做事多,看见李莎红一有闲暇就读外语,像个外语学院来实习的学生。

有时夜深客散,他做完了厨房里的活儿,走到店门口,看到李莎红还在用功,就无言地站在一旁听她读“应给利息”。人们说,李莎红搞外交可以,无论对什么人,都是“韭菜一捞就熟”。

李莎红1965年出生,比李洪森年长两岁,但李莎红对他很客气,总是称他李师傅。

平时见了生人讲话都脸红的李洪森很少跟女孩子讲话。奇怪,跟李莎红待在一起,好像她不是个女的,没有什么男女界限,谈起话来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只觉得两人谈得拢,话头多,喜欢和她讲话,喜欢跟她在一起。接触的时间长了,两人有那么点朦朦胧胧的感觉。

据西街的人说,李莎红在莲花酒店打工的时候,跟一个德国的旅游者练习外语,德国人问她:“年轻人,有什么梦想?”

李莎红说:“我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当老板。”

那个德国人说:“你为什么不开?”

李莎红说:“我没有钱。”

德国人说:“我帮助你实现这个梦想。”当场就给了李莎红8000元。在阳朔,老外帮助当地人读书、开店是常有的事情。

二李(李莎红、李洪森)东拼西凑,还借了亲友的钱,在西街租了个门面,置办了一些家私,办起了餐馆。取名“莲峰酒家”,场面不大,名头不小,李莎红说,取名莲峰,就是希望这个酒店像著名的阳朔碧莲峰一样,名扬四海。

饭店开张了,生意并不理想,客人寥寥。涉外酒家主要靠西餐招徕外国人,而李洪森中餐的红白案技术还行,西餐过不了老外的关。一个多月过去了,恐怕房租钱都交不出。

堤内损失堤外补,门内损失门外补。眼见得店里的生意难以为继,李莎红和李洪森决定,赶快在门口卖包子。

卖包子,资金周转快,今天投入20多元成本,卖完就变了40多元甚至50元,挣钱不多,却是吹糠见米。

就是卖包子太辛苦了,得赶早。年轻人瞌睡大,凌晨3点多,人就被闹钟强行闹醒,从床上爬起来,那个难受啊,揉揉惺忪的睡眼,真想多赖会儿床,可是不行啊,得赶紧和面蒸馒头。

大冷天,光烧开那锅水,就要一个多钟头。镇里上班上学的人们,早锻炼的人们,赶车船的人们一般买包子的时间是六七点钟,一过了7点半,包子就卖不动了。如果想偷懒,起床稍微迟了,那天的包子就会积压,过了时的包子,只能喂狗了。那样,连本钱都回不来。

时间就是金钱,效益乃是生命,他们由卖包子得到了深切的体会。

一大早卖完了包子,他们就上菜市去买菜,回来又开始忙饭店的活,一直忙到晚上,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自己开店,有事情忙,再苦再累也心甘。怕的就是想苦想累没有活给你累。

开始开饭店,他们经验少,经营路子不对,效益不理想,生意清淡,赚钱少,那时是1983年,老外来的也不多,阳朔是逐步开放的。1973年开放,1978年允许老外到县城附近,1984年下半年允许到阳朔镇和兴坪、高田、福利等镇游览。

莲峰酒家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李一合计,酒店生意不好,光卖包子只是解决吃饭的问题,质量求生存,品种求发展——要增加经营的品种。增加什么呢?本来就是看中做老外生意的餐馆少,才开莲峰酒家的,如今遗憾的是老外客人又不多。如果搞一般的饭菜,满城的大排档,又便宜,又好吃,人家未必来吃你的。做买卖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转。搞什么呢?

李洪森想了想说:“只好卖酸菜了,跟卖包子一样,成本低,见效快,就是麻烦点。”说卖就卖。

阳朔民谣唱道“西街一大怪,涉外餐馆买酸菜”,说的就是他们。

继开餐馆、卖包子之后,他们又增加了卖酸菜这个经营项目。李洪森出身农民家庭,从小家里就懂得做酸菜,于是酒店门口摆起了酸菜,品种有酸萝卜、酸芥菜、酸大白菜等,几毛钱一大串。

几分钱的成本可以卖出几十倍的利润来。他们选料精,手艺好,做的酸菜味道是不差的。还讲究看客人添料,你是湖南人就多放点辣椒,你是广东人就调点糖,你是本地人就多给点,少赚点。让人高兴,高兴就再来。小本生意,薄利多销。

