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蚕业生态旅游的思考
2017-01-14张蒙蒙张瑞蒲孙永亮于东明髙绘菊王彦文
张蒙蒙 张瑞蒲 孙永亮 于东明 髙绘菊 王彦文
(1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2昆嵛山林场旅游管理科, 山东烟台 264112)
发展中国蚕业生态旅游的思考
张蒙蒙1张瑞蒲2孙永亮1于东明1髙绘菊1王彦文1
(1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2昆嵛山林场旅游管理科, 山东烟台 264112)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深入的有机、多元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具有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有利条件。介绍了山东省的颐寿园,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等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规模小、游客关注度低,蚕桑文化内涵不足、游客参与度低,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产业内涵,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蚕桑产业; 转型升级; 生态旅游农业; 融合发展; 丝绸文化; 精准扶贫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它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并把农业资源转换成旅游观光资源,进一步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在可塑功能[1-3]。蚕桑产业具有5 000多年的深厚历史底蕴,是中国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农业产业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目前,中国的蚕丝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在世界市场上居于绝对数量优势地位[4]。近20多年以来,中国蚕桑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丝绵丝绒被服、蚕蛹蚕蛾功能食品、桑叶茶、桑椹汁和动物饲料桑等多元化的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实现了产业多元化的开发,年产值达数亿元[5]。蚕桑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迅速发展,在取得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地延伸了蚕桑产业的产业链,并形成了新的产业,展现出了广阔美好的应用前景[6-7]。
蚕桑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思想也体现在将生
态农业旅游的经济模式应用于传统的蚕桑产业。蚕桑产业开发的生态旅游经济模式是以传统的蚕桑产业经济为基础,是蚕桑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对生活的需求、健康的需求和保护环境的心理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以经济与人类需求和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经济模式[5]。蚕桑产业在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景观功能、观光功能、休闲功能、生态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和科普功能等[8]。为了进一步提高蚕桑这项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把传统的蚕桑产业与生态农业旅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展[9],从而促进中国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本文探讨了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意义、中国蚕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供同仁参考。
1 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1.1 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蚕桑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古老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2013年,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美丽中国的旅游形象注入了新的内涵。“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伟大创举,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策。自2015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3年在全球举办了以“丝绸之路旅游年”为主题的活动[10-12],深入打造以丝绸之路为特色的旅游,集中推广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强化聚合效应,提升了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一带一路”离不开丝绸元素,而蚕桑产业便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必将会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古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3]。
1.2 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
桑树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适应性较强,树冠为伞形,可以通过人为的修剪,将树形修剪成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形态,是良好的庭院树种。桑属中有些品种,如龙桑、垂桑,其姿态优美特殊,是不错的观赏树种。桑树的树冠宽大,枝叶茂密,可以有效抗烟尘及有毒气体,非常适合作为城市、工矿区域以及农村道路周边的绿化植物树种,能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14]。据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桑树具有良好的碳汇作用[15]。每667 m2桑园的桑树年释放氧气(O2)约393 kg,年吸收二氧化碳(CO2)约493 kg,折合纯碳135 kg[16]。桑树的生命力极其旺盛,且抗性强。桑树与其它树种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它具有发达的根系,其垂直分布可达数十米,地下根系分布面积常为树冠投影面积的4~5倍。桑树的根系网络有着强大的贮水功能,有极强的遏制风沙和保水固土的能力。据测定,桑园土壤含水量约为1 533.4 m3/hm2,而土壤侵蚀模数仅为7.64 t/hm2[17]。所以桑树在保水、固土、防沙、治沙等生态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阔叶树种,可作为北方多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选绿化和经济树种,从而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宜居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1.3 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生态农业旅游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这一需求而迅速走俏国内外的。当今社会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人群消费的新趋势慢慢变成了“崇尚自然,追求天然”。人们对消费观念的新追求,也慢慢从华而不实转变为环保、绿色、有机、纯天然的产品。而蚕桑的茧丝绸产品,无论是桑叶制品、桑椹、蚕蛾、蚕蛹及其衍生产品,还是丝绸服装、蚕丝被等制品都是纯天然的,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符合人们消费观念变化的新趋势[18]。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蚕桑制品保健功能的认识逐步加深,加之机制丝绵技术的开发应用,免翻、可洗蚕丝被均已变为普通商品,成为大部分消费者常年使用的日常用品[19],这为蚕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1.4 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
