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信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2017-01-14夏顺辉
夏顺辉
当前,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人群。社会上,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微信散布谣言,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很容易被这些人利用。微信舆论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微信舆论传播特点
(一)扩散性强
随着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主流平台。微信用户关系网中大都是相互认识的亲朋好友,通过朋友圈的扩大,微信用户数量可以呈直线趋势上升。加之微信有语音辅助功能和交互式功能,使舆论传播更加方便、更加人性化、更加广泛,消息进入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经过讨论后,扩散性更强。
(二)渗透性高
微信舆论通过朋友圈在亲朋好友中进行传播,信任度高,认同感高,信息整合时间较短。微信舆论传播方式以点对点为主,其传播准确度和达到率都很高。因此,在微信平台上所形成的舆论都有很强的渗透性。
(三)即时性强
微信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发布者可随时随地上传自己的照片、发表对热点问题的看法等。大学生是高校微信舆论传播的主体,他们乐于分享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传播,将舆论即时扩大。因此,高校微信舆论传播具有很强的即时性。
二、高校微信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一)微信舆论引导主体不明
微信自由、开放、互动的特点,使其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传播观点、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高校已经有97.2%的学生在使用微信,微信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忽视。各类媒体也看重微信这个舆论传播场,并建立了各自的微信公众平台,将微信作为新闻传播新模式的试验场。这些媒体在通过微信传播新闻的同时,也在争夺微信舆论话语权发端。当有重大事情发生时,各个媒体所站角度不同,所代表利益群体不同,因而所传播的舆论观点也不同,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观点。由于舆论引导主体范围较广,很难找出源头,因此,微信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
(二)微信舆论引导真假难辨
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自由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观点,但是由于舆论源头的不确定性,加之微信舆论传播速度极快,导致微信舆论的真假也越来越难以分辨。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由于他们一直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缺乏社会经验,使得他们较为感性,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加之受好奇心驱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进而造成微信舆论引导真假难辨。
(三)微信舆论引导有效性困难
微信是个人活动,私密性较强。因此,在传播途径、传播范围、传播频率上具有不透明的特点,进而导致高校微信舆论引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大学生使用微信基本上都是采用智能手机,其终端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微信提供了对公众账号的关注功能,据微信官方数据统计,我国某些高校微信公众账号关注人数已有几百万,因此,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但是,高校微信公众账号每天发送信息有限制,认证账号可发送3条信息,未认证账号仅能发送1条信息,传播信息量的限制使传播频率也被控制,进而限制高校微信舆论引导功效。第三,微信传播是朋友圈之间进行传播,信息也都只有好友才能看见,无法形成长链条传播,只是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导致微信舆论传播范围有限,进而影响微信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三、高校微信舆论引导策略
(一)充分利用微信功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微信功能多种多样,包括朋友圈、语音、微信LBS功能等等,朋友圈传播速度广且快,语音功能降低了用户交流的难度,微信LBS功能利用数据挖掘搜索热门话题。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微信功能,能够很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在高校,校团委党支部、学生社团等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功能进行舆论引导。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微信舆论引导非常重要。辅导员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微信功能,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发布信息,并且要学会利用LBS功能搜索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信舆论引导作用。
(二)充分利用高校微信平台,从源头进行引导
高校微信平台拥有明确的传播目标,可以进行点对点传播,能够实现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高校微信平台还可接收来自大学生的各类提问,以留言模式互动为主。为了提高互动效果,高校微信平台管理者应使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问题,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传统的讲座、讲课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已经无法满足微信时代的需求。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传递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当遇到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发生时,高校微信平台不能保持沉默,要及时站出来,巧妙地表明立场,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例如,2014年11月30日,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上传了一张博士论文答辩照片,论文题目为《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此文不仅被《华商报》等媒体转载,而且央视新闻微博也对此内容进行评论。面对一部分人的嘲讽,论文作者通过陕西师范大学微信平台对论文的选题由来、研究思路等进行了阐述,当天阅读量和转载率过万。面对质疑之声,《京华时报》评论认为,中国式“味觉密码”也需“破译”,这位博士的基础性研究不应被嘲讽,某些人“少见多怪”恰恰印证了相关研究的稀缺与不足。陕西师范大学微信平台面对此事件并没有缄口不管,也没有直接采取说教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而是采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开展微信舆论引导工作,化解了风波,传递了正能量。
(三)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辅助舆论引导
为了加强高校微信舆论引导,高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微信动态,并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如广播站、校报、校园网、高校微博等,构建一个多元化舆论引导平台。针对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进行信息传递,正确引导。针对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班会进行讨论、及时疏导。例如,2015年9月16日,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她感到委屈,反问“我错了吗?”在事件没有弄清楚之前,微信舆论几乎都将矛头对准老人一方。此时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播、高校微博等对此事件进行正确引导: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和中立态度,不宜过分进行舆论攻击。在事件调查结果出来后,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回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推动大学生自主管理,使其能够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观保持一致,提高大学生辨别舆论真假的能力。
(四)把握学生微信使用主要时段,提升微信舆论引导效率
高校学生微信使用时段是高校进行微信舆论引导的一个突破口,在高峰时段内能够高效迅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引导高校采取针对性手段完成微信舆论引导。学生使用微信高峰期主要在中午、晚上和周末这几个时间段。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这几个时间段来进行信息传播,增加学生的点击率和阅读量。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认可度(阅读人数和送达人数),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再经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
(五)做好高校微信舆论信息监管
在微信时代,健全高校微信监督管理机制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及时掌握大学生对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微信互动属于大学生个人行为,主要由大学生自主管理,一旦出现差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高校微信监督管理应采用隐性管理。隐性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从技术层面来讲,高校可以关键词索引为手段,设定信息传输的关键词,严格进行监管审核,对信息进行过滤,以事前监管作为舆论引导主要手段,事后补救作为辅助手段。
(责编 黄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