卖了一段时间,他们盘算,每天卖三钵酸菜,每钵赚七八元,这一天的房租水电费用就差不多出来了。

李洪森的白案技术,为他们的包子赢得了名声,几家大的饭店跟他们签订了常年的供货协议,小店有了一笔固定的收入。

转眼到了1985年,他们酒店的利润也跟背包老外到阳朔的人数一样,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二李走出了困境,身上积累了几个钱。

1987年,这对创业的患难之交,由姐弟成了夫妻,由事业上的伙伴自然发展成为终身伴侣。莲峰酒家由两人合股成了一家人的夫妻店。

结婚不久,他们听说云南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政策上有许多优惠。一心想着寻找外面的世界,到外地打天下的李氏夫妇毅然带着6000元的积蓄,踏上了开往昆明的火车——到那里去开莲峰酒店昆明第一分店……

1990年初,二李回到阳朔,他们看到了奇怪的现象,西街上冒出了好几个“莲峰酒家”。他们原来在阳朔的时候,国内外的许多媒体都介绍过莲峰酒家,英国BBC每年都寄书给他们,可是,由于莲峰酒家多了,邮递员都不知往哪家投递了。那时他们没有注册商标的意识,只好认了。

他俩一合计,老牌子不要了,创个新名牌出来,叫“李莎酒店”,洋味十足,中国人听起来像个老外开的,老外听起来像是自己人开的,反正李洪森的西餐已经做得很地道了,可以打响这个新的牌子。

李莎红已经摸清了市场的规律,有淡季必有旺季,有萧条必有复苏,趁着旅游的淡季,趁着门面便宜,趁着市场还没有火爆起来,他们赶紧买下了西街的一个当街的旧房子做门面,把它装修一新,等待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李莎酒店注了册,独家享有,防止别人也来个“李莎”。李莎酒店的口号是“有困难,找李莎”(这个口号后来常被国内外一些媒体赞扬李莎酒店时引用)。

李莎酒店的服务员们对“有困难,找李莎”有他们自己的理解。

李莎红对一些服务员想出国、想找老外表示理解,但她告诫说,女人要自立自强,不能靠老公的,学得好才能干得好,干得好才能嫁得好!靠老公是靠不住的。服务员们看到李莎红的今天就是她们的明天,自觉加强了必要的修养,加紧了业务特别是外语的学习,做事也尽心尽力。她们渴望像老板那样成功。

李莎酒店的职业道德培训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他们整天耳濡目染着酒店诚实待客的传统,在老板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的习惯,习惯就成了自然。客人在这里如沐春风,而客人大多又是回头客,有的客人与服务员从相熟到相恋,最终成了异国鸳鸯。

李莎酒店已经有8位服务员与酒店的外国客人结婚,其中包括李洪森的表弟黄仁德,表妹廖莲英、廖长英。大约平均每三年,店里的外国客人就跟李莎酒店的一位服务员结为异国鸳鸯,其中有荷兰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大多数服务员原来连ABC都不懂的,在店里学了外语,学了业务,学了如何待人处世,赢得了客人的尊重和好感,提高了自身的价值。

街上的人们谑称李莎酒店是“农民学外语、谈国际恋爱的培训班”。

李氏夫妇是穷苦出身,十分同情那些读不起书的穷孩子。十多年来,他们共支助了16个农村的孩子上学。李莎红对笔者说:“我体会得到没钱上学的滋味,我现在有了一点能力,就帮他们一点,希望他们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笔者想报道他们作为个体户捐助“希望工程”的事迹,他们说:“饶了我们吧,千万莫写,一写,给人的印象就不好了,像是我们有什么目的似的。”

李莎酒店为阳朔西街争得了荣誉。“到中国到阳朔,有困难找李莎”这句口号印在了旅游权威出版物《孤独星球》上。

2001年10月金秋的一天,笔者来到李莎酒店。李洪森望着许多的荣誉牌匾,对笔者说:“压力大,在1998年以前,这条街上我们的西餐是做得最好的,现在做西餐的多了,老外来开店,带来了现代的西餐口味,我们还是传统的。”

笔者从李莎红有些忧郁的眼神中,看到了危机感,她说:“我们的生存已经受到了威胁。”

如今,李莎酒店已经被卖掉了。这个被人们称为“跨国婚介所”“国际恋爱培训班”的艳遇之地已是昨日云烟。

猜你喜欢

洪森阳朔酸菜
酸菜味是什么味
快乐阳朔游
泡酸菜
중국 기차여행의 ‘필수품’, 컵라면
再干十年
洪森发视频反击病重传言
快乐的阳朔漂流
阳朔美名传万里
阳朔啤酒鱼
两颗“大白菜”遇到一颗“小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