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负平衡”理论在指导提高母猪生产性能、追求效益最大化方面的实践
2017-01-14东张召雷单瑛琦
李 东张召雷单瑛琦
(1北京海正兴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2北京市大兴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北京 102600)
“能量负平衡”理论在指导提高母猪生产性能、追求效益最大化方面的实践
李 东1张召雷1单瑛琦2
(1北京海正兴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2北京市大兴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北京 102600)
母猪的繁殖性能对猪场尤其是规模猪场来说极其重要,是猪场考核及其盈利能力的关键。针对目前母猪繁殖障碍问题突出的情况,本文从遗传、营养、生产管理及技术和疫病等方面分析了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母猪繁殖障碍、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新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实践。
能量负平衡;母猪;生产性能;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养猪业在养殖规模、自动化水平、品种改良以及疫病防控和营养保健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然而,随着国外优良猪种的不断引入,母猪的繁殖性能不断提高,同时对饲养管理和营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模化、集约化的猪场舍内饲养密度高,空气质量差,母猪普遍使用限位栏饲养,使母猪的生存活动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导致母猪激素水平紊乱,抵抗力下降,出现异常行为和应激现象等,降低了母猪生产水平,缩短了母猪利用年限。此外,管理不到位、营养不均衡、高生产性能母猪自身的适应能力差、疫病的发生、长期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使得猪群普遍出现亚健康,导致母猪出现发情困难,屡配不孕,产弱仔、死胎比例高,泌乳性能不佳,母猪淘汰率高等繁殖障碍问题,使得猪场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已经成为集约化、规模化猪场面临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严重阻碍了养猪业的发展[1]。如何解决母猪繁殖障碍问题,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管理人员关心和亟需解决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1 造成母猪繁殖障碍问题的因素分析
造成母猪繁殖障碍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及疫病因素等[2]。
1.1 遗传因素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发现有少数或个别母猪出现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造成的生殖器官病变或畸形,甚至还有两性猪。遗传性因素造成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畸形,子宫发育异常,性腺机能减退,卵巢囊肿及输卵管阻塞和子宫颈闭锁等繁殖障碍。
1.2 营养因素
如果母猪饲粮配比不合理,能量水平过高,会使母猪摄入过多的能量导致母猪过肥,尤其是在限位栏饲养缺乏运动的母猪,往往会使母猪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角等部位沉积过多的脂肪,造成肥胖性繁殖障碍;如果母猪饲粮的能量和蛋白不足,会使母猪出现瘦弱、抗病力差,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初情期推迟甚至不发情等;如果母猪饲粮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和比例失调,同样会影响母猪正常繁殖性能的发挥,如降低受胎率,胎儿发育不良,出现弱仔、死胎、木乃伊,降低活仔数,甚至引起流产等繁殖障碍性问题。总之,母猪的能量及蛋白质的水平和来源、钙磷等微量元素的比例和水平、维生素的添加量和不同维生素之间的比例都会影响母猪的发情、排卵和自身及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母猪自身的健康和免疫力,进而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3]。
1.3 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
猪场后备猪的选留,不同阶段母猪饲喂策略,预防、保健计划,猪舍环境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等,都会对母猪的正常繁殖和生产性能的发挥起到重要影响。制定严格的后备母猪选留标准并执行,对降低后备母猪淘汰率和猪场损失非常重要;不同阶段不同胎次(初产和经产)母猪实行差异化的饲喂策略,做好猪群的预防保健工作,是猪场得以正常生产和稳定的基础和保障;猪舍环境直接影响猪群的健康和正常生产性能的发挥,猪舍潮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运动空间不足以及噪音、惊吓等应激因素很容易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舍内、舍外消毒不到位,用具、接产人员手臂未消毒,助产不当引起的机械损伤,人工授精时消毒不彻底或公猪精液含有炎性分泌物等,另外后备母猪配种日龄过早或过迟,配种时机把握不准,公猪精液质量差等都会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规模化养殖场要提高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就要管理好猪场一线员工,激发员工的能动性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收集整理生产数据、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以改进饲养管理水平;同时要对猪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其管理和技术水平。
