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2017-01-14蒿峰
蒿峰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遗址1924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次发现。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4200年至3500年。其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玉器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品种多,种类全,其中工具有斧、锛、凿、铲。装饰品有管、珠、坠、环、鐲、臂饰等。礼器尤其发达,计有璧、琮、璜、圭、璋、刀、戈、钺、戚等,玉刀、玉戈、玉戚称为玉兵,实则为仪仗用器。
齐家文化玉器数量较大,可能是由于地域之内存在很多优质玉矿,便于开采。加之后期已出现铜的冶炼,青铜工具治玉当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效率大大提高。再加上齐家先民爱玉胜过他方,玉在祭祀、葬殓、起居、佩饰等多方面使用广泛。因此近年来齐家文化玉器发现较多,尤其是民间藏量很大。
齐家文化玉器材质胜过良渚、龙山玉器,武山、马衔山、祁连山等地都发现品质很好的玉矿,尤其是齐家文化范围中心区域所产的马衔山玉料坚硬、致密、油润,其质地很接近和田玉,所以自古就有“西土出美玉”之说。齐家文化玉器80%以上是本地玉材加工,马衔山玉料占其大半。在齐家文化玉器中还可发现有青海昆仑玉的影子,也有少量和田玉。马衔山玉料与和田玉相比,致密性稍差,但颜色更加丰富,主要有青白、白、黄、碧、墨、绿、灰绿、糖色等颜色。还有当地所产绿松石、天河石得以开采使用,使齐家玉器更加多彩多姿。
齐家文化玉器沁色美是世所公认的。玉器的沁色主要是由于玉材本色内在的变化。在长期的埋藏中,玉料内部变得疏松,由半透明而不透明,到失去颜色和光泽。在这一过程中,埋藏地的土壤酸碱度以及干湿等条件,都作用于玉质内部,外在的矿物质沁入玉中,与玉中所含高金属离子相结合,产生千变万化的沁色。我们在齐家玉器中可见到黑褐、红、黄、白(鸡骨白)等沁色,自然柔美,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美丽多彩的沁色与齐家玉器的沉稳、简洁、厚重、朴实风格相结合,更具有观赏价值。
齐家玉器中礼仪器大件较多:直径30厘米左右的璧、高30多厘米的琮,50-60厘米长的玉刀,都是齐家玉器的骄傲。齐家玉璧中多有的三璜璧、六璜璧,做工考究,磨制精美,尤其是玉刀和玉钺的大量使用,丰富了祭祀用玉器形。到夏商,玉刀和玉钺从仪仗器发展成为祭器。齐家文化延续约400年,是各地新石器文化中较接近夏代的文化类型。齐家文化玉器的璧琮璜圭等礼器的发展演化,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夏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