以建设美丽乡村,彰显乡土风情,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带动当地农民生活奔小康为目标,大力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可以达到有效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20],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蚕桑产业与生态农业旅游相结合,不仅体现出了较强的扶贫功能,而且为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在保护当地优质蚕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以实现“绿色扶贫”为目的,进一步开发系列性蚕桑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容易吸引游客,而且有利于鼓励养蚕农民更新观念,积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培养新型农民,从而提高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收入,达到农民致富、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三赢”局面[21]。目前,农业部已将生态蚕桑产业列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精准扶贫的主推技术[22-23]。在这些地区推广种桑养蚕技术,实施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对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蚕桑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蚕桑产业可持续地发展意义重大。
2 中国蚕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2.1.1 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 蚕丝业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已成为公认的国家名片。在5 000多年悠久的蚕桑产业历史长河中,由于各个地区蚕桑的习俗和生产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型各异的蚕俗,其中已被载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双林凌绢织造技艺、含山轧蚕花和扫蚕花地等[9]。有关蚕桑的诗词歌赋也很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表现蚕桑丝绸的诗歌就有三十多首,超过其收录总数(305首)的十分之一。如《诗经》中的《十亩之间》就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24]的描述,展现了采桑姑娘悠闲、欢快的劳动场景。从古至今,许许多多诗词圣人与蚕桑的渊源便颇为深厚,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诗词大家均有不朽的蚕桑丝绸诗赋流传于世。很多帝王将相也对蚕桑丝绸情有独钟,如清代康熙、雍正皇帝都非常关心农桑蚕事,分别为《耕织图》题诗,共计23首。可见,中国丰富的蚕桑文化资源为蚕桑产业开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
2.1.2 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是一个气候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域广阔的农业大国,是蚕丝业的发源地。蚕业生产历史悠久,拥有多种多样的蚕、桑种质资源。目前,中国拥有桑园面积80余万hm2,年产家蚕茧约65万t[25]。从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到最北方的黑龙江省,从西部的戈壁沙漠到东部的沿海滩涂,桑树都有广泛的分布并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类型。深厚的农耕文化、悠久的蚕业生产历史和雄厚的产业资源为蚕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
2.1.3 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蚕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具有建设费用投入少、项目建设周期短和能够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等优点。蚕桑产业对生态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且集种植、养殖、纺织业于一体,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将蚕俗文化、科普教育、现代产业园区展示、蚕桑保健品开发和蚕家乐观光休闲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的生态旅游体系。比如可以在采摘活动中将桑椹直接售卖给游客,价格还可以稍高于市场的销售价格,这样一来,不仅大大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同时又节省了桑椹的人工采摘和物流运输成本[26]。蚕桑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会使得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传统的蚕桑产业和旅游业单独产生的经济效益[9,27],同时,还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2.2 中国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
2.2.1 山东省的颐寿园 颐寿园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景区主要位于公园区域内苏留庄镇西阎庙村,据查,仅西阎1个村年龄超过90岁的就有8人,80岁以上的很多,故桑树又称“颐寿树”[28],取“颐养身心,福寿延年”之意,依托黄河故道的特色桑树资源,并融合了黄河文化、寿文化和孝文化内涵建设而成[29]。现为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园区占地面积超过66.7 hm2,以古桑树为主,全园共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桑树3 000多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桑树超过100株,“福禄寿喜”四大树神、“腾龙树”和“卧龙树”远近闻名。园区以古桑树观赏、桑树文化介绍、桑椹采摘为主要功能区组成,全面展示世界桑树资源的“一带一路中国桑文化博物馆”也在建设之中[30]。
2.2.2 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 凤凰沟风景区是江西省目前最大的观光农业类人文风景旅游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黄马乡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内,是以生态农业为主题,集采摘、野战、观光、休闲与会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园,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主要包括“观赏植物展示园、生态养猪示范园、生态茶业展示园、果业展示园(百果园)、白浪湖度假村、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园、蔬菜瓜果展示园、农机展览馆、水产展示园(渔乐苑)和高效蚕业展示园”十大科技园区。其中的高效蚕业展示园包括桑椹采摘园以及桑树品种园,桑椹采摘园引进栽培6个高产优质果桑品种,以供桑椹深加工、游客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品种繁育及推广。实现了蚕桑产业与服务业的进一步结合,丰富和充实了凤凰沟生态风景区旅游资源,提高了景区的旅游品位。