1.4 疫病因素
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的疫病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霉菌毒素中毒、营养缺乏性疾病、药物疫苗的滥用等。传染性疾病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如猪丹毒、猪大肠杆菌病、猪布鲁氏菌病、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弓形虫病、衣原体病等都会造成母猪出现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问题;霉菌毒素是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有些霉菌毒素具有极高的毒性。猪作为对霉菌毒素最为敏感的动物,其在繁殖过程中出现霉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现象。与母猪繁殖性能相关的霉菌毒素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T-2毒素、呕吐毒素等[4]。营养缺乏性疾病在母猪生产中也很常见,如由于长期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导致的母猪产后瘫痪和仔猪佝偻病[5],由于生物素的缺乏引起母猪跛行的发生,由于营养缺乏引起的母猪二胎综合征等。药物和疫苗的滥用也会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妊娠母猪注射地塞米松、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氯前列烯醇以及利巴韦林等药物有可能造成流产和死胎。此外,疫苗使用过多也会引起母猪卵泡萎缩以及妊娠母猪流产等顽固性繁殖障碍[6]。
母猪繁殖障碍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母猪非生产天数的增加和母猪淘汰率的上升,降低了母猪的生产和使用效率,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只有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
2 当前规模猪场母猪繁殖障碍问题的解决渠道
目前国外引进的优良杂交猪种在我国规模猪场占据绝对优势。这种良杂猪种普遍性成熟较晚,生长速度快,因此相应的其初配日龄和初配体重也较大。同时后备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或发情时间较短等情况在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由于母猪体重较大其维持代谢所需的营养较高,初产母猪生产的仔猪体重偏大(个别仔猪体重高达2.0~3.3 kg),仔猪吃奶能力强,食欲旺盛。然而调查发现,初产母猪哺乳期的采食量却普遍较低,这就形成了母猪能量供需的巨大“剪刀差”。种质优良、饲养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疫病控制较好的规模猪场,其母猪产仔数和断奶仔猪数均较高,这时母猪的营养便成为决定母猪生产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母猪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较快,仔猪70%的体重都是在妊娠后期30天内生长完成的。如果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营养水平不足或比例失调,将导致妊娠后期仔猪生长发育不良,所产仔猪大小不均,弱仔、死胎比例上升等情况。此外母猪哺乳期间至发情配种后两周内,母猪还需要为下一繁殖周期的正常启动以及配种后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做好准备,而母猪经过哺乳期的失重后,在配种完成后还要面临限饲关,这就对配种后母猪日粮中与生殖相关的营养素补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妊娠早期为了达到降低母猪日粮中能量水平而忽视与生殖相关营养的补充,必定会使早期胚胎质量降低、受胎率下降,进而影响仔猪妊娠阶段后续的生长和发育。
根据母猪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繁殖阶段对饲粮营养水平的需求,制定不同的饲粮营养标准和饲喂策略至关重要。在母猪妊娠后期(产前4~5周的攻胎期)、整个哺乳期(泌乳及产后恢复期)和断奶后最初的4~5周(断奶后发情、配种及妊娠早期),母猪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需求量很大,在这段时间内,有效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日摄入量对繁殖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适时地补充这些营养物质才能确保机体内各个代谢活动正常、高强度的健康运转,高产的母猪尤其如此。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母猪持续地处于营养物质总能负平衡的状态下,必然会引起母猪生产性能的下降,甚至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3 解决母猪繁殖障碍性问题新理论的提出