2.2.3 广东省的宝桑园 宝桑园是广东省蚕桑文化的“旅游名片”,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是以蚕桑文化为核心,集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31]。园区占地超过53 hm2,生长着数十万棵不同品种的桑树,是名副其实的桑树大观园,有着国内首家“桑田生态氧吧”的美誉[32]。园区主要分为桑椹采摘区、蚕桑科普馆、蚕宝宝乐园、蚕桑产品展示区、娱乐休闲区等功能分区,是每年一度的广东省果桑文化旅游节主会场,广东省果桑文化旅游节期间每天均有成千上万名游客来这里休闲体验[33]。
2.2.4 浙江省的湖州丝绸小镇 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已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1851年,湖州丝绸作为中国唯一的产品参加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并获多项大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桑基鱼塘(湖州)”,至今仍是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的典范,2014年,湖州市的“桑基鱼塘”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3]。丝绸小镇(湖州)位于湖州市吴兴区东部新城,以产业项目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为延伸配套,按照“一轴、两环、四片区”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一轴”即贯穿丝绸小镇的西山漾中央景观轴;“两环”即2条丝路环、小镇主干道路组成的交通环;“四片区”即丝绸企业运营研发区、丝绸时尚会展交易区、丝绸文化创意体验区和丝绸休闲旅游养生区。四大片区功能相对集中,重点规划13个产业项目,这些功能片区中不仅将各类美景囊括其中,还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更有各类主题性质的活动场地,彼此紧密相连、浑然一体,能让各种年龄段的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根据规划,丝绸小镇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设成为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主体旅游于一体的开放式“丝绸文创度假小镇”[13]。
2.3 发展中国蚕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规模小 游客关注度低 中国的蚕桑生态农业旅游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若想再进一步发展则缺乏大量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而且人力、物力、资金方面的投入也存在不足,现在仍停留在自发式、小规模的发展水平,并且旅游产品单一,不足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以蚕桑产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尚未见成熟模式。
2.3.2 蚕桑文化内涵不足 游客参与度低 蚕桑文化的内涵探究不够深入,各类旅游活动不能有效提高游客的参与度,无法适应旅游市场及游客的多方面需求。目前,中国蚕桑生态旅游的休闲娱乐活动仍然主要以观光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蚕事活动,不能使旅游项目更加贴近农家的休闲生活;没有充分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推出既具有趣味性又带有知识性的旅游项目,游客的参与和互动较为欠缺,难以让游客深入体验蚕桑之乐,更无法满足各类游客对于高品位、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生态旅游的需求,尤其是无法满足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需求[34]。
2.3.3 结构单一 产业链不完整 中国大多数蚕桑观光园发展方向及结构都比较单一,均以种桑养蚕、采摘桑椹为主,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的递进式产业链。结构单一造成了观光园开放期过短,影响了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蚕桑观光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3.1 紧跟时代步伐 加强顶层设计
农业生态旅游园区除了具有优美的景观外,还应充分体现农业生产的景观生态特色,并进行相关的产业开发及规划,这是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优越之处。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其回归田园的意向也逐渐加强,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多方面的旅游需求,均推动着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因此,建议紧跟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灵活地运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多样统一规律[35],将蚕桑生产、蚕桑产品加工、蚕桑科技研发、生态休闲、丝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为一体,形成相互支撑、互相合作的完整蚕桑产业链。并以此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使其多元化的开发项目能以优质农业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合蚕桑的特色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桑椹采摘等农事体验活动。要通过景观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的多样统一将其相互结合,使园区具备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化功能,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协调发展[36],不断提高蚕业生态旅游的品位和影响力,创建蚕业生态旅游的品牌,促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3.2 充分利用资源 丰富产业内涵
蚕桑产业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产业,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自然、人文、社会等蚕桑资源,现代蚕桑产业则开辟了资源高效多元化利用之路,使古老的蚕桑产业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利用蚕业资源,不断推出旅游新产品,丰富产业内涵,才能使蚕业生态旅游充满生机与活力。
3.2.1 自然资源 “桑梓”作为家园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桑树分为乔木和灌木,是适应性非常广的一个树种,具有耐瘠薄、产量高、投产快等优点。桑椹既有早熟的,又有晚熟的;在口味上既有特别甜的,又有酸甜适中的。不同的果桑品种的桑椹可供游客在不同时间段旅游时品尝,我们可以对果桑品种进行适当的筛选,在筛选时要注意桑椹形状、颜色和结果期的不同,还可以通过对桑树进行人工修剪等调整桑椹成熟期,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37]。家蚕作为一种吐丝结茧的鳞翅目昆虫,被完全驯化已有几千年,不仅可以完全进行人工饲养,而且饲养周期很短[38-39]。同时,家蚕的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可为我们提供各种斑纹的家蚕幼虫,极具观赏性;家蚕被誉为“生物学的模特”,也是科普教育中的一种难得实物教材,通过组织养蚕体验活动可以在青少年中普及蚕桑历史文化和增加青少年学习传承蚕桑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实现旅游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3.2.2 人文资源 从古至今,享誉中外的丝绸就是宣传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印证这段辉煌历史的代表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40]。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此行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交通的海上通道,起源于秦汉时期,在三国至隋朝时期大致形成,唐宋时期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鼎盛,是最古老的海上航线[41-42]。古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商业贸易和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对后来人们的生活影响尤为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3.2.3 社会资源 自古以来,丝绸一直是蚕桑产业的主要产品。除此之外,蚕、桑生物体本身对于人类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在5 000多年的农业生产历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和蚕桑资源利用息息相关的科技成果,其中以珠江三角洲的高效农业生态方式“桑基鱼塘”最为闻名,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的形成,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茧丝绸等加工工业前进的脚步,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一种完整、高效、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人类最佳的生态方式之一[43-44]。利用这些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使人们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不仅能愉悦身心,放松心情,还能了解中国悠久先进的蚕桑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3.2.4 旅游资源 利用蚕桑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的资源优势,可进一步发展蚕丝文化和科普教育,实现蚕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能够对自身进行臧否评判、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不断延续、繁衍生息所不可替代的自存经验便是对于文化的记忆。中国的蚕丝文化具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所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印记之一。建议通过图版、实物、摄像片等展示方式,真实展现这些具有鲜明地方风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与现在,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蚕丝文化的关注,从而保护那些即将消逝的蚕丝织绣或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45]并将他们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蚕桑园内建设蚕丝文化馆和科普教育园地,通过以乐促教、以教促乐的形式,使游乐和教育内容能够很好地渗透融合于一体,突出“蚕丝科技、自然生态、环保教育”这三大特色的农业生态教育模式[46],不断充实旅游资源,促进蚕桑产业和蚕业生态旅游朝着优质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
3.3 借鉴先进经验 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
加快蚕桑产业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将传统的蚕桑生产提升改造成为现代蚕桑产业,是促进中国蚕桑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47]。以种桑养蚕为主的蚕桑产业是中国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农业产业,将蚕桑产业蕴含的文化传统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通过开发建设蚕桑产业生态旅游园区,深入开发以蚕桑产业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蚕事体验游、科普教育游和美食品尝游等休闲娱乐活动,积极举办以蚕桑文化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实现对蚕桑产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48],加快中国蚕桑产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速度。建议借鉴中国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依据蚕桑产业的具体特点,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把握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将当地历史、文化、社会、自然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以蚕桑产业为基础支撑力量,以蚕桑文化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为理念,集聚旅游休闲、蚕事体验、科普教育、情景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元化结构的蚕桑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蚕桑生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紧密结合蚕桑产业的特点,将传统的蚕桑观光园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蚕桑生态旅游产业园。
[1] 张慧,王淮梁.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初探——以宿州凤凰堤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2):92-94.
[2] 钟琪.旅游资源多样性开发的途径——以广州市花都宝桑园为例[J].学理论,2012(33):125-126.
[3] 李景新,李锡鸿,傅雨君,等.蚕桑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蚕业,2017,38(3):28-32.
[4] 黄先智.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5.
[6] 廖森泰,肖更生.蚕桑资源创新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 龚琬惠.浅谈桑蚕旅游的深度开发[J].学理论,2011(32):87-89.
[8] 张榛.蚕桑产业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的思考[J].江苏蚕业,2008,30(2):45-46.
[9] 徐宁,黎小萍,彭晓虹,等.江西省休闲蚕桑模式推广应用探讨——以凤凰沟风景区为例[J].中国蚕业,2015,36(1):73-76.
[10] 佚名.“美丽中国——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启动[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01-08).http://www.gov.cn/xinwen/2015-01/08/content_2802256.htm.
[11] 佚名.2016年继续以丝绸之路旅游年为年度旅游宣传主题[EB/OL].欣欣旅游网,(2016-10-30).http://lxs.cncn.com/83148/n524988.
[12] 佚名.“一带一路”旅游部长会议成功举办[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网,(2017-09-14).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709/t20170914_839148.shtml.
[13] 刘战慧,刘昕昕.“一带一路”战略下湖州蚕桑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31-435.