针对行业内规模猪场普遍存在的母猪繁殖障碍难题,笔者所在单位的专家和技术团队避开了“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单纯治标怪圈,经过十年的摸索、研究和试验,总结得出造成母猪一系列繁殖障碍的主要问题就出在母猪妊娠期的最后4~5周、整个哺乳期和断奶后最初的4~5周这三个关键阶段。这三个时期母猪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需求量急剧增加,在这段时间内母猪容易出现营养物质总能负平衡。只有解决了这三个时期的营养物质总能负平衡问题,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才能从源头和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笔者所在单位从业界普遍关注的常规营养着手,创新性地加入非营养物质,利用非营养物质特殊的生理功能,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破解母猪繁殖障碍这一行业难题。与必需的营养素相比,非营养素类植物功能性成分主要作用于细胞的节点和调节代谢通路等细微但重要的环节,比基本营养素在功能位点上更加精细、具体,从而发挥营养素作用之外的预防保健功效[7]。相对于营养物质而言,尽管它们不属于营养素成分,但是却对动物机体健康和母猪生产性能的发挥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大豆异黄酮是对大豆进行精深加工后的产品,它是从天然大豆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素,因为它与雌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能够与雌性动物机内的雌激素受体相结合,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安全且无副作用,所以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非营养物质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和补充由于营养物质轻微不足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并能对常规营养物质起到相辅相成的生物学作用。
由此,我们提出了“能量负平衡”理论。在此阐述的“能量负平衡”并非传统狭义上的能量负平衡,传统狭义上的能量专指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中的化学能,又称能值。在动物体内,化学能可以经各种生化反应转化成热能、机械能以及蓄积在动物体内的能量物质。而这里提出的广义的“能量”是指包括能量在内的营养素和非营养素的总称。在此提出的“能量负平衡”体系又归属于临床营养的科学范畴。
4 “能量负平衡”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母猪的产前一个月至断奶后3~4周是母猪整个繁殖周期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母猪的正常采食量已经不能满足母猪维持代谢、妊娠后期胎儿的高强度生长、泌乳期高泌乳量、产后恢复以及排卵和早期妊娠的营养需要。如果这一阶段母猪本身体况较差,营养储备不足,就出现了“能量负平衡”。此时母猪体虚、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容易出现母猪产程延长,胎儿在产道通过时间延长,造成仔猪缺氧或窒息的可能大大增加,出现弱仔、死胎的比率上升,进而可能会诱发各种疾病,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以致淘汰。
针对母猪这一阶段普遍存在的能量负平衡问题,笔者所在单位先后从繁殖营养、抗病营养、抗应激营养和疾病恢复期营养的角度入手,建立各种营养因子模型,并在实践中进行试验和验证,逐步找到一组满足母猪繁殖所需的常规营养物质和非常规的非营养物质目录,组合成一套科技含量高、作用显著的组方,弥补了业内解决母猪繁殖障碍的空白。这一组方在三十多个规模化猪场现场试验,取得了可靠稳定的试验数据,其组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母猪饲粮中添加专利产品“猪用多仔催奶”添加剂可提高奶仔猪数、仔猪成活率、母猪年产胎次及160日龄出栏重,降低料重比[8]。总之,破解母猪能量负平衡问题,对于母猪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巧琴.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3):26-28.
[2]路永强,张瑜,任利忠,等.母猪繁殖障碍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治[C].“格拉姆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暨全国猪人工受精关键技术研讨会,2010.
[3]翁昌龙,董春霞.营养水平对后备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中国猪业,2013,8(8):36-38.
[4]霍星华,高开国,胡友军,等.霉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及解毒研究进展[J].广东饲料,2015,24(10):32-36.
[5]金京实,金春凤,黄尚浩,等.母猪营养缺乏性瘫痪的诊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3(6):48.
[6]郑逢梅,霍金耀.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猪业科学,2014(11):107-109.
[7]杨月欣.我国营养和功能成分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1):1-6.
[8]穆立田,单瑛琦,刘希峰,等.猪用多仔催奶添加剂对母猪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养猪,2015(2):41-42.
S814.7
A
1673-4645(2017)03-0028-04
201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