[14] 吴海平,周金钱.蚕桑产业的生态价值[J].蚕桑通报,2015,46(1):1-4.
[15] 刘芸.桑树在三峡库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前景[J].蚕业科学,2011,37(1):93-97.
[16] 贾洪亮,邱长玉.桑树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展望[J].广西蚕业,2015,52(3):57-60.
[17] 韩世玉.桑树的生态价值及其在贵州“东桑西移”中的生态栽培[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40-142.
[18] 封槐松,李建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蚕业,2016,37(1):4-10.
[19] 黎小萍,徐宁,胡桂萍,等.蚕桑丝绸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16(5):9-12.
[20] 游洁敏.“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21] 徐秀军.解读绿色扶贫[J].生态经济,2005(2):78-79.
[22] 佚名.论精准扶贫的十大关系[EB/OL].360百科网,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23/09/16967035_522452707.shtml.
[23] 吴婧婧,陆春霞,董桂清,等.广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蚕业,2017,38(3):48-51.
[24] 张维刚.蚕桑丝绸古诗赋三百首注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5] 苏超, 张明学,李耀文.陕西省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北方蚕业,2013,34(1):42-44.
[26] 郑章云,张明海,杨义,等.重庆万州桑果采摘观光游之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3):88-90.
[27] 张榛.蚕桑产业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的思考[J].江苏蚕业,2008,30(2):45-47.
[28] 佚名.颐寿园景区[EB/OL].360百科网,https://baike.so.com/doc/618720-654972.html.
[29] 佚名.颐寿园景区[EB/OL].百度百科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2%90%E5%AF%BF%E5%9B%AD%E6%99%AF%E5%8C%BA/566389?fr=aladdin.
[30] 牛海军,段卫平.我国古桑树生存现状及保护[J].河南农业,2015(16):34.
[31] 佚名.花都宝桑园[EB/OL].百度百科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B1%E9%83%BD%E5%AE%9D%E6%A1%91%E5%9B%AD/12613200.
[32] 佚名.宝桑园[EB/OL].互动百科网,http://www.baike.com/wiki/%E5%AE%9D%E6%A1%91%E5%9B%AD.
[33] 佚名.花都宝桑园 明日启动果桑旅游节[J].网易新闻网,(2016-03-22). http://news.163.com/16/0322/01/BINOUB3300014Q4P.html.
[34] 严力蛟,黄凌霞,周国良.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对策[J].蚕桑通报,2007,38(3):1-4.
[35] 赵伟韬,于潇.浅谈多样统一规律与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10,40(1):62-64.
[36] 李晓颖,王浩,申世广.景观·产业·游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J].江苏农业科学,2010(5):271-273.
[37] 朱军林,王小明,马伟林.果桑与旅游结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8,29(1):56-57.
[38] 姚锡镇,廖森泰,肖更生.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化探讨[J].蚕业科学,2001,27(4):297-302.
[39] 龚琬惠.浅谈桑蚕旅游的深度开发[J].学理论,2012(32):87-89.
[40] 墨非.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机遇[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11):88.
[41] 代君君,吴传华,范涛.蚕业资源循环利用及模式[J].中国蚕业,2008,29(3):11-13.
[42] 李建琴,顾国达.“一带一路”对中国蚕业发展的战略意义[J].中国蚕业,2015,36(4):1-7.
[43] 李奕仁.综合利用蚕桑资源拓宽行业发展空间[J].中国蚕业,2003,24(2):4-6.
[44] 陈智毅,廖森泰,肖更生,等.宝桑园科普基地在科普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蚕业,2009,30(4):83-85.
[45] 佚名.蚕桑文化[EB/OL].互动百科网,http://www.baike.com/wiki/%E8%9A%95%E6%A1%91%E6%96%87%E5%8C%96.
[46] 吴娱明,廖森泰,施英,等.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在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模式[J].蚕业科学,2010,36(5):35-38.
[47] 方旭东,张建华,许冠钧.论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1(5):4-9.
[48] 陈智毅,廖森泰,肖更生,等.宝桑园科普基地在科普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蚕业,2009,30(4):83-85.
2017-09-13;接受日期2017-11-06
信息: 张蒙蒙(1993—),女,山东滨州,硕士研究生。
Tel: 0538-8241315, E-mail: 1033273087@qq.com
信息: 王彦文(1962—),辽宁沈阳,博士,教授。
Tel: 0538-8249561, E-mail: ywwangsd@163.com
[S88-9]
C
1007-0982(2017)04-0